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的發展促使個人的精神生活隨之發生變化,同時促使與人相關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全面激發和活躍起來,非理性因素的客觀存在直接影響著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相應地價值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它發揮著提升人們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質的重要作用。社會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從人性這一人學的視野中去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除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和方法之外,還應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變化和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非理性因素;德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111-02
德育的實效性偏低一直是德育的一個難題。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傳統德育使得學生德育主體缺失。目前,德育正處在“從傳統德育到現代德育”的轉型期,要提高德育實效性,必須提升學生德育主體性地位,提升學生德育主體性地位就必須加強對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思考。現實生活中之所以出現思想政治教育成本過高而效益低下的現象,無不與忽視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關。
一、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內在聯系
在人的精神屬性中,包含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人類特有的區別于動物的一種基本特征,人類的理性伴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這主要表現為人們能夠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并取得相應的成果。理性充分顯示了人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展示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力。總體來講,“人類”的理性具有絕對性。然而,人雖然是有意識的理性存在物,但是思維和理性絕非是受教育主體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社會關系中的知情意相統一的現實體。非理性因素與人相伴相隨,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非理性特征,因此,“個體”的非理性又具有相對性。
這里所說的“思想政政治教育的主體性”指的就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傳統道德教育的價值定位,一般是“社會整體本位”或“群體本位”,然而,這一價值定位從根本上排斥了“個人”作為目的和主體的價值地位,“個人”被淹沒在整體之中。傳統德育嚴重制約了個性發展。我國傳統的德育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對個性發展的必要引導,對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重視不夠。從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個人主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價值規范體系得以實現的方式之一,也是能夠調節人性沖突并使之升華的工具和力量。從這層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就是解決社會集體理性同個體非理性之間矛盾的過程。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說教和灌輸的傾向,在杜威看來,“實質上是來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輸。它把成人的標準、教材和方法強加給只是正在逐漸成長而趨于成熟的兒童”[1]346。“好的道德規范應該是生命的內在需要,而不應該是游離于生命之外的什么東西。”[2]我們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活的生命意識,只是灌輸的重要錯誤就在于它曲解了德育主體性本質內涵,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總之,這種灌輸德育的核心是強制和服從,是一種無視學生德育主體的教育。這種被動型、整齊劃一的德育方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德育的低效[3]。
二、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中的作用
人的非理性更多地源于人的身體、心理等因素,非理性因素是社會文化本質的反映,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理性因素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力量直接滲透到個體的價值選擇中,在人的主觀心理活動中,欲求、情感、意志三種非理性因素復雜多變,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培養影響尤為明顯。
1.欲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價值引導作用
欲求,也即欲望,是社會個體基于主體需要而對外在事物的渴求和索取心理,體現了人類基本的原始動力和價值追求。人的欲望是現實性和超越性、有限性和無限性、物質性和精神性的統一。就個體而言,對欲望的過分抑制無疑不利于個體的發展,但是過度沉湎于滿足私欲,同樣會蛻變成欲望的奴隸。欲求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源泉,欲望的滿足和激發,促使人類不斷進步和追求。合理的欲望追求作為正當的刺激和追求,能促使人們保持旺盛的熱情和干勁,產生對外界事物的強烈渴求和直接動機,并最終凝聚成為個體價值選擇的行為態勢。欲求的扼殺無論如何也難以產生積極的道德追求,也就不會促成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
2.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規范選擇作用
情感是構成人類生活世界的基本元素,滲透于人類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情感是個體心理結構的重要環節,是個體對周圍現實以及自己的一種態度體驗。馬克思曾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4]169“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5]117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僅有對社會規范系統的認知是不夠的,如果缺乏對道德規范的情感體驗,那么就不能將社會倡導的價值準則融化于內心之中。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激發、催化作用,可以保證人們形成強烈的動機,影響人們對價值信息的選擇、評價和判斷。
3.意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行為保障作用
意志是指人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調節和支配自己行動的心理過程。意志可以調節和支配人的行為活動的目的性,具體表現在激勵人們去從事有助于達到預期目標的肯定性行為和抑制不利于達到某種預定目標的否定性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意志對個體行為發揮約束和監督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優化非理性因素
人的非理性因素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層次不同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價值選擇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人的非理性因素的發展是社會在一定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內化結果,這種內化結果又作為一種穩定的精神力量影響著個體對社會價值體系的選擇取向,從這層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僅僅是目的,而且也是優化個人非理性因素的手段。優化非理性因素,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對人的欲求的科學疏導
人的欲望需要是一個不斷產生和不斷滿足的過程,在一個欲望需求滿足之后,新的欲望需求隨之產生。不能否認有少部分人在某一物質欲望得到滿足之前也會產生高層次的精神需要,但是,我們絕不能寄希望于大多數人都能夠跨越物質的需要而去追求精神需要。
結合人的非理性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充分把握人的各種欲望層次,了解其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本狀況。要對欲望和需求加以正確區分,對正當、合理的欲望要適當地加以滿足,對不正當、不合理的欲望要加以引導和限制。在一定度的范圍內,合理欲望的滿足是可取的,不能一味地抑制和消除。同時,由于我國現在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過分地強調需求的滿足也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過社會規范的科學引導去改變人們的精神需求,通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把人們的行為控制在社會規范的范圍之中。
2.思想政治教育側重對人的情感的活動刺激
人是情感的動物,這種情感源于個體與社會的動態矛盾和相互影響之中。人的情感豐富而多變,情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作用不能抽象地討論,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保證個體情感接收系統處于刺激狀態,保證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良性發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面臨的實踐課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常態化、持久性的系統工程,對社會成員有著廣泛性的價值要求。長期以來,由于過分重視個人道德認知能力的獲得和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以至于造成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嚴重脫節。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項系統工程,應當結合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進行,要構建具體的與個人生活學習相關的場景和情勢,避免過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枯燥、僵化的形式主義做法。在此,我們必須重視交往對學生德育主體的提升作用。交往就是加強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交往德育是訴諸師生、生生主體間意義關系的互主體生活體驗和自主的、民主的、創造的主動參與規范原則共生、共享,并促進師生的不斷提高覺悟和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6]61它是對灌輸德育的揚棄與超越,對德育方法有效變革的關鍵。德育方法“既不是教育者一方的活動方式,也不是以教育為主的活動方式,而是教育與教育者共同活動、相互作用的方式”[7]373。
3.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對人的意志的環境鞭策
環境更多地發揮價值導向和善惡判斷的熏染作用,這種環境有助于保證人們道德意志能力的錘煉并保障個體一旦融入就會產生強烈的約束感而促使自己的行為自覺符合社會規范的需求。
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土壤,能夠使道德行為得到發揚,使不道德行為得到遏制,尤其對于那些意志薄弱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氛圍的輿論作用更為明顯。道德氛圍離不開公正的道德獎懲,它能借助社會輿論、傳統習慣等方式對人的行為加以衡量和評估,促使人們反省和檢查自己。這種獎懲更多的是表現在精神性的層次上,利用人們的羞恥心和自尊心,通過對善與惡、是與非的區分,實現人們心理和行為對社會規范的遵守。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關心學生的欲求、情感和意志---這一非理性因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強調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結合是人們在反思傳統德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德育新理念。只有這樣才構成了德育主體的完整特性,這種特性隨著個體經驗的豐富與改造,自我的發現與完善而不斷加強。因此,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道德發展水平,加強學生主體非理性因素的考慮,實現學生主體的理性的、自由的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參考文獻:
[1]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2]朱小曼.育人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J].教育研究,2002,(04).
[3]羅建平,朱巧英.學生德育主體性的匡正[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8,(0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彭未名.交往德育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賀樂凡.現代教育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8]王忠橋,張宏.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超越[J].思想政治教育,2008,(06).
[9]王煥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03).
[10]段文靈.試論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J].學習與探索,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