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德育;生活細節;美德教育;言傳身教
〔中圖分類號〕 G4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2(B)—0017—01
德育居“五育”之首,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工作存在著“假、大、空”的現象,許多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學生對一些“守則”和“標準”也耳熟能詳,但反映在行動中卻收效甚微。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德育實效性不強的癥結何在?
德育工作就像綿綿細雨,講究潤物無聲,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使學生得到感染、熏陶。
關注生活細節,矯正不良行為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細節決定成敗。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情形:一些學生之間稍有爭執便滿口污言穢語;被老師說幾句竟吹胡子瞪眼;有些學生喜歡“包裝”自己,穿奇裝異服、戴一些不倫不類的首飾……這些行為往往易被忽視,如果任其發展,將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從細節入手,幫助學生發現并改正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規范自身行為。
一次班里評選三好學生,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投票,最后由小組負責人將選票收齊上交。學生雖然按要求做了,但上交的選票卻雜亂無章,大部分小組負責人沒有自覺地整理它,并且上交時都遠距離側身單手傳給我,只有一個學生用雙手恭恭敬敬地把選票交到我手上。我借機表揚了他,并告訴學生,這是一件小事,但這一細微的動作卻顯示了他對別人的尊重,是個人修養的一種表現。其他學生都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不約而同地為他鼓掌。
從此,我發現學生開始關注自己的言行,懶散、隨意的現象越來越少。由于知識和閱歷的局限,學生常面臨“失明”、“失聰”問題,只要教師善于捕捉教育契機,恰當地給予他們善意的提醒,就能幫助學生修身正己。
倡導美德教育,培養健全人格
當代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的嬌慣使得部分學生的寬容、謙讓、節儉、友愛等傳統美德嚴重缺失,如果不注重教育,他們將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加強中學生傳統美德教育,需要從日常學習生活的細微之處著手,勤督促、細謀劃、多指點。
在一次主題班會上,我組織了一次看似奇特的活動。我要求每位同學自備一個塑料袋,塑料袋里裝4公斤黃沙,然后將塑料袋綁在腰間上一節自習課。課后立即召開主題班會,同學們都嚷嚷“累死了”。我告訴他們,班會的主題就是“我愛媽媽”,這次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同學們體會媽媽十月懷胎的辛勞。教室里立即活躍起來,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要對媽媽表示“發自內心的愛”,他們計劃著星期天要給媽媽一個“驚喜”。孝敬長輩的美德,已在這次活動中植根于學生的心靈中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不斷發掘和運用傳統美德資源,使學生從中感知、體驗、接受并最終內化為他們的思想意識和自覺行為,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光照千秋。
重視言傳身教,做好榜樣示范
我國古代思想家揚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這是對為人師表的最好注解。德育工作者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就必須學會用博大的愛去關心學生,用得體的言行去感染學生。“身教勝于言傳”,只要我們善于觀察,身體力行,就能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朽木也可雕”的效果。
一天,我在校園里散步,地上幾個食品包裝袋和紙片閑散地躺著,學生們都大步踏過,熟視無睹。我意識到如果自己也視而不見,就會使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化,于是我停下腳步,開始撿垃圾。我的這一動作,感染了學生,他們很自覺地彎下腰撿拾地上的紙屑。那溫馨的場面至今仍讓我感動不已,我深刻地認識到學生身上有老師的影子,老師的一些“小動作”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得體的言行定能讓學生不斷地感悟、領會,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思想境界也會有所提高。
教師的職業是崇高的,我們面臨的德育工作是育人、樹人的艱苦工作,是瑣碎的、繁雜的,它需要處處留心、腳踏實地地去對待。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從細微處要求,從小事做起,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個性、品德等各方面的培養,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