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價值問題,是生態倫理學的基本范疇之一。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是承認自然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的工具價值則充分證明了自然價值的客體性,自然的系統價值是自然價值主客統一性的重要體現。承認自然的主客統一性對人類價值觀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自然價值;內在價值;工具價值;系統價值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04-02
美國著名環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在吸收了施韋澤的敬畏生命思想、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理論等思想精華之后,形成了自然價值思想的精神框架。羅爾斯頓打破了傳統價值觀念中認為自然只相對人而言才具有價值的觀點,提出自然具有獨立于人的需要與體驗的客觀價值,也就是自然價值。并將自然價值概括為三部分:工具價值、內在價值和系統價值。一方面認為自然價值是自然物對人的有用性,即工具價值,如自然物具有的經濟價值、審美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等;另一方面,他又認為自然價值是指自然物所固有的、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和情感體驗而存在的,即內在價值,如生命價值、自然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穩定性與自發性價值等。此外,他還認為,不僅自然物具有價值,由自然物構成的動態的、復雜的生態系統本身也是具有價值的,被稱之為系統價值。自然價值的特征主要有:創造性、獨立性、有限性和無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等。同時認為自然價值具有客觀性。價值的判斷的主體不再只有人。
一、自然的主體性
1.自然能成為主體。傳統的評價自然價值的尺度是從人出發的,按照人的利益和需求來進行評價,因此認為自然價值的主體只能是人,客體是指實踐的對象或認識的對象。但是羅爾斯頓認為自然價值的主體既是人類又是自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是自然的主體。但是在自然與自然物之間,自然的價值是在自然的進化過程中產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價值,它并不是人類出現之后才存在,在人類出現和發現自然物之前就存在。人類可以去發現和認識它,但我們不能去憑空創造它,不管人們有沒有發現,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自然是自然價值的主體,自然它是一個自在自為的系統,而自然物便是自然價值的客體。
2.自然主體性表現。既然自然可以是主體,那么自然的主體性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自然具有自主性。羅爾斯頓說:“苔蘚在阿巴拉契山的南段生長得極為茂盛,因為似乎別人都不怎么關心它們。但他們就在那里,不顧哲學家和神學家的話,也不給人帶來什么好處,只是自己茂盛地生長著。的確整個自然世界都是那樣——森林和土壤、陽光和雨水、河流和山峰、循環的四季、野生花草和野生動物——所有這些從來就存在的自然事物,支撐著其他的一切。人類傲慢地認為,‘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可那些自然事物是在人類之前就已存在了。這個可貴的世界,這個人類能夠評價的世界,不是沒有價值的;正相反,是它生長了價值——在我們所想像到的事物中,沒有什么比它更接近終極存在。”自然萬物的生長具有客觀性。其次,自然具有自為性,這表現在它按照自身的內在規定性和本質行事,成為主客體相互關系的首動者;自然界的四季更替和地球的運轉,自然界的災難等等證明了自然的自為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自然界中的客觀規律左右著我們人類的行動,我們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也要以遵守自然規律為前提。第三,自然內部存在競爭性。自然界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狀態,物種的不斷進化、退化甚至消失,都說明自然擁有著選擇權,自然物之間存在在競爭性。再是,自然具有創造性。羅爾斯頓認為,“自然系統的創造性是價值之母,大自然的所有創造物,只有在它們是自然創造性的實現的意義上,才是有價值的……凡存在自發創造的地方,就存在著價值。”[1]大自然不僅創造出了千奇百怪的自然物,還創造了會進行價值判斷的人。
二、自然的客體性
工具價值中的自然客體性的體現。自然具有工具價值。工具價值包含兩層意思:(1)是指其有用的功能,即自然物作為人的實踐對象直接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意義。一個事物擁有工具價值是因為它可用來達到某種價值的目的而擁有的價值。一只鉛筆有用是因為我用它來寫字,1美元鈔票它有用是因為我可以用它買東西。把自然物當做“資源”就是把他們看做有工具價值。自然界的各種資源,如空間價值資源,水土價值資源,礦物價值資源,生物價值資源,還有對自然物的科學研究,都屬于工具價值。例如,純凈的空氣和水的價值在于,沒有它們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就要受到危害;保護植物和動物物種的價值在于滿足人類食用或研究的用處。幾乎任何功利和經濟的計劃均出自于對自然的工具價值方面的考慮。(2)是自然滿足其他物種的需要而體現出來的有用性。如羊,牛等各動物需從自然界獲取各種事物以滿足自身的生存。并且,自然界中很多生物是互為客體的。例如,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物鏈。
三、自然主體性與客體性的統一
系統價值顯示出自然主體性與客體性的統一。在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觀念中,自然除了具有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外,還具有系統價值。自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自然根據其內在的目的發展自己,維持自身系統的穩定性和平衡性。自然的生態平衡是地球在幾十億年前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生物群落及無機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功能系統。自然界中無論人、生物,還是整個生物圈,都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他們通過自然生態平衡所呈現出來的價值,就叫做生態價值。這是一種系統價值,它的價值并沒有完全濃縮在個體上,而是彌散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這個價值并不是部分價值的簡單總和,它是能使大自然變得更加美麗、和諧、穩定的動態系統。
自然的生態系統價值很好地體現了自然的主客統一性,自然它既是一個自在自為的系統,有其內在的發展目的。
四、自然的主客統一性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
1.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沖擊,敬畏自然。人類中心主義論者一個顯著的觀點便是:“人是萬物之靈,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是最高級的動物,因而可以選擇或征服其他生命或非生命事物的存在。自然事物有無價值或價值大小,一方面取決于它是否具有滿足于人類某種需要的特征,另一方面取決于它對于人類而言的可開發可獲得的程度。凡是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即使是人類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獲得的自然物,對于人類而言就是有價值的,或者是有巨大價值的,否則就沒有價值或無重大價值。在人類的思維中,人類還可以通過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各種需要,來征服自然和開發自然。所以只要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今天未能滿足的需求明天是可以滿足的;在地球上不能滿足的需求,在宇宙中的其他地方總是可以滿足的,浩瀚宇宙,渺茫時空,只要人類奮斗不止,人類一定可以成為自然界乃至整個宇宙的主宰。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人類對自然的態度是粗暴的,行為是野蠻的。人類是自然經歷了一場浩劫,誠然,人類也得到了自然的懲罰。
從自然價值的主客統一性出發,使人類認識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類也不是自然萬物的尺度,人類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內部的一部分,自然具有主體性,自然是一個自在自為、具有創造性的系統,人類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內在發展的規律。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放棄那種以人為主體的單向片面的見解,強調自然界的整體性和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性,承認自然是人類永遠的導師,是人類永恒的母親。人類只有老老實實地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只有對自然界倍加愛護和精心管理,才能持久地獲得自身利益。承認自然生態的利益高于一切個別物種的利益,當然也包括人類自身的利益。人類和其他生命一樣只是地球上的一個普通的公民。人類必須遵守地球的生存法則,履行人類作為地球公民的生態義務。放棄盲目追求片面的物質生產發展的生活方式,追求充足而富有意義的生活。運用科學技術更好地為尋求人類的整體幸福而服務。
2.和諧與發展。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發表了一部引起世界轟動的環境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由于農藥污染所產生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關于發展觀念上的爭論。
人類本來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人類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發展于自然,人與自然本是一個不可須臾分離的有機整體,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題中之義。破壞自然就是損害人類自己,保護自然就是呵護人類自己,改善自然就是發展人類自己。承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觀”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應充分考慮自然內部的生態規律和人類社會的經濟規律、人的利益與其他物種的利益,主張熱愛、尊重、保護、合理利用自然,通過道德和法律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及人與人的關系,實現“人化自然”與“未人化自然”相和諧、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和諧、經濟的生產發展與自然的穩定發展相和諧,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并將和諧觀上升到宇宙的高度。
人只有與同類、自然萬物、宇宙和諧共處,才能得到更好的、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99.
[2][美]戴斯·賈丁斯(Des Jardins,J.R.).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M].林官明,楊愛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傅華.生態倫理學探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楊傭進.走向深層的倫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李廣義,肖時秋.自然價值的含義、分類和特征[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3).
[6]余謀昌.“自然價值”與21世紀[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3,(1).
[7][美]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傭進,譯.北京: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