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激勵機制;情
境激勵法;操作激勵法;
懸念激勵法;評價激勵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49—01
古人說得好:“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行為科學也認為,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揮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能力就有可能發揮到80%~90%,以至更多。這些都說明“激勵”是課堂教學中不可輕視的教學策略。我在教學中運用激勵機制進行了一些嘗試,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談談具體的做法。
1.情境激勵法
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有趣、生動、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如,教學“最小公倍數”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從前,在美麗的黃河邊有一個小漁村,村里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他們每年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并且兩個人都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魚要休息1天。”年輕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魚要休息1天。”(屏幕上打出兩個人的對話和4月份的日歷)有一位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時候去看望他們,那么在4月里,他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你能幫他把這些日子找出來嗎?最早的是哪一天?同桌分工合作,一個找老漁夫的休息日,一個找年輕漁夫的休息日,然后把兩個人找的結果合起來對照,這樣很快就找到兩個漁夫共同的休息日了。這時,教師引出公倍數的概念。這樣學生借助“日期”這一具有實際意義的數,初步感知公倍數的特點,掌握了尋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2.操作激勵法
小學生天性愛動、好玩,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滿足動手、動腦的需求,為數學概念的理解打下形象、生動的表象基礎。
如,教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后,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可以設計這樣的操作活動:首先,教師用2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長方體合成1個大長方體,讓學生求出不同組合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并說說哪種組合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然后,讓學生用3個長、寬、高分別是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長方體合成1個大長方體,求出不同組合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并說出哪種組合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之后教師提出:如果用4個相同的長方體合成1個大長方體,有幾種不同的組合方法?哪種組合形式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哪種組合形式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并進行計算,最后讓學生思考:如果把4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長方體包裝成1個大長方體,怎樣組合最節省包裝紙?
3.懸念激勵法
心理學認為,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來提高。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設置一些疑問或懸念,調動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把教師教的主觀愿望轉化為學生渴望學的內在需求。
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懸念:教師先告訴學生自己有一種超能力,不用筆算就能迅速判斷出任意自然數是否是3的倍數。然后讓學生任意說幾個多位數,教師每次都能很快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時學生覺得很驚奇,迫不及待地渴望教師把這個本領教給自己。此時,教師引入課題正好滿足了學生渴望學的內在需求,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4.評價激勵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學會賞識每一位學生”,教學評價要突出其“激勵與調控的功能”。事實上,賞識、激勵是每一個學生都需要的,它能夠給學生帶來自信與成就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學生也正是在自己的努力得到鼓勵、肯定、賞識中不斷進步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并及時予以適當的表揚,使學生逐步樹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