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作業設計;實踐性;差異性;人
文性;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2(B)—0025—01
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新課程時要根據語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改變將作業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的片面思想,要根據初中學生身心特點及個性特點,遵循教學規律來設計語文作業,使語文作業趣味化、個性化、科學化,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筆者就如何設計語文作業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興趣,注重實踐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通過教師對作業的設計,能讓學生喜歡上作業,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去完成作業,體驗到探求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樂趣。這樣的作業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語文作業的設計,首先應該從學生興趣出發,針對學生的學習實踐,設計作業內容。
長期以來,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然而這樣單一的書寫已適應不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將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挑選出來,從而設計出形式多樣的作業,爭取使作業貼近生活、接近社會,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得到扎實的訓練。比如教學中,筆者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設計了許多作業。有的是隨堂練習,有的是課前預習,更多的是學習課文時的動手動腦等實踐性很強的作業。如學習朱自清的《春》前,筆者先讓學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感受那份濃濃的綠意;在學習寓言《塞翁失馬》后,筆者讓學生舉例說明好事變壞事或壞事變好事都是有條件的……這些作業比起常規作業要難得多,可學生能以作業為樂,并且按時完成。
二、重視需求,注重差異性
新課改下語文作業的布置必須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具體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展的個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新的機會。因此布置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采取按能力分組、分層的原則,適度布置作業。
筆者在給學生布置作文時,以不同的要求對待優差生,即提高優生的作文“檔次”,降低差生的作文要求,使同一題目的作文中,差生“差”的作文往往比優生“好”的作文評分分數較高或同等分數。這樣,既激勵了差生的作文興趣,使他們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優等生的競爭意識。
三、聯系現實,注重人文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的學習不能脫離現實,離開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一種與實際生活合拍的氛圍,讓學生在交際情境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從言語交際角度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有用武之地,能展示出自己多方面的語文能力。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報刊,并讓他們收看一些新聞類、科普類以及人文思想性較強的廣播電視節目。
四、結合教材,注重開放性
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學得生動、學得積極。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需求,筆者通常設計三種開放性作業。1.想象性作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2.專題搜集性作業。專題搜集就是指圍繞某一專題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渠道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物化形式,表達、傳遞信息。3.自主性作業。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因此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更要挖掘學生潛能,實現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
重視學生心理,優化設計作業,提高作業效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作,關鍵要靠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必須賦予作業新的理念: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單向走向互動,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在體驗作業樂趣的同時,實現師生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