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體育教學;跳遠;踏跳;
準確性;起跳高度;訓練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56—01
跳遠是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必修運動項目之一。由于跳遠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運動項目,具有較為復雜的技術要求,而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往往因踏跳不準確,起跳高度不夠,跳不出好的成績,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到底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踏跳的準確性和起跳高度呢?
一、影響學生跳遠踏跳準確性的主要因素
踏跳是跳遠中的關鍵技術,是決定學生跳遠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學生不能準確地踏板起跳,就會導致整個技術動作變形,影響自身應有水平的發揮。而踏跳準不準確,關鍵在于助跑。也就是說,學生能否掌握正確、合理的助跑技術,對踏跳的準確性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在跳遠過程中的助跑環節應做到:身體放松、協調,速度快速、平穩,步伐連貫而有節奏。其中保持助跑節奏的穩定性是助跑技術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生形成良好的助跑節奏則是提高踏跳準確性的關鍵。正確、合理的助跑節奏應該是:起伏有致,張弛交錯,快慢適宜。學生穩定、合理的跳遠助跑節奏,必須通過長時間系統的訓練才能形成。
二、學生踏跳準確性訓練方法
踏跳訓練主要是要提高學生助跑節奏的穩定性,但許多學生的助跑節奏,特別是助跑開始階段的節奏極不穩定,變化較大,這影響到了踏跳的準確性。為了提高學生踏跳的準確性,教師通常可以采用以下訓練方法:
1.平跑練習法。即讓學生在跑道邊上采用站立式起跑,跑至前方30米左右的區域里。學生每次平跑練習訓練,教師應安排在基本訓練部分的開始階段,要求學生上體逐漸抬起,速度自然加快。負荷量一般在3次×3組。當學生起跳腳踩入該區域時,教師在區域里做個記號,當學生9次跑下來時,教師對他們的鞋印踩點較集中的地方進行丈量,丈量的長度在正式跑道上做下醒目的記號。待下次訓練時再觀察學生鞋印踩點集中處,并再次丈量后做下記號,直至誤差為10㎝左右,從而定下30米左右平跑終點,而該終點的學生平跑記錄數據,則作為學生助跑能力提高的主要依據。顯然,隨著學生速度的提高,落點的正確,才能準確地踏跳。
2.踩點訓練法。即教師把學生助跑中最后5步~6步的落腳點用直徑為30㎝的圓圈圈出來,當學生助跑到后幾步時,要求他們踩著小圓圈上板。該方法主要是解決學生助跑最后幾步節奏的穩定性和上板的連貫性問題。其間,要求學生在跑動過程中上體的傾斜度要小些,身體各部分應盡量做到協調自如,手臂擺動要快速有力,騰空時間盡量短,為快速起跳做好準備。
3.大中小訓練法。助跑時,不同學生的起動方式、加速的時機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要求他們在最后幾步助跑上板時要在保持穩定速率的同時逐步提高準確性。學生要想準確上板踏跳取得好的跳遠成績,助跑速度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這個速度必須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學生跳遠助跑的最后三步應保持連貫,一般三步步長是中—大—小,即倒數第三步的步長為中,倒數第二步的步長為大,最后一步步長最小,從而使助跑和起跳銜接得更加緊密,在縮短起跳時間的同時增大了起跳的力量,提高了起跳的效果。
三、學生起跳高度訓練方法
學生的起跳高度不但直接影響到落地遠度,而且抓好起跳高度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助跑速度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起跳高度訓練方法很多,但本文只著重論述結合騰空步的各種起跳練習。
1.起跳騰空步頭碰高。即學生起跳遠度固定在2米~2.30米之間,起跳高度隨著學生的能力發展而定,學生助跑7步~9步即可。該方法主要解決學生踏跳板時,低頭看板、起跳不充分等問題,并能讓學生保持較為規范的起跳姿勢。
2.起跳騰空步登高。即在沙坑前和踏跳板之間擺放一排障礙(如板凳),學生助跑6步~8步,起跳后成騰空步姿勢,越過該障礙。隨著學生起跳高度的增加,教師可以改變板凳的擺放狀態,以增加障礙的高度。該方法主要解決學生擺動腿擺動幅度過小、起跳高度不夠的問題,也能大大減少學生落地后向前傾倒的現象。
3.短程助跑的級跳練習。教師可經常安排學生做一些助跑的三級、五級、七級、九級單足式跨步跳練習,以增強學生腿部爆發力及動作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