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材料積累;豐富素材;建素材庫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2(B)—0046—01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水平也是衡量學生語文素養高低的尺度。農村學生見識面狹窄,知識視野遠不及城市學生廣闊,再加上閱讀書籍貧乏,寫作材料匱乏,所以寫出的作文內容空洞,把握不了時代主題和主流話語。每年高考作文得失必成為人們論說的焦點,在諸多不同的聲音中,題目缺乏普遍意義,農村學生不熟悉材料未理解題意成為主調。如2009年江西卷 “獸首拍賣”,北京卷“給我一雙隱行的翅膀”的話題對農村考生來說,也許是聞所未聞的,而城市學生早已是耳熟能詳的了。那么如何消彌這種差別,別開生面地挖掘出提高農村高中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積累材料,合理整合并靈活運用
首先就近取材,整理語文高中六冊課本中的材料。這些作品品味高,具有永恒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學生寫作的直接材料。可按理想志向、環境保護、自信自愛、堅持不懈、親情友情等專題分類整理,挖掘文章深層的東西。教材內容的經典性決定了它是“仰之彌高,鉆之彌高”的,它本身就是學生作文素材的第一庫存。還要靈活運用哲學、生物、物理、歷史等學科知識。哲學的思辨;數學的謹嚴推理;歷史的現象釋讀,都有益于作文。化學變化中蘊涵的哲理,物理實驗現象的啟示,都隱現著令人深思、引人表達的因子,只要善于運用,都是很好的素材。其次,從作文材料積累的角度出發,對讀過的優美文段詞句及精妙的構思安排,要進行專門的收集整理,這個過程能有效地將讀和寫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形態。
二、立足農村,陶冶個性;利用媒體,拓寬視野,豐富素材
“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丹羅論藝術》)相對于城市,農村有著更原生態式的生活田地:山川、河流、高天、厚土及生息的現實圖景,只要留心觀察體味,就能發現寫作的豐富資源。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事、物,欣賞自然美景,陶冶情趣。可以建議學生讀名著,閱讀《哲思》《百花》《讀者》等優秀刊物,從經典著作和報刊雜志中搜集材料。經典作品是經過歷史淘洗的,有最深厚的人性思考,能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提高人生覺悟。同時要鼓勵學生多看一些時事報道,如《東方時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電視欄目,這是時代的聲音,具有高度的真實性、科學性和導向性,它能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弘揚主旋律。焦裕祿、孔繁森、楊利偉等為國為民奉獻的事跡,成克杰、陳希同等腐敗分子的劣行都可作為議論文的典型論據,要養成收集并運用這些例子和數據的習慣。
三、建立班級素材庫,優化閱讀環境,激發寫作興趣
農村學生資料缺乏,視野不開闊,教師可為他們印發資料,如優秀作文,生活熱點話題,社會焦點問題等加以補充。還可通過教師訂報刊雜志,讓學生輪流交換閱讀,號召學生從家里拿來各自的藏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等方式來改善學生閱讀環境。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養成作筆記、作卡片的好習慣,將“涉獵”到的精華收藏到素材庫中,如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精辟的觀點、含義雋永的解說詞、鮮活生動的口語等。再按資料分類搜集整理,形成班級寫作素材庫。
四、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重視聽說訓練,積極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
第一,充分利用墻報、黑板報、學習專欄這些優勢資源,積極引導學生把校園中的新面貌、新事物訴諸筆端,登在專欄板報上。繼而開展寫作評優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寫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激發他們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體驗的熱情,指導學生向報刊投稿。第二,組織學生進行口頭說話訓練,鼓勵學生閱讀報紙和雜志,將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第三,用看電影,寫影評,介紹名人軼事等形式寫感想。這樣學生在視聽中就能受到文學的熏陶,提高寫作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我們常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而事實上與生活的真諦更接近。山里的孩子們有著更真切的感受,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去引領、點化,將視線從“他們寧靜的村莊”再回到“眼前的集市”。那么,他們的筆下就會有更美的圖景和更“嵯峨的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