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音樂教學;相關文化;文化整合;音樂欣賞
〔中圖分類號〕 G633.9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2(B)—0034—01
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因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教學生唱幾首歌曲和一些簡單的樂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音樂與相關文化進行整合,積極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從而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一、音樂與相關文化的關系
1.音樂與詩歌的關系。瑞士藝術評論家埃米爾·施塔格爾在《詩學的基本概念》一書中指出:成為藝術大師的標準是“歌唱他們自己的音調”,“在抒情的詩作里說出了多少情調,就必定有同等數目的節拍構造。至少從起源上講,每一位歌藝大師都唱著他自己的音調。看來只有到了這時候:不僅每一個詩人,而且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音調、自己的詩節、自己的詩行節拍,這才達到最高境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表現有節奏的生命是音樂與詩歌創作的旨歸所在,二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2.音樂與繪畫的關系。音樂與繪畫是姊妹藝術,他們有許多共同點。“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睆漠嬅娴纳省⒕€條和構圖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音樂旋律的流動,反之,從音樂的音響中我們能聯想到多姿多彩的畫面。如,莫扎特的《E大調鋼琴三重奏》中所表現出的濃郁的田園風情可以讓學生聯想到英國水彩畫家溫特《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山雨欲來的收割場面》兩幅畫面的場景,兩者相互映襯,從而能夠讓學生深刻地感受樂曲的意境。
3.音樂與歷史、地理、民族、民俗等相關文化的關系。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創作的,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也都留下了音樂的印記,且音樂具有民族文化屬性,音樂作品自然會帶有其產生的地域環境的印記及民族、民俗特色印記。
二、整合相關文化,積極開展音樂欣賞教學
1.音樂與詩歌的整合。如,在教《黃河大合唱》時,我給學生誦讀了唐代大詩人李白贊美黃河的不朽詩句:“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以讓學生深刻感受我們偉大的母親河——黃河堅強的性格、磅礴的氣勢和壯美的形象,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
2.音樂與繪畫的整合。如,在欣賞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時,我給學生展示了列賓的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欣賞這幅畫,并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這首名曲的意蘊。
3.音樂與歷史、地理的整合。如,在欣賞樂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別姬》時,我給學生介紹了發生在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的楚漢戰爭的歷史背景,并描繪了當時的戰爭場景,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楚霸王項羽被圍垓下時四面楚歌、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為學生理解樂曲的形象奠定了良好基礎。又如,在欣賞樂曲《藍色多瑙河》時,我給學生介紹了多瑙河這條歐洲最大、最重要的河流的概況及其流經國家的地理風貌,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內涵。
4.音樂與民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如,在欣賞《太湖美》這首民歌時,我給學生介紹了我國濃郁的江南水鄉風情,在欣賞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時,則給學生介紹了有關捷克民族、民俗的知識,這樣不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到了樂曲的意境美。
此外,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整合,而且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欣賞樂曲《陽關三疊》前,我先簡要介紹了樂曲的主旨,并給學生布置了課外作業,讓他們查找一些我國古代著名的送別詩。等到正式欣賞樂曲《陽關三疊》時,學生則爭先恐后朗讀了自己查找的古詩。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學生在美妙的樂曲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了古人送別時難以割舍的繾綣之情,并在相互交流中學到了知識,最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