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歷史教學;記憶方法;筆記;記憶規律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B)—0055—01
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其豐富的內容,常常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是建立在對歷史知識的識記基礎上的,而一些學生往往是上課時興高采烈,下課后卻一問三不知。要想提高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記憶是關鍵。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從記憶方法抓起,讓歷史教學插上了記憶的翅膀。
一、 讓學生學會做筆記
歷史知識豐富多彩,但對于初中的學生,尤其是初一剛接觸歷史課程的學生,他們往往對教師所講述的歷史故事情節很感興趣,而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等,他們則不愛聽教師講,或者是聽了也不在課本上做標記,結果在考試時不知所云。為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應該重視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狀況,教會他們學習。如在講課時,筆者經常讓學生按照板書的提示在課本上做好“筆記”: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影響等,重點的詞句則要圈出來。這樣,學生在復習時就一清二楚,同時也為歷史知識的記憶奠定了基礎。
二、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1.教會學生記憶時間點。
諧音記憶法,即把歷史年代用數字諧音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牢牢地記住。如,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間是1789年7月14日,“1789”學生可記作 “一氣爸爸就喝酒”;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是1794年,“1794”學生可以記作“一氣就死”或“一吃就死”;“1688”記作“一路發發”;“1898”記作“要發就發”等。
年代跨越記憶法,即找到不同歷史事件發生年代間的契合點,把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如,公元前73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1794年法國大革命結束,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等。
發散記憶法:如,張騫出使西域的兩個時間點,一是公元前119年,可讓學生記成火警電話;二是公元前138年,可讓學生記成138開頭的手機號碼。又如,把1898年(戊戌變法發生時間)中的9掉轉就變成了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發生時間)等。
2.教會學生記憶涉及面廣的內容。
列表歸納記憶法,即用列表的方式概括歷史知識內容,這樣既簡單明了又突出了重點,便于學生記憶。如,中國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發動的一系列侵華戰爭,可列表如下:
比較記憶法,即將相似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加以分析、比較,以便于學生記憶。如,將《辛丑條約》與《馬關條約》《南京條約》的內容加以比較。又如,將“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加以比較等。
關鍵詞識記法,即找出關鍵詞,并對主要內容進行概括。如,“中共一大”的會議內容可以概括為 “一個名稱、一個目標、一個任務、一個機構”。
體系構建記憶法,即利用框題、小標題構建知識網絡。如,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侵略與反抗,侵略的內容包括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阿古柏叛亂、沙俄入侵新疆、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反抗的內容包括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左宗棠收復新疆等。
三、 充分利用科學的記憶規律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人在半小時內對知識的遺忘速度最快。為了減少遺忘,提高學生歷史知識的記憶效果,在上課前,我會讓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復習,溫故而知新;在上課過程中,我會留給學生記憶的時間,讓學生展開記憶競賽,以便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課后則讓學生進行放電影式的回憶;在每個知識單元教學結束后,我會引導學生整理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樣滾動式的記憶,符合科學的記憶規律,費時少,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