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惡性攻擊行為的始作俑者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這已經被心理醫學和司法鑒定所證實。先行實施心理干預,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系統,將心理干預作為防控惡性攻擊行為的輔助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格障礙者的心理沖突,減少惡性攻擊行為的發生,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
關鍵詞:人格障礙;惡性攻擊行為;心理干預;和諧穩定
中圖分類號:B8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109-02
人是具有攻擊行為的。人在遭受不法侵害或為保障正當利益時所采取的防御手段或主動出擊的措施,當屬于正義的攻擊行為,是社會支持的行為。反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法律和道德的約束而去攻擊他人傷害他人,則屬于非正義的攻擊行為,顯然是社會所不許的。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有一類惡性攻擊行為應該引起別樣的關注,可以考慮從心理介入和思想疏導的角度予以防御。這就是某些人格障礙者的惡性攻擊行為。這些年來,中國惡性攻擊行為的發生有上升的趨勢,且這些惡性事件的表現形式常常令人目瞪口呆,結果令人慘不忍睹。其中有些惡性事件的始作俑者被證實是人格障礙者。盡管人格障礙者是完全民事行為人,負有法律責任,但是,既然是人格障礙者,那么,在惡性事件發生前,就必然會暴露出人格障礙者所具有的癥狀表現,可能為社會提供前期防范的蛛絲馬跡。
人格障礙,是指一個人的經常性的情感傾向、意志特征和行為方式,構成其性格或人格。若這些方面的心理特征影響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不斷給別人和自己造成麻煩便稱為人格障礙。如今狹義的人格障礙,即指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此種人格引起的違法犯罪為最多,同一性質的屢次犯罪或情節特別惡劣的犯人,其中1/3~2/3都屬于反社會人格障礙[1]。人格障礙不屬于精神病,患者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既然是心理疾患,就應該給予心理治療和心理訓練等綜合防治措施,以減輕癥狀。筆者曾在某醫院短暫接觸過一例被臨床診斷為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患者,其表現確實令常人不可思議。這位患者是因為失眠而前來求治的。外表看起來文質彬彬,行為卻荒誕不羈,比如,病房規定不準吸煙,他不僅吸煙,而且偏要在醫生護士查房時用煙頭把床單被套燒個窟窿;在護士準備打針時,他躺在床上,把一口痰吐在墻上,然后用腳一擦,把個潔白的墻壁弄得骯臟不堪;有醫生護士來病房時,他會突然起身在病房角落處若無其事地小便……盡做些莫名其妙的出格之事,惹得周圍人不滿和氣憤,他自己卻滿不在乎,眼睛里經常充滿了仇視。
惡性攻擊行為,一般都涉及犯罪,這顯然需要施行綜合的社會控制手段予以狠狠的打擊和有效的防控。對其中的由人格障礙者引發的事件,在防范方面采用心理介入的方法,可以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種輔助手段,在控制和減少惡性攻擊行為的發生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
一、異常心理是產生惡性攻擊行為的內因基礎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人格障礙者的惡性攻擊行為當然離不開這個定律,其自身原因是行為產生的基礎原因。人作為高級動物,本身是具有攻擊行為的,這是先天的原因,人人如此。但是,人人所具有的攻擊行為大多是在個人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時的防御行為,或者是為了實施正義所采取的符合法律和道德規范的行為,這是人的正常本能。在這個前提下,人格障礙者所實施的惡性攻擊行為則必然有其自身的心理問題在作祟。這類人情緒極易沖動,自制力極差,心理經常處于緊張焦慮之中,做錯事沒有自醒力和內疚感,對普遍感受到的悲慘事件沒有憐憫同情之心。對法律和制度可能帶來的懲罰不感到害怕,更不具有社會責任感。而且社會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對自己的人格障礙缺乏“自知之明”,不能從失敗的中吸取教訓,對社會道德、法律準則和公認的行為規范不管不顧,經常發生反社會言行,常有損人不利己的較嚴重的攻擊行為。有時雖能察覺人格問題帶來的困難,但卻始終不能以正確的認識來有效地改正。顯然,這些人格問題是產生惡性攻擊行為的內因基礎。
二、社會因素是激發惡性攻擊行為的誘因所在
人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生活,社會大環境和周圍小環境對個性的影響是巨大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進步突飛猛進,國家民族日益富強,物質文化飛速發展,思想意識多元化,價值觀念變動不一,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收入分配不公,貪污腐敗屢禁不絕……社會的變遷與進步所導致的矛盾和反差極大地影響和干擾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致使人的心理狀態無法跟上社會環境的巨大變遷,人的心理與現實生活不能很快地融合并適應。特別是社會上存在的不合理現象時時刻刻在騷擾著人們的神經。這對大多數人而言,包括大多數的人格障礙者,只是發牢騷抒發一下心中的不滿,而對于個別的人格障礙者而言,則成為激發惡性攻擊行為的重要誘因,如若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遭遇了影響情緒和生存的具體挫折,或若干小事積累成多時,就可能超越個體的控制水平而爆發,去尋找攻擊無辜者,一方面得到非常明顯的個人心理宣泄感;另一方面又報復了社會。同樣的人格障礙者,同樣的社會大環境,為什么只有個別人會產生惡性攻擊行為呢?這與個體的承受能力和周圍小環境是否產生應激源有關。一旦外界的應激源刺激了當事人的心理,碰撞出“火花”,那么,外因就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了。由此可見,減少外部刺激,撫平心靈焦躁,對于防范惡性攻擊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三、心理干預是防控惡性攻擊行為的輔助手段
19世紀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在其不朽名著《悲慘世界》中留下了一段名言—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大師以非常哲理、非常浪漫的語言道出了人的心理的博大和復雜。在世間萬事萬物中,最復雜的是動物,在動物當中,最復雜的是人類,在人類身上,最復雜的是心靈。因為人的心靈包含了極為復雜的思想活動,千變萬化,琢磨不定。這就給做人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特別是對人格障礙者,其心理治療的困難程度遠遠超過了神經癥等心理疾患,這為心理學界所公認。但是,既然人格障礙屬于心理疾患的一個類別,那么總會有心理介入的方法,使其成為防控惡性攻擊行為的輔助手段。
筆者認為,從防范惡性攻擊行為的角度,重要的是從社會方面開展心理工作。首先,應廣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廣大群眾掌握增強心理健康能力的方法,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質。從目前情況來看,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健康宣傳機構和部分媒體及較少的專業人員開展了較少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工作,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心理醫學的專業工作者主要是在醫療機構中面向病人和來訪者,而普及知識的社會性工作則承擔甚少。建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對此給予重視,最好做出這方面的工作安排,心理醫療機構理應承擔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社會責任。其次,每個單位都應該有專兼職的心理工作者。比如,學校里的衛生老師,社區里的衛生專干,派出所里的管片民警,廠礦的衛生所大夫,村屯里的“赤腳醫生”等等,都需要掌握心理醫學知識,能夠以比較專業的眼光分析判斷單位人員的心理狀況,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方面的工作。再次,社會各方面都要關愛具有人格障礙傾向的人,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和工作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消除或減少應激源,從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多個方面撫慰他們的心理。例如,在開展文體娛樂活動時,一定要想方設法請他們加入,使得他們的心理也有快樂的迸發和情感的宣泄。這有利于他們負性情緒的釋放,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從而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第四,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系統。研究表明,有支持性社會關系的人,能較好地應對問題,處理應激。廣泛的社會網絡有抗應激效應,這種效應的本質是防護,因為寂寞和孤獨對許多軀體和心理疾患都是危險因素,而社會交往可阻止這種影響,消除和分散應激源的負性效應。社會支持在需要時就可發揮作用[2]。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國具有社會主義特色。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開展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應掌握了解人員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總之,社會各行各業各類人群都應當關注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有利于疏導人格障礙所帶來的麻煩,而且有利于增強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也許有人會問,人格障礙帶來的惡性攻擊行為畢竟是極少數的,用花這么大的力氣嗎?其實,通過防范人格障礙者引發的問題,帶來全民心理健康素質的提高,肯定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此外,臨床心理醫學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運用心理醫學臨床認可的醫藥手段和心理手段,努力醫治求治的各類人格障礙者,同時,應該加強心理醫學理論和治療技術的研究,爭取重大的突破。由此,筆者想起一個問題,即反社會人格的命名是否科學,需要業內人士重新考慮,因為這個命名把這類人打入了反社會的行列,有先行定性和先入為主的刺激作用,不利于疏導。以筆者拙見,這個命名不合適,能重新命名則最好。
四、社會控制是杜絕惡性攻擊行為的根本措施
由于人的心理狀態的復雜性,人們還很難準確判斷究竟那一個人會出現惡性攻擊行為。因此,防范人格障礙者包括其他類型的惡性攻擊行為,歸根結底還要靠社會控制手段,這是防控各種惡性攻擊行為的根本措施。社會控制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內,只簡略提及在社會控制的龐大系統內,心理干預應有一席之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的心理具有接受暗示的功能,特別是癔病性人格的人最容易接受暗示,而人格障礙者似乎更容易接受消極暗示。一旦有某種惡性攻擊行為發生,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社會控制措施,那么,相同的事件便會接二連三地出現,反之,措施到位,控制有效,類似事件便會大幅度減少,甚至杜絕。我國近來發生的針對孩童的惡性攻擊行為和其他一些負面事件,最終被社會控制的綜合措施所制止,則說明了這一點。從另一個角度說,先行進行心理干預,避免惡性攻擊行為的發生,沒有了應激源,自然也就沒有了負性情緒的暗示作用,這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丹燕,彭劍飛,楊新媛.心理醫生[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8:247
[2]徐斌,王效道,劉士林.心身醫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