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好奇心;動手操
作;質疑;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36—01
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創新的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探索,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創新的欲望。比如,在教學“日歷中的方程”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讓學生在事先準備好的日歷本上隨意圈出1個豎列上相鄰的3個日期,把它們的和告訴教師,教師能馬上告訴他們這3天分別是幾號。教師把游戲的規則一說完,就有學生說出1個豎列上3個相鄰的日期的和為60,教師馬上告訴他這3天分別是13號、20號、27號。學生們感到非常驚奇,迫切地想知道教師是怎樣算的。這時,教師告訴學生,學習完“日歷中的方程”一課后,答案就會揭曉。實踐證明,這樣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問題的濃厚興趣,喚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產生了創新的欲望。
二、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實踐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能為學生獲取抽象的數學知識提供思維的支柱,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為什么這樣,而不是那樣?能不能這樣?而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來自于對現存的結論、現象、事物的質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比如,教學“截一個幾何體”一課時,先指導學生用小刀截事先用蘿卜或土豆削好的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然后觀察截面的形狀,并互相對比、交流,最后總結出這幾種特殊幾何體的截面的特點。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進一步說,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因此,教師應該運用有深度的語言,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進行批判性質疑。批判性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科學的發明與創造正是通過批判性質疑開始的。能夠打破常規,進行批判性質疑,并且勇于實踐、驗證,尋求解決的途徑,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必備的素質。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對教材上的內容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特別是同學的觀點,由于商榷余地較大,更要敢于質疑。
四、給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每個學生都有創造欲望。創新教育就是使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創造能力,并在創造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比如,教學完“有趣的七巧板”后,讓學生自己設計七巧板的圖案。又如,教學完“圖案設計”后,讓學生用基本圖形(圓、三角形、長方形等)設計美麗的圖案,并說明自己的創意,最后把有新意的作品貼在學習園地里展覽。這樣,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實踐證明,每個人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問題是缺少一把打開這座神秘宮殿的鑰匙。因此,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個性、創造能力和開拓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