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企業在調整重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的一些企業文化問題,需要分析當前企業面臨的形勢和矛盾。
現在企業面對的形勢和矛盾突出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正面臨著轉型,怎樣從原來主要依靠外貿、投資轉變到更多地依靠新的科學技術、拉動國內消費提高,這是一個喊了很長時間但是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另一方面是這么多年的改革開放,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上產生了很多新的矛盾,比如說:腐敗問題、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干群矛盾問題、勞資矛盾問題等。有的地方甚至還比較尖銳。最近富士康集團發生了員工連續跳樓自殺的事情,社會上討論很多,也成了很多企業之間交流的話題。
這些反映到企業職工的思想,反映到企業的管理,反映到企業的方方面面,不能不對我們這一時期的企業文化工作提出一些新的思考。企業文化不能憑空去搞,要面對當前的形勢。如何應對這些新的矛盾和問題,進而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使企業文化工作真正有針對性,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我想在這里提幾個問題,希望我們共同來思考。
第一個問題:
企業文化如何堅持改革之路,堅持走科學發展觀之路。
我國的經濟發展這幾十年來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確實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好,也引發了社會的矛盾和深層次的問題。現在群眾最關心、最影響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分配問題。在分配的問題上,應該怎么樣搞得更好一些,怎么樣改革?雖然這不是搞企業文化的同志直接要去解決的,但是我們搞企業文化要面對這些問題,要了解這些問題,要知道這些問題對我們職工思想所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做好企業文化工作。
現在的企業改革和科學發展,需要考慮的焦點問題是分配問題。要用我們的企業文化,去支持推動企業改革、推動企業的科學發展。解決好社會分配的矛盾,不僅有利于生產方式的調整轉變,還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有利于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應當看到,現在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很好機遇。現在,經過改革開放30年,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有一部分比較富裕的群體出現了。大家都記得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最早有一個名言:“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句話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當時大家是普遍貧窮的,以貧窮為榮,都怕富,富了就要被批判。但是小平同志當時特別囑咐,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一定的時候就要注意共同富裕的問題。現在到了這個時候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現在是怎么樣由先富幫助后富,怎么樣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
現在我們有了這個條件,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政府財政收入很大,先富這個群體也不小。現在的問題是勞動的報酬在分配中比重大幅下滑,這是窮人非常關切的引起社會矛盾的大問題。有的同志算了一筆賬,從2000年起,當時我們國家的勞動報酬在整個分配中的比例是51.4%,到了2007年的時候,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39.7%。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的優勢地位已經不存在了。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20多年期間下降了20個百分點,就是居民勞動的報酬降低了20個點,這個數字很大。中國總儲蓄率從原來的37.1%提到了51.8%,提升了14.7個百分點,其中政府的儲蓄率占8.2%,企業占4.2%,居民只有2.3%。大體比例就是8:4:2,政府拿的是最大,企業拿的是中頭,老百姓最低。這是當前大的經濟分配形勢。
這種勞動報酬比例的下降,正是造成分配不公、差距拉大的一個大問題,也是影響拉動內需的一大難點。老百姓錢少,內需就很難拉動。有一種論點叫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說中國經濟這些年發展之所以這么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低,這是事實。改革開放初期那么多國外的企業愿意到中國來投資,就是中國的勞動力確實便宜,勞動成本低廉確實幫助了中國這些年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這種現象長期下去,對我們國家、對老百姓的生活、對拉動內需是不利的,會引起大的矛盾。所以有人說,現在我們有少數企業的勞動報酬降低,已經跌破了文明的底線,為什么出現了連續跳樓自殺的事件?就是突破了這個底線。很多勞動者已經不能忍受這種狀況,因此激化了矛盾。所以,對勞動成本低廉這個優勢要一分為二來看。勞動成本低廉確實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這是優勢的一方面,但是如果這種情況長期下去,那慢慢地就會產生新的矛盾,甚至于很多職工會覺得現在的體制不能共同富裕,懷疑共同富裕的政策,這對勞動者積極性是一種挫傷。現在分配格局的矛盾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我們搞企業文化的同志要正視這個矛盾,要正確地認識勞動成本低廉優勢的觀點,幫助推動這個矛盾的解決。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從企業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有三個理論認識上的誤區。一是“人均GDP3 000美元闖關論”。認為經濟發展到人均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時候,是社會矛盾比較多的時候,過了3 000美元問題就不大。現在很多地方就超過了3 000美元,所以現在有的地方就說,好像這個危險期已經闖過去了。二是“自動修復論”,就是市場調節論。認為這個矛盾市場會調節好的,政府不必有什么作為。三是“沒什么大不了論”。認為中國人的心里承受能力很強,收入分配拉大能承受,不用大驚小怪,有些地方把低廉勞動力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條件,對提高勞動報酬的積極性不高。分配問題,勞動報酬的比例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如何改革、如何走科學發展之路的突出矛盾。
第二個問題:
企業管理怎樣做到真正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物為本。
長期以來企業管理就有兩種指導思想,即以人為本還是以物為本。最近富士康出的這個事件就是以物為本的極端表現。現在有很多企業,長期以來不是靠提高技術去提高效率、提高利潤,取得更好的發展。而是以物為本,把人當機器,加大工作量,延長工作時間,加大工人的勞動強度,靠降低報酬、加強勞動強度增加企業的利潤。現在這還是相當一批企業管理者的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不是掛在墻上做匯報時說說以人為本就可以了。以人為本要滲透到領導的思想中,企業的所有工作都要以人為本,都要考慮人的思想、人的心情、人的心靈。整個世界經濟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是人的競爭。所以,你要把指導思想真正放在以人為本上。要認真地研究你帶的這支隊伍怎么樣能有積極性,怎么樣提高他的技術素質、業務素質、思想素質,靠這個來提高企業的效率,提高你的利潤率,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指導思想。現在還有相當多的企業領導者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是解決得不好。
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表彰會上講,要建立優秀企業文化和職工文化,切實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使廣大群眾實現體面勞動。總書記這一段話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溫家寶總理也講到,讓人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有尊嚴這個字不是隨便說的,有尊嚴這不是小事。我們有多少企業能夠讓人有尊嚴呀?那要求是很高的。企業要真正貫徹以人為本,就要加強人本文化,培訓知識型、創新型職工隊伍,而不是把人當機器。這一點要在企業文化中引起高度重視。同時,企業要在隊伍建設中,把你的整個隊伍變成一個有思想、有共同目標、共同理想的共同體,而不是簡單的讓職工跟你簽訂一份經濟合同了事。要從簡單的經濟合同變成一個共同愿景上的戰斗集體,這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現在很多企業、職工和管理者、領導的關系只是一種簡單的合同關系。企業文化建設要研究怎么樣把簡單的合同關系提高到思想關系、理想關系,使員工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把隊伍建設成為一個真正的以人為本的隊伍。
第三個問題:
企業文化建設如何加強和員工的思想溝通。
怎么樣用講道理的方法贏得員工的心,不是講空話、套話。通俗地講,在跟人的溝通當中要學著講“人話”。 現在不僅是企業,很多工作都有一個很典型的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語言溝通越來越困難。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個就是上網,網絡之間;再一個就是傳達。傳達的語言都挺漂亮的,都是四六句,多少多少條,文字都很不錯。但是都比較空洞,缺少針對性。人與人之間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流比較淡。不僅是企業,社會上也是這樣,真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思想的碰撞減少了。
用語言的魅力交流思想,解決人的思想問題,運用生動的語言宣傳黨的政策和主張,鼓舞人們、解決人們的困惑,這本來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的優勢。沒有取得政權的時候,我們靠的是什么?當時我們手里既沒有報紙,也沒有廣播電臺,更沒有網絡,什么都沒有,靠的就是個人的語言魅力。當時的共產黨員,語言是很有魅力、是很生動的。但是這些年我們的語言有一點退化,走到哪里都是那四六句,也挺好聽的,但就是缺少感染力、缺少感情、缺少沖擊力。回憶一下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他們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的。我記得青年的時候聽報告,不用說誰的報告,一聽就知道這是陳老總講的,這是劉少奇講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講的道理雖然是一樣的,但是它的語言不重復,各有各的語言魅力,都有語言的個性,都有語言的差別,但都很有魅力,能夠引起人們感情的激動,現在聽報告很難引起激動。我們青年的時候,有時候一聽到什么,就感動、激動,一激動起來那真的是滿腔熱血。現在就是坐在那里,靜靜地聽,有時候也不用記,拿稿子一傳達就算完成任務。所以,現在有人形容說,我們是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這種話引不起人們思想上的共鳴和碰撞。
當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思想互動,包括上下級之間,都是靠語言的交流。因為人的語言是很豐富的,語言的交流是很有力量的。現在呢,我們這一塊有一點薄弱。我們搞企業文化的同志在這方面要加強一下,能夠用語言的力量感染人,用生動的語言真正深入人的頭腦、深入人的思想,能夠解決人的思想問題。
企業文化建設要分析當前企業面臨的形勢和矛盾,促進上述三個問題的解決。
(本文根據作者在第三屆中國企業文化百人學術論壇上的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大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