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集團整合是我國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然,是產業優化和資源重新配置的一種現象或一個過程。從中航集團的實踐來看,集團并購與文化融合有五個方面:第一是形式,第二是原則,第三是關鍵,第四是流程,最后是成果。
并購整合的形式
中航工業集團在近三年中,經歷了全方位的產業整合、集團并購、國外收購、中外合資、區域合作、銀企合作等一系列大型并購、資源整合的實踐,并取得了成功。
2008年,中央決定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和第二集團產業整合形成一個集團。這個集團整合以后,按照專業分工進行了跨地域的專業化整合,分成18個板塊。在國內并購方面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市場進行并購,這幾年下來有幾十個項目,2009年并購了11個大項目;還有一個是國家指令性的劃撥,比如說把一些企業從部隊劃撥給中航來管理。國外收購,現在已經收購了幾家國外公司,最典型的是去年收購了奧地利FACC公司。中外合資,最近與空客、波音等國際著名的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比如說和GE合資的公司各占50%,還有絕對控股,比如說跟空客合資的復合材料中心,中航占80%。區域合作,中航和15個省市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這種戰略合作關系不是過去意義上的掛名,而是有實質性內容,建成了十多個航空產業園。銀企合作也很大,和14家銀行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還有一些保險公司和銀行已經投資到中航集團來,注入資金。這么多形式,每一種形式都牽涉到文化的融合問題。
實踐證明,集團并購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而且是并購雙方的文化融合。集團文化整合、融合是集團整合、并購成敗的關鍵。集團并購能否提高集團的核心競爭力,關鍵在于如何解決或避免并購中的文化沖突,消除文化沖突,推進不同文化背景的集團文化整合,以及并購后的文化融合。集團文化整合不是將原整合雙方的文化簡單疊加和拼湊,而是將其優秀部分融合和升華,是在共性認識的基礎上建起的具有連續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是兩種不同文化進行的整合、重塑、創新的過程。
文化融合的原則
第一是戰略引領原則。如果說戰略是一種布局的話,文化就是布魂;如果戰略是布陣,文化就是布道。文化要服從戰略,所有的并購行為都是戰略的實踐,處于戰略的考慮,是一種通過資本形態的轉化而實現產權轉讓的經濟行為,根本目的是為了做強做大主業,增強集團核心競爭能力,實現資本贏利的最大化。
第二是兼容并蓄原則。每一個并購的單位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精華,要提取共同因子,合并同類項,吸收精華,整合優點。
第三是統分有度。集團必須有統一的文化,比如說統一的理念、統一的戰略愿景等等。但是,對各個企業,各個板塊,新進入的伙伴,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說我們說航空報國,落實到飛機怎么樣報國,他有自己具體的理念群來支撐著,并不是一句空話。并購國外的企業你說航空報國,別人不吃你這一套,你要有新的理念支撐著。并購奧地利公司,我們的理念是只有合作伙伴,沒有競爭對手。我們用自己的質量文化、市場文化、客戶文化這些理念群和他達成融合。
第四是整體同步。大集團公司必須統一行動。我們要求在去年6月1日之前,所有的統一,如標識的統一就到那一天截止,到6月1日開始檢查,誰沒有做到就通報批評,限期改正。在公開的場合必須要穿工作服。整體同步,整個行為要一致。
第五是全員參與。文化融合不僅是領導的事,也是所有員工的事,每個人都要參與。
第六是平穩推進。企業文化是人本文化,是心本文化,集團并購最關鍵的是融心,文化融合最關鍵是融心,心不穩,這個并購肯定是失敗的。世界上并購的企業70%是失敗的。文化不穩就是隊伍不穩,就是文化不融合,我們必須平穩推進,一個都不能掉隊。當時集團整合的時候,集團提出一個都不能下崗,穩定人心,通過18個板塊把這些人都消化掉了。
最后是求真落地。文化融合不是在空中,而是要落地。文化落地是一個基本的原則。
文化融合的關鍵
集團并購重組必然帶來文化的碰撞。并購重組后集團戰略的制定、資產的優化、業務的調整、管理的整合固然非常重要,而集團文化的融合則是并購重組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把集團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作為提升集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加以重視,能很好地實現集團文化的融合。
集團文化是立于集團角度和高度所構建的文化新體系,是建立在集團所屬成員單位個性文化基礎上的共性文化,不是所屬成員單位文化建設的歸納與總結,也不是所屬成員單位文化建設的經驗推廣,具有戰略性、主導性、整合性,為各成員單位文化建設提供指導、規范和發展的空間,各個單位要按照這個來實行。但是,你必須要抓住文化中的關鍵,在關鍵要素上必須高度統一和執行。關鍵是什么呢?有六個方面:第一是集團戰略的統一,第二是核心理念的統一,第三是愿景的統一,第四是集團行為準則的統一,第五是集團形象的統一,第六是集團品牌的統一。文化要在這六方面都做到融合了,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
集團戰略的統一
明確的發展目標是集團文化融合的基礎,集團戰略必須統一。中航工業黨組2008年10月3日提出“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發展戰略,即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努力實現集團核心競爭力從資本、管理、技術的老“三位一體”,向品牌價值、商業模式、集成網絡新“三位一體”的轉型升級,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產業化發展”,到2020年挑戰收入萬億的奮斗目標。
文化融合要服從、服務、引領戰略的實施。各下屬企事業單位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把集團文化導向與集團戰略目標結合起來,使各企事業文化成為調動全體員工實施集團戰略的有力支撐。
集團核心理念的統一
價值觀的融合是文化融合的核心和保證,是集團文化融合的最高境界。文化融合是一次文化再造,其核心就是提煉與確立集團新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的統一是集團文化共性和母子公司文化統一性的最重要的體現。集團核心理念包含使命、理念、精神、宗旨、集團哲學等,是集團的文化內核,這些理念明確了集團存在的意義、發展方向、價值取向和思想境界等,是集團生存、發展的戰略理念和行動綱領,是集團內各個單位都必須信奉的。價值觀念是集團融合的核心,是文化融合中難度最大的問題。要把原來不同文化背景下職工的不同價值取向、處世哲理統一在一個價值觀體系中,并給職工以心理上的約束和行為上的規范,比確定集團經營宗旨要復雜得多。
中航工業提煉與確立了集團的核心理念:宗旨—“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理念—“敬業誠信,創新超越”;以此團結凝聚40多萬員工,同心同德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奮斗。
集團愿景的統一
思想融合是文化融合的基礎。要特別重視用集團愿景、發展目標和規劃,來統一員工的思想,融情、融心、融力,激勵員工的斗志,把集團的共同愿景逐步轉化為員工的個人愿景,形成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從而對員工產生激勵、導向作用。中航工業的愿景就是躋身世界航空工業強者之林。現在我們還沒有達到,在世界航空航天系統里面排在第11位,還是弱小的。我們的目標是進入前三名。
集團行為準則的統一
規范的行為準則融合是文化融合的關鍵。集團公司對核心理念的統一必然帶來行為準則的統一和協調一致。行為準則的統一是集團文化共性和母子公司文化統一性的最直接表現。它實際上是集團整合中的一種意識立法和行為立法。在集團整合中,需要對原來各自的經營管理制度和規范,根據新集團的特點進行調整或重新制定,形成新的職工行為準則,成為集團員工的職業標準和行為風格。
集團形象統一
集團標識是集團對外形象的統一展示和反映,集團標識的統一是集團文化共性和母子公司文化統一性的最外在表現。主要包括集團視覺系統方面的內容,如:司徽、司旗、司歌、司服、顏色、字體。集團標識是文化的最外層表現,不同的顏色、圖形、制式都映襯和揭示著員工的內心思想和行為風格。所以,文化的統一還必須表現在集團形象、標識的統一上。我們的服裝都是統一的,下基層必須穿工作服。不能穿西裝到現場,除非你是局外領導。
集團品牌的統一
統一的品牌認知是集團文化融合的前提。統一集團品牌,塑造集團品牌價值,打造集團核心競爭力,這是集團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并購、重組、整合的基本原則。特別是跨國并購重組,不能“以市場換技術”,犧牲原有品牌和品牌價值為代價,而應當特別注意自主品牌價值的評估和保護,同時聚合雙方品牌優勢,形成獨具價值和魅力的品牌文化。
文化融合的流程
文化融合是一個整合——磨合——融合漸進的過程。要尊重歷史的傳承,在文化差異中尋求發展的共同點,尋找共同認同的價值觀,進而消除文化的隔閡,經過及時、逐漸地磨合,有針對性地對文化進行闡述、調整、樹立和固化,使之趨于一致,將其融為一個整體,發揮整體效用。
文化評估
準確文化診斷,搞好文化評定。
要承認國家、地域、行業文化的差異性;要注重不同產業、不同企業文化差異的動態性、普遍性、多樣性;要研究不同人群、不同層級員工文化認知、文化站位、文化管理的差異性;深入現場,調查研究,找出差異,分析原因;調整文化差異,提取共因子,合并同類項,吸取雙方文化的精髓、成功的基因,擴大和提升文化力。
高層溝通
暢通的信息交流是集團文化融合的橋梁,高層溝通至關重要。包括:和并購企業的領導班子溝通;和主管領導機關、所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溝通;和用戶溝通,如:我們并購奧地利FACC公司,就分別與波音、空客溝通,因為該公司是空客的一級供應商,是波音的二級供應商;和金融、證券主管部門溝通;國外并購還要和所在國政府溝通。溝通重在解決好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并購的文化沖突問題,對內并購避免“消化不良”,對外并購防止“水土不服”。
頂層設計
抓好頂層設計,完善理念體系,確定集團文化建設綱領、規劃。做到集團文化管用、實用、好用;突出特色、員工認同、緊扣中心、易見成效、整體推出。
強化培訓
分級分層強化培訓,著力點是管控所屬單位及管理層的思想和行為,打造一支強有力的集團文化建設領導和執行團隊。在并購企業舉辦文化培訓班,并購一家培訓一家,對廠所級干部集中培訓,對中層干部分批辦班培訓,對員工進行全員培訓,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主體企業的黨政一把手親自到場宣講,使并購企業的文化推進能夠迅速進入到集團文化建設統一的軌道上來。
輿情引導
對內:營造共鳴、共識、共融、共為的文化場。一是大討論,把集團文化的各要素、主要內容組織所有員工進行大討論,形成共鳴;二是大宣傳,加強集團戰略、愿景、宗旨、理念、精神的教育,廣泛造勢,達到共識;三是大實踐,通過開展各種比賽、交流、娛樂活動,把心氣聚在一起,激發廣大員工實踐集團文化的激情,形成共為。
對外:創造一個內部減雜音、外部降噪音、政府有準音、媒體有正音、客戶有知音、社會有和音的寬松、和諧的企業生態環境。注重媒體的公關,舉辦中航工業媒體日,邀請國內外重要媒體參加集團的新聞發布會,到所屬企事業單位采訪;注重網絡的作用,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功能,宣介中航工業的戰略與文化;運用影視等大眾媒體,拍攝《龍騰東方》等電視片和電視劇,宣傳航空人的精神風貌;組織百名資深院士航空行,組織知名學者、博士團、留學歸國人員到中航工業考察;邀請有關部委、地方政府官員到集團巡視、考察。
干部交流
干部交流,實現無障礙溝通,無邊界融合,不僅是培養職業經理人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文化融合的有力手段。中航工業集團有90多名黨政主要領導跨區域、跨產業、跨專業、跨國界交流。干部的交流帶來了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提升了干部的素質和能力,也升華了集團文化的內涵和文化創新力、文化思維力、文化管理力、文化競爭力。
固化制度
制度融合是文化融合的重點和保障。集團文化的融合需要制度來保障,要建立健全適合集團文化建設的領導機制、運行機制。要構建包括文化規劃、文化建設、文化培訓在內的制度保障機制;要強化以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制度為重點的物質保障機制;要建立適合集團發展的文化建設考核評價機制。
文化融合的成果
一是保證了產業整合成功。
中航工業2009年實現營業收入1 910億元,同比增長14.4%;利潤(收益)97億元,同比增長32.2%。重點型號研制生產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三機定型、十機鑒定、十二機首飛、十二機兩彈立項”。一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年度申請專利2 147項,同比增長20%,其中發明1 158項。航空產品出口創造新紀錄。在新材料領域,中航工業已成為目前中高端手機彩屏、車載顯示屏領域的世界頭號供應商;在新能源領域,實現航空技術轉移,風電大葉片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在重大裝備領域,充分應用航空技術,生產出我國首輛高速磁懸浮國產化樣車。2010年5月30日,中航特玻1號電子玻璃生產線在海南正式投產,開創我國玻璃行業五個第一,填補國內五項空白,基地總投資32億元的4條生產線將于2011年8月建成,年產值將達50億元,利稅約12億元。
二是取得了國內并購豐收。
近幾年,中航工業成功并購鉀礦、鐵礦、電廠、特種車輛、機床廠等,均獲得成功。2007年12月27日認購民營企業安徽開樂專用車輛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19日認購柳州乘龍專用車有限公司;2009年并購國內最大的方艙供應商遼寧鐵嶺陸平公司,特種車輛銷售規模2008年實現10.32億元,2009年為23億元, 今年將要向80億元進軍。2009年實現大的并購11起,增收70億元;收購上廣電第五代TFT生產線,使中航工業中小尺寸TFT生產能力躍居世界第一。
三是實現了國外收購突破。
成功收購奧地利復合材料企業FACC公司。FACC上年度實現銷售收入2.7億歐元;2009年底在手的合同約為18.6億美元,2010年4月又與波音簽了3億美元合同。今年可實現稅前利潤超過1 000萬歐元。成功完成了中國航空工業首次海外并購,也是亞洲航空制造業首次并購歐美航空制造企業,此舉打破了國外在高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封鎖,使民族航空工業發展如虎添翼。與霍尼韋爾、空客、CFM、古德里奇、賽峰、GE、羅羅、歐直、俄羅斯、烏克蘭等的航空企業,建立了合資企業,加速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轉包生產六年翻了兩番。
四是推動了區域合作增速。
中航集團和15個省市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北京、天津、珠海、沈陽、上海、成都、長沙、南昌、南京、西安、貴陽、無錫、襄樊、洛陽等航空產業基地或科技園全面開工建設。從地方獲得176億元的投資,一萬多畝土地。
五是加強了銀企合作創新。
中航與14家銀行建立戰略合作,獲得4 800億元的授信額度。2009年,發行債券共募集100億元,低成本融資270億元。
成功引進中銀投資、社保基金專業投資機構,募集資金26.88億元。中航工業2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從2008年底的307億元上升至2009年底的803億元,指數從2008年底的107點上升至2009年底的268點,增幅150%,同期上證指數增76%,深圳成指增幅108%。2010年6月1日上午9時半,中航工業第23家上市公司掛牌,天虹商場成功登陸深交所A股市場。
六是支撐了集團形象提升。
中航工業的戰略與文化得到員工的認同、政府的認可、用戶的認定、市場的認準、媒體的認對、社會的認知。
2009年,中航工業成功躋身世界500強,列426位。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