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外作業;趣
味性;多元化;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31—01
布置作業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多年來很多語文教師為了強化教學效果,大搞“題海戰術”,而沉重的課業負擔,不但沒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反而把學生逼上了“厭學”之路。為此,布置作業成了一件讓教師頭痛的事。尋求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然要對課外作業的布置進行探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布置作業時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調動起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
一、 注重作業的趣味性
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對作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新教材在編排處理上,提供了創新作業訓練的空間。因此,教師要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計趣味作業,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1.縱向聯系。針對某一篇課文的重點、難點,設計趣味作業,讓學生掌握新知,鞏固舊知。如,學完《丁丁冬冬學識字》中關于“氵、艸、火”與“包”分別組成的字的音、形、義的區分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按這三個偏旁所表示的意義創編兒歌。學生有的編出了“魚兒在水中吐泡泡”,有的編出了“有火就是炮”, 還有的編出了“花骨朵被葉子包住了”……
2.橫向聯系。新大綱要求“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因此,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設計一些趣味作業。如,學完描寫春、 夏、秋、冬的四篇識字課文后,可在教室的四角掛上寫有“春”、“ 夏”、“秋”、“冬”字樣的“郵筒”,讓學生當“小小郵遞員”,把課后搜集到的描寫春、 夏、秋、冬的句子、短文抄寫到小紙條上,然后投放到相應的“郵筒”中。最后讓學生數一數“郵筒”中的“信件”有多少,再比一比哪個“郵筒”中的“信件”多,并按“信件”數目從大到小的順序把“郵筒”排成一排。做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為學生學習數學中的“比多比少應用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二、注重作業的多元化,豐富學生的體驗
1.查一查。例如,在學習《長城磚》這篇課文前,布置作業讓學生搜集有關長城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學生搜集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關于長城傳說的,有關于長城歷史的,有關于長城地理位置的等。做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中心奠定了基礎。
2.畫一畫。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動手畫一畫課文中描述的情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比如,學完《燕子》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描寫:“才下過幾陣蒙蒙的細雨,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青的草,綠的葉……”畫一幅精美的畫。做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做一做。比如,在教完《秋天》一課后,教師讓學生以“秋天”為主題制作卡片。學生們可忙壞了,不僅要尋找精美的圖片,還要搜集描寫秋天的字、詞、句,并從中選出自己認為最適合自己卡片的字、詞、句。做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還增加了他們的語言積累。
4.編一編。仿寫是小學生作文的基本形式,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讓他們仿寫課文。比如,學完《冬天是個魔術師》后,學生們寫出了《春天是個魔術師》:春天是個魔術師,它輕輕一吹,河里的冰化了;春天是個魔術師,它輕輕一吹,小草發芽了;春天是個魔術師,它輕輕一吹,花兒開了。
三、注重作業的開放性
開放性的作業改變了傳統作業的單一形式,將聽、說、讀、寫與游戲、繪畫、調查、參觀、訪問、制作、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巧妙融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完成作業。如,教完《只有一個地球》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種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1.設計環保標語;2.畫一幅環保宣傳畫;3.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份環保手抄報;4.以班級為單位,到社區開展環保公益活動;5.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