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級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下級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是《審計法》賦予審計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國家審計的永恒主題。自1995年《審計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局也和全國各級審計機關一樣,每年要組織對本級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和部分鄉鎮政府的決算進行一次審計。審計結束后,向本級政府提交審計結果報告,同時受政府委托向縣人大常委會作審計工作報告。
“全面審計,突出重點”是審計工作的總方針,在審計財政預算執行中更應該貫徹執行,在財政預算執行審計中,關鍵是抓住“預算”和“執行”這兩個重點。借鑒別人的一些經驗和結合自己的一些實際工作,現就如何才能集中審計組有限的人力和時間,完成好財政預算執行審計任務,淺談一點縣級財政預算執行審計的具體做法和體會。
一、縣級財政預算執行審計的主要做法
(一)抓審前準備,確保細致周密。由于財政審計存在點多、面廣、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因而,要想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財政預算執行審計任務,必須在審計前,積極穩妥地抓好審前準備工作。一是加強審前集中學習,組織參審人員系統地學習財政預算執行審計的相關知識、財政管理的相關法規、制度;二是認真開展審前調查工作,向財政部門了解財政預算管理和財政資金分配的業務流程,了解審計年度財政預算編制及調整情況,了解財政部門各職能股室的職責及其所掌管的專項資金規模、流向,摸清全縣財政收支的總體規模和構成,同時掌握了解財政預算盤子之外以政府名義籌集、并由政府來管理和使用的所有收入(即所有政府性資金,既包括縣財政局各股室管理的各項資金,也包括其它部門管理的政府性資金,范圍較廣);三是制訂細致周密的審計方案,組織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必須要有一個操作性較強的審計方案。
(二)圍繞方案,抓住重點,充分運用審計方法和審計技巧開展審計實施階段工作。
1.審查財政預算編制的科學性。
①審查年初預算是否真實。主要審計預算編制是否符合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有關政策,預算編制依據和標準是否充分、合理,是否堅持了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預算編制各項支出有無細化到明細科目、細化到具體部門。按照《預算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各級政府預算應當按照本級政府預算支出額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設置預備費,用于當年預算執行中的自然災害救災開支及其他難以預見的特殊開支”,審查財政是否按規定提取了預備費,在按規定提取了預備費的情況下,是否還存在預留一定的指標,作為機動數使用,沒有使預算指標全部細化到部門或單位,財政機關可以從中任意安排。
在審計中,從年初預算報表著手,檢查各項預算資金是否真實、合理;通過延伸審計或審計調查所屬部門和單位,檢查預算資金是否足額撥付,全部到位;如果預算有預留指標作機動數使用的,了解這些機動數的安排使用情況,認真審計核對,逐項查看撥付單位。通過這幾年的財政預算執行審計,發現每年都存在年初預算不夠細化,有些專項資金或項目資金未細化到具體項目或單位,最后都是通過政府抄告單辦理撥款。
②審查是否有預算赤字。《預算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但因我縣是“吃飯財政”,實際每年的預算都有赤字,而且赤字占當年財政支出額的比重較大,是不符合預算法規定的,預算赤字的原因,主要是上級的轉移支付、專項補助以及各種“爭取資金”的不確定性,在年初預算掌握不準,很難做到“量入”;而在支出上,有的政策性指標剛性較強,有的項目資金需要地方配套,也有的是上面出政策下面出資金落實。
在審計實施中,核實當年財政收入基數,收入基數是否完成,加上按照財政體制,上級應補助的收入和應返回的收入數,檢查是否保持收支平衡,是否存在超財力安排支出數。
③審查上年度結余用于本年度的支出數是否真實。按照《預算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三條:“各級政府預算的上年度專項結余,應當用于上年度結轉項目的支出”的規定,上年度專項結余應當完整無缺地結轉本年使用,作為本年度預算編制內容之一。由于人大對政府預算的批復基本上是履行了一道法律程序,多數情況下并未進行實質性的審查,所以容易形成上年度資金被下年度挪用于其他項目的“偷梁換柱”行為,改變資金用途。
2.審計預算執行過程中的合規性。
一要審查是否使用“科目調劑”進行預算調整。《預算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的支出必須按照預算執行”。財政部門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可能通過“科目調劑”,在各支出項目中進行調增、調減,改變資金用途,逃避人大常委會的監督。
審計中,核對預算支出調整數,與年初預算數相比較,看是否增加或減少;預算調整是否通過人大常委會審批。
二要審查專項資金的撥付,是否做到專款專用,是否有“張冠李戴”現象。專項資金在財政預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它的嚴肅性和約束性非常強。首先,查看本級財政與上級財政年終結算單,對照財政專項資金支出情況,檢查上級財政撥入數與本級財政的支出數是否一致,逐一檢查各項資金的去向;其次,延伸審查資金使用單位的財務收支審計,審計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最后,在審計的方式上,可采用預算執行審計與專項資金審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3.檢查預算執行結果的合法性。
預算執行結果是否合法,關鍵是要檢查財政收支是否真實、完整。首先是要清理核實全年預算收入、支出數字,是否有把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轉為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是否把應繳預算收入放在預算暫存,應作預算支出放在預算暫付;查看是否存在人為調整預算收支的情況。
其次是通過核對年初預算,檢查收入是否減少,支出是否增加,是否經過人大常委會的審批。經過逐項審核,推斷預算執行結果是否真實、合法。
三是審查財政年終結余數。通過幾年的審計發現,每年財政決算中的年終結余數較大(主要是上級的轉移支付、專項補助資金),當年未安排支出,放在結轉下年支出科目,但資金大部門都被當年的“暫付款”所占用。
二、縣級財政預算執行審計的幾點粗淺體會
首先,要認真學習,提高業務本領。審計人員不但要熟練掌握財經審計法規,還要精通財政業務。由于從事財政預算工作的人員,對財政預算業務比較熟悉,審計人員如果業務素質不過硬,是很難開展工作的。因此必須認真學習、不斷學習,熟練掌握《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等基本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各種財政審計規章、制度。弄清財政預算執行監督的內容,明確政府部門、財政部門的職責、權限,在工作中切實做到依法審計,“對癥下藥”。
第二,注重審計計劃和審計方案的制定。首先,在制定年度審計項目計劃時,按照財政審計大格局要求,圍繞全部政府性資金,將所有審計項目納入“一盤棋”通盤考慮,以財政預算執行審計為主題、以滿足“兩個報告”內容的需要為目標,合理安排審計項目;其次重視審計工作方案和審計實施方案的制定,隨著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化,財政審計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相當大的擴展,因此,制定審計工作方案,在宏觀上有了方向和目標,審計人員心中才踏實,工作起來不會忙亂。在具體時間安排上,加強審前調查及編制審計實施方案,在充分摸清情況的基礎上,確立財政審計的重點,將整個審計任務按財政資金運行環節細分,確保整個審計實施方案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審計人員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取得較好的審計效果。
第三,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善于協調。財政預算執行審計,是對本級政府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財政局在政府職能部門中屬比較重要的部門,工作人員優越感較強,審計人員在審計執法過程中,要打消思想顧慮及畏難情緒,排除各方面的干擾和阻力,敢于依法審計、堅持原則。同時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時,又要注意工作方法和技巧,協調好相互之間關系,盡量避免矛盾激化。在財政審計中,應將審計工作開展情況,特別是審計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主動地向領導匯報,征得領導的支持,依法妥善處理具體問題。
第四,預算執行審計要與專業審計相結合。面對財政審計工作量大、時間緊、人員少的矛盾,在安排年度審計項目時,以財政預算審計為龍頭,將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專項資金審計、建設項目審計等列入預算審計范圍,實行有機結合。即:將部門預算審計內容結合到相關專業審計之中,在專業審計過程中,進行部門預算審計,為預算執行審計積累資料,實現資源共享,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檢查,又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
第五,加強股室之間的配合和協作。財政預算執行審計特別是大格局下的財政審計,是對全部政府性資金的審計,是一項綜合性的、較大的審計項目,需要各股室之間的配合,除縣財政局具體組織縣本級財政預算執行外,還有稅收征管審計、重大投資項目審計、政府債務、專項資金、其它政府性資金的審計及審計調查等,需要各股室提供信息和資料。只有各股室及全體審計人員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較好地完成財政審計大格局下的財政審計任務。
(作者單位:遂川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