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教學模式;四步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28—01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一個民主、平等、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自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以下是筆者近幾年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探索出的語文課堂“四步”教學模式。
“四步”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先提出課堂教學目標,指導學生自學,在自學過程中暴露出疑難問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解決。在此,教師只做評定、補充、更正工作。最后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作業。“四步”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與學的互動,體現了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新型師生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結晶,相互交流情感與體驗,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
第一步,展示教學目標
巴班斯基曾說:“教學目標具體地講,就是要綜合解決教養、教育、發展三項任務。”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它是一節課的“指南針”。教師應精心挖掘教材,了解學生基礎,圍繞知識與技能目標,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了上述的情感因素,學生們就獲得了達到目標的動力。
第二步,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這一過程是一節課的中心環節。教師要把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知道自學什么,怎樣學,用多長時間,應達到什么要求。學生可一次性自學完再做訓練題;也可自學幾分鐘就作題訓練,遇問題再回來自學。教師的任務是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和要求,防止他們走彎路、走岔路。教師的指導應順著學生的“思序”,時刻注意從學生的表情、動作、語言及神態中收集信息,要特別注意照顧學困生,多給他們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上的指導。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們在自學過程中互相幫助,這樣尖子生在自學中既完成了任務,又幫了別人,樂趣無窮;中等生和學困生的自學能力也得到了培養。自學過程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教師的指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和積極探究新知的能力得到提高,實現了一節課的“雙贏”。
第三步,檢查學生自學效果,解決疑難問題
這一過程也是一堂課比較重要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讓中等生、學困生說說自己不懂的問題,讓尖子生進行回答或由教師進行講解。教師應鼓勵學困生把自學中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大大方方地提出來,全體學生共同分析,給出答案,最后由教師引導更正,歸納知識點。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盡可能地調動自己的思維,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還解決了別人的問題。而問題的解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對問題解決方法的歸納,都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收獲的寶貴財富,因而能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逐步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方法,進而培養了學習興趣,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四步,習題訓練
這一環節不能少于十五分鐘,它既是補差、又是培尖。教師要根據巡視過程中收集的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習題訓練。對于開放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需要教師點撥的問題,教師應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引導點撥,并力求講解透徹,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既要幫助學困生解決基礎問題,也要讓尖子生理解更有深度的疑難問題,促進其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最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典型、適度的練習作業,讓學生當堂獨立完成,并檢測學生的完成情況,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做到“堂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