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應該注重人生觀的引導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在講授“創業管理”課程中,注重對人生觀的教育。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探索,自主創業為大學生提供了一條人生道路,因為創業型經濟已經到來,創業活動的貢獻大,創業者的回報高;創業機會識別的主觀因素理論要求加強專業學習和實踐鍛煉;組建創業團隊的相似性與互補性平衡原則指明了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勇于承擔風險,積極參與競爭,是基本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人生態度。
關鍵詞:創業教育;創業管理課程;大學生人生觀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217-02
2010年3月,陜西科技大學將“創業管理”課程作為通識教育選修課面向2009級本科生開設,大學生對創業教育需求強烈,共有1425人選修,涉及全校所有11個院系。課程主講人參考南開大學創業管理研究中心張玉利教授的“創業管理”和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創業管理學”等課程和資料,編寫了教案和視頻案例,共講授27個學時,學習合格者可獲得2個學分。
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講授的主要內容有:創業及其本質、創業精神與決定成為創業者、創業機會的辨識與把握、開發商業模式、組建優秀的創業團隊、創業的商業計劃、創業融資、新創企業的成長與管理,在講授課程過程中,筆者認為,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應該注重人生觀的引導和創業精神的培養。
一、自主創業為大學生提供了一條人生道路
除就業之外,自主創業是大學生一種不錯的人生選擇。在授課中使學生認識到,創業是追尋機會,整合資源,創造價值并獲取利潤的過程,是富有創業精神的創業者與機會結合并創造價值的活動。
(一)創業型經濟已經到來
德魯克在1985年就提出了創業型經濟這一概念,他指出,當美國就業面臨壓力時,是其經濟體系發生了從“管理型經濟”到“創業型經濟”的轉型而改變了這一危機,正是數量眾多的創業型企業日益成為現代經濟的動力之源,并創造了90%以上的新增就業[1]3。
創業型經濟正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出現。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創業活動對經濟復興、革新和增長的貢獻日益顯著,創業成為一國或地區繁榮的基礎。
(二)創業活動的貢獻大
曾任美國百森商學院企業家研究中心主任的威廉·拜格雷夫教授1998年發表了“構建創業型經濟—來自美國的經驗”一文,指出,小企業在美國經濟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雇員少于或等于七人的企業占到企業總數的80%,2 000萬家小企業為美國提供了大約一半的就業機會,創造了1/3強的國內生產總值。
由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完成的2007年中國創業觀察報告指出,每增加一個機會型創業者,當年帶動的就業數量平均為2.77人,未來5年帶動的就業數量為5.99人。
(三)創業者的回報高
就業還是創業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選擇,創業選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行為。創業正是創業者在利用機會整合資源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時,滿足個人追求財富和實現自我的需求,客觀上奉獻社會的過程。
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創業機會與商業機會的根本區別在于利潤或價值創造潛力的差異,創業機會具有創造超額經濟利潤的潛力,而其它商業機會只可能改善現有利潤水平。
在目前倡導的以機會為導向的創業活動中,不論是技術性、市場性還是政策性創業機會,為赤手空拳的大學生提供了白手起家的可能性,缺乏資金和設備不再是大學生創業的巨大障礙,憑借知識和創新的優勢,成就了一個個李彥宏、施正榮、馬化騰式的傳奇財富故事,讓大學生的創業激情澎湃。
貫穿授課始終,我們幫助學生理解以知識和信息為特征的創業型經濟的時代大潮是如何的熱烈,說明了自主創業不僅自己做了自己的老板,而且一人創業立刻就帶動了3個人就業,闡釋了如果勇于挑戰和創新,在為社會創造新價值的同時,是很可能獲得超額回報的,從多方面不斷激勵大學生可以為創業這條曲折而美好的人生道路做一些準備和探索。
二、創業機會識別的主觀因素理論要求加強專業學習和實踐鍛煉
根據Timmons模型,創業過程是由機會驅動的。機會是創業過程的核心要素,創業過程實質上表現為機會的識別、開發和利用過程[2]80-81。機會的最初狀態是“未精確定義的市場需求或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和能力”。創業機會是能夠開發具有利潤潛力的商業創意的好時機和有利條件。
作為創業者,難能可貴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發現其他人所看不到的機會,并迅速采取行動來把握創業機會并實現創業機會的價值。
根據謝恩(Shane)提出的識別機會的認知工具,對大學生而言,無論是在信息獲得能力上,還是在信息使用能力上,都沒有明顯的優勢[2]84。從信息獲取渠道看,大學生總體來說并不具備獲取信息的優越渠道。大學生沒有從事貼近市場的前沿工作,缺乏對識別和利用機會有價值的市場“一線”信息。由于我國教育中長期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大學生普遍欠缺創業警覺的心智圖式,不會自覺而主動地尋找并注意產生有價值的市場、技術、競爭等方面的變化,從而保持對機會的警覺并識別它。
從信息使用能力上,如果大學生所儲備的只是結構化的、靜態的知識,沒有更好地組織或整合,信息的擴展或以新方式聯結就會困難,即知識就不會靈活運用,意味著大學生解釋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研究發現,識別到機會的人有更豐富、組織更好的信息儲備。對大學生而言,這種信息儲備不僅僅是指從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原理、方法等知識,還包括通過接觸社會、了解市場等其它活動所積累的信息。
在授課中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從事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加社會經歷來提升信息獲取渠道。鼓勵學生主動結交校內外各種朋友,從事兼職和勤工助學活動,積累經驗,增加識別有價值的潛在機會的可能性。
鼓勵學生在刻苦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課外實踐鍛煉,提高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信息利用的能力,從而提高識別機會的能力。
三、組建創業團隊的相似性與互補性平衡原則指明了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創業團隊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一定利益關系、彼此間通過分享認知和合作行動以共同承擔創建新企業責任的,處在新創企業高管位置的人共同組建形成的有效工作群體[4]132。一支高質量的創業團隊是一個新創企業具有較高發展潛力和高成長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性。人們愿意同在背景、教育、經驗上與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交往,覺得相互之間更加了解,更容易自信地對彼此未來的反應和行為加以預測。缺點就是知識、培訓、技能重疊的程度大,所接觸的能夠從對方獲取財務支持等資源的人就很有限。
互補性。創業團隊中寬泛的知識、技術和經驗有利于新企業。如果一個團隊成員所缺少的東西可以由另一個或者更多其他成員提供,那么,整體的確大于各部分之和。可以提供給新企業一種強有力的和多樣化的人力資源基礎。
一種平衡方法。在知識、技能和經驗方面主要關注成員的互補性,而在個人特征和動機方面則考慮成員的相似性。
在授課中我們提醒學生,在平時的活動、工作和人生道路上要重視團隊的重要性,培養團隊意識,學習上述平衡方法,領會“志同道合”、“三人行必有我師”和“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精髓,正確掌握處理人與人關系,。
四、勇于承擔風險,積極參與競爭,是基本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人生態度
創業的風險一般包括個人風險、社會風險和心理風險,是否敢于承擔風險經常被用來評價創業者的素質,是創業精神的一個考量維度。
創業者承擔風險,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承擔不確定性。創業者面臨的是快速變化的環境,他們無法預知結果,只能憑借自己的先前經驗和機會警覺對成功的概率進行大概估計。
在授課中我們鼓勵學生,要重視不確定性的存在,先將創業失敗的后果估計充分,只要對最壞的結果有認識和準備了,就會敢想敢干,勇于承擔風險。這種心理素質對大學生的人生道路處處適用。
積極競爭也是創業精神的一個考量維度。管理學界通常認為企業的進攻性態度和激烈的競爭是行業新進入者獲得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競爭性進攻是指企業通過直接或強烈挑戰行業內競爭者的方式,獲得市場進入或改善其市場地位的趨勢,或者說是指超越產業內競爭對手的傾向[1]19。
任何想成為企業家的人必須有取得成功的雄心壯志,有了強烈的進取心,就總會有一種實現自己想法的沖動,經常研究分析競爭對手的優勢和不足,充滿自信地解決問題,追求目標,就能確保自己的事業能夠在業內占有一席之地并發展壯大。
在授課中我們激勵學生,要保持競爭的人生態度,在了解環境和對手,剖析析自我的過程中,做到知己知彼,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提升自我,與競爭對手達到共贏,走向成功。
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通識選修課“創業管理”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鮮活的案例,在機會識別、整合資源以應對風險、創建企業方面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不僅增加了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的創業選項,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的人生目標和道路、人生價值和方式、人生的信念和態度都會產生積極的引導,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必將產生現實的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玉利,李新春.創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木志榮.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