〔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閱讀;模仿;誦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B)—0027—01
新課標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語文課程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著力加強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三是提高學生的模仿、創新能力;四是加強誦讀,進行語言積累。
一、運用遠程教育設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教學就事半功倍。隨著2006年國家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在安定區的順利實施,該區農村各校都有了真正的電教設備。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電教設備,或制作課件或播放光盤,帶領學生欣賞美文詩詞,游覽名山大川,探究科學奧秘……多媒體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會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學習氣氛變得活躍、輕松。如:教授《蘇州園林》一文時,筆者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游覽蘇州園林,大家喜歡嗎?”這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蘇州園林的圖片,學生跟隨圖片依次游覽了獅子林、拙政園、留園、怡園等著名景點,這從視覺上感染了學生。在欣賞了“人間天堂”的美景后,筆者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學生就更加有興趣深入地了解蘇州園林,課堂氣氛也變得輕松、活躍。
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問他們的經驗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但是,現在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仍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學生除了《作文選》之外,幾乎沒有其他課外書籍。筆者對此采取的解決辦法是:開設讀書活動課,建立班級圖書角。每個學期初,根據學校開列的課外書目,筆者都會要求學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級圖書柜里,以此推動名著閱讀活動的開展。班級圖書柜由筆者指定的專人負責,并且筆者開設了每周一節的讀書活動課讓學生閱讀經典名著。
三、培養學生的模仿、創新能力
總觀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句式單調、詞匯貧乏的現象。因此,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模仿、創新能力,對學生進行句式訓練。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這樣的句式:“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里作者運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層遞句式,強調泥墻根這不起眼的地方,已是那么有趣,那么其他各處更應趣味無窮了。學生在閱讀中揣摩了句式的特點后,筆者要求他們進行仿寫練習。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仿”是手段,“創”才是目的,由“仿”到“創”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好句式,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教師注意挖掘,然后指導學生靈活地運用到作文中去,就能事半功倍,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加強誦讀,進行語言積累
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縱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無不采用加強誦讀的方法,在豐富詞匯的同時學習寫作技巧。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經典之作較多,教師應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同時還可以走出課本,誦讀課外讀物中的優秀篇目,以豐富語言積累,陶冶性情。
教師要隨時檢查學生的誦讀練習,以促進學生自覺進行誦讀練習。教師檢查、了解之后,要根據具體情況,對誦讀熟練且量多的學生給予表揚,對誦讀不熟練且量少的學生進行啟發幫助,正面引導。
農村學校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設施薄弱,要想在初中三年的時間內,盡快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需廣大語文教師做更多的工作。筆者相信,隨著國家對西部教育,特別是西部農村教育的關注,廣大農村孩子也會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農村語文教學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