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2012》的上映為我們人類的未來敲響了警鐘,關于地球末日的討論吸引了眾多眼球。進入21世紀,能源短缺、糧食危機、氣候災害頻發……確實,云貴高原的百年大旱、內蒙古的沙塵暴不僅席卷北京,甚至飄到臺北;世界各地的地震、火山爆發與暴風雨、海嘯此起彼伏;污染的水源、融化的冰川、肆虐的瘟疫。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為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巨額的經濟損失,更成為威脅每個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人民自身健康安全的“生死大考”。這不禁要問,我們人類將面臨怎樣的未來?
1962年,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就預言:“當農藥泛濫、昆蟲肢解、土壤板結、花草帶毒、水質敗壞、殃及魚蝦、鳥獸滅絕,世界上只剩下自私的人類,一片寂靜與所謂的自由,到來了。”我們的地球到了需要拯救的時候,2010年哥本哈根會議、博鰲亞洲論壇都將“綠色復蘇”作為年會主題。世界各國人民都積極投身于“環境保護”之中。“環保、綠色、低碳”已成為時代主題。高官、智囊開始不遺余力尋求環境變化的應對之道;白領、精英也紛紛倡導低碳生活,為我們的地球減負。
環保潮流,浩浩蕩蕩。全球綠色政治升溫,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在全球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提出了將綠色經濟作為新的增長點。經濟振興計劃也以節能減排、降低污染為目標。我國明確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環保NGO的強勁推力。文化創意、以綠為美。人類的低碳生活,為有意識地倡導綠色生活,整個地球向“環境友好型”社會變革。
綠色產業,開枝散葉。加快綠色產業發展成為未來發展目標。綠色產業無處不在,滲透在國民經濟的各產業之中、生活之中。節能產業見效快、建筑節能容量巨大、可實施性強。新能源汽車市場大、成本經濟低。污染物減排是綠色行動最直接的手段,清潔燃煤、重工業清潔生產、碳捕捉及儲存、農業通過減排增加碳匯都是最直接的綠色途徑。清潔能源如核電、風電、光伏等都是國家能源安全與獨立的必由之路,仍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先知先覺的綠色資本,將在這一輪綠色角逐中贏得先機,將開啟一個綠色經濟模式的全新時代。
讓我們一起來低碳吧,低碳生活無處不在:少開車、告別夜生活、簡約裝修、開短會、少買不必要的衣服、素食主義等等……并參加碳中和行動,通過購買碳匯林或種樹等方式,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低碳生活方式已成為新的時尚,讓我們做一個低碳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