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堂教學;學生;舉手發言;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2(B)—0021—01
在課堂上舉手發言是學生享受學習權利的表現,是遵守課堂常規的表現,也是教師教學預設是否科學合理的反饋。學生通過舉手發言可以鍛煉自己的膽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上課舉手發言的積極性越來越低,甚至整個班的學生都不愿舉手回答問題。關注學生“不舉手發言”的現象并分析原因、尋求對策是順應新課程要求的,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體現,更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做學習的主人的有益探索。
一、學生不積極舉手發言的原因
1.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心不在焉。
2.教師設計的問題難易不當。或者問題過難,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問題過于簡單,學生沒有回答的興趣和欲望。
3.思考時間少,還沒有得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4.課堂氛圍過于緊張。
5.教師習慣性地提問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打擊了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欠佳,缺乏足夠的信心,擔心說錯在教師、同學面前丟臉,而沒有勇氣舉手發言。
二、提高學生舉手發言積極性的建議
1. 明確舉手發言的意義,讓學生肯舉手發言。 教師要表揚舉手發言的學生,同時向學生闡明坐在座位上想好答案,與站起來說出答案是不一樣的。現在的社會是合作的社會,合作就要學會交流,要交流就要有勇氣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光會想,不會說或不敢說,將不利于自己今后的發展。所以,現在就要抓住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機會,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讓學生從自身的發展上,認識到舉手發言回答問題的重要意義,從心理上認可舉手,進而積極主動地舉手發言。
2.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課堂上,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平等、融洽的氛圍,讓學生感覺到舉手回答問題并不可怕,只是讓教師和同學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位學生所闡述的觀點、看法,不論對與錯,在情感上都要予以保護,使學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大膽舉手發言。
3. 強化表達訓練。首先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多說。可以利用課前3分鐘至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如講故事,播報新聞,即興演講等;也可以充分利用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培養學生良好的交流習慣。鼓勵學生說話時姿態大方、聲音響亮,堅持讓學生把話說完整,說準確。指導學生試著運用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把話說得具體、生動。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對于出現的一些錯誤及時給予指正。
4. 評價得當,增強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己對學生發言的評價,應以鼓勵和肯定為主,讓學生知道無論自己怎樣回答,都不會受到嘲笑、諷刺、挖苦。
5.建構課程,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在使用教材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興趣等實際對教材進行補充、刪減與整合,也可自主開發和利用其他課程資源,使之成為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精心設計問題,面向全體學生,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那些因為思維不敏捷而不舉手發言的學生,教師應盡量設計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逐漸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對于那些才思敏捷的學生,教師的提問應盡量有一定的挑戰性,但要把握住難度,讓學生跳跳就可以吃到“桃子”。
7.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拋出問題后,反應較快的學生一下便能說出教師所期望的答案,但是大多數學生雖然對答案有些眉目,因為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不能提供正確的答案而不舉手發言。因此,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