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中國的旅游形象符號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先后到訪桂林的外國元首或領導人達100多人次。城市旅游是桂林旅游的新型產業,桂林城市旅游的旅游資源相對集中,是整個大桂林旅游基礎設施供應基地,開展城市旅游不僅可以為桂林的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務,還能對整個大桂林旅游區的旅游產生極強的輻射效應。城市旅游的發展為推進并加速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積極發展城市旅游,將是桂林旅游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城市旅游;SWOT分析法;發展;機遇;桂林市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145-02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效應
城市作為進出國家的門戶、住宿中心、鄉村短途旅游的大本營,以及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使城市不僅僅是區域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也成為旅游活動的中心。關于“城市旅游”,在目前國內外有限的研究中,沒有大家公認的定義。宋家增(1996)曾以上海為例,提出了“都市旅游”的概念,定義“都市旅游”就是以都市風貌、風光、風物、風情為特色的旅游。但是城市既包括了歷史文化小城,也涵蓋了大城市。因此,“城市旅游”與“都市旅游”不是同一概念。但從中外文獻中可以提煉出一個基本觀點:即“城市旅游”就是以城市為目的地的旅游活動。最早以李海端、道書明、保繼剛、馬勇為代表,針對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發展“城市旅游”提出了一些寶貴意見及發展思路。
二、城市旅游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
1.先發優勢明顯。自唐代以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千古絕唱便成了桂林形象最經典的概括。桂林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等自然風光為桂林城市旅游的發展提供先天的資源優勢;同時桂林一直以來把旅游作其支柱產業來發展,期間積累了相當的寶貴經驗,廣大市民對發展桂林旅游業的意識根深蒂固,這為發展桂林城市旅游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從而有利于降低城市旅游的發展成本。
2.市區擁有的精品旅游資源豐富。桂林市共有20個國家A級景區,分布在桂林市區范圍內就有8個國家A級景區,占比達40%。其中市區內5A級景區有漓江,4A級景區有象鼻山、蘆笛巖、七星巖、獨秀峰、王城、兩江四湖、堯山、劉三姐觀園等。這些精品旅游資源集中于市區,為桂林城市旅游的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現實依據。
3.交通網絡日趨發達。隨著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桂林的交通網絡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是桂林擁有了能夠滿足A380等大型客機起降,年處理旅客吞吐量可達1 000萬人次的兩江國際機場。據統計,目前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已開辟50多條國內外航線,2009年在眾多因素影響和市場環境復雜的情況下,仍完成了旅客吞吐量完成5 321 768人次。二是高速公路網發達。目前已通車運營的高速公路有桂海(桂林至北海)、桂梧高速(桂林至梧州),即將開通的有衡昆高速(衡陽至昆明途經桂林)和泉南高速(泉州至南寧途經桂林);這些高速公路網的建成,將大大地縮短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各地旅客來桂林旅游的距離。三是城際高鐵從無到有。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途經桂林的貴廣高鐵于2009年7月全面開工,未來高鐵的建成必將推動桂林旅游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4.城市建設力度加大,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為加快桂林城市建設,200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戰略部署。按照規劃的要求桂林市將由現有58.3平方公里的建成區,擴大到112.3平方公里,桂林市城市的發展空間擴大了近1倍。特別是隨著2008年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桂林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據統計,2009年桂林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9.35億元,比上年增長35.7%,比上年投資凈增173.39億元;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45.2億元,比上年增長39.2%。2009年桂林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比“十五”期間的總和多16.74億元,相當于“十一五”規劃目標總量的47%,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首次超過1萬元,達1.29萬元。
(二)劣勢(Weakness)
1.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與旅游城市的性質、功能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目前,桂林市內經營土特產的商店分布散亂,缺少專營旅游工藝品和土特產街道,未能形成市場規模;而導游所介紹的工藝、土特產等特定商鋪,商品價格往往太高,未能充分激發游客的潛在購買力。此外,火車站、汽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的管理還很不到位,表現為英文標識量相對偏少,“拉客”、“宰客”現象時有發生,給游客對桂林的第一印象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不利于桂林城市旅游的發展。
2.景區周邊環境整治不嚴。一方面,桂林市區內一些著名景區如漓江、象鼻山等,周邊仍有少量老舊居住房屋,這與優美景致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管理部門對景區附近的商業營業缺乏規范管理,一些優秀景區商業經營點多,噪音多而雜,從而影響到觀賞人員的游玩心情。
3.城市旅游衍生化、多樣化和功能化缺失。一是從市場調查的結果看,只有漓江屬于高知名度和高美譽的旅游景區,“桂林山水甲天下”被限定在漓江、蘆笛巖等少數景點和景區,與觀光相關的旅游產品很難成為它們的替代品或互補品。二是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不突出,雖然桂林建城已有二千一百二十年之久,擁有像曾瓦皮巖洞穴遺址、靖江王陵等高級別的歷史文化遺跡,但桂林至今仍沒有入選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景點,這阻礙了桂林旅游形象的進一步提升。三是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來桂林只是觀光,城市在承接高級會議、體育活動以及學生科學營地等方面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4.缺少城市旅游發展可借鑒的成功經驗。目前,城市旅游在全國還處在探索階段,可供參考的成功經驗不多,很多東西需要摸索,景區景點建設和旅游服務的質量與發展現代化國際旅游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城市旅游區域規劃和布局科學性和合理性不夠,部分旅游產品與周邊的其他地區同質性、相似性嚴重。
(三)機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機遇。旅游業是戰略性產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為充分發揮旅游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2009年國務院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了力爭到2020年中國旅游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達到世界旅游強國水平。這為桂林城市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宏觀上的政策保障。
2.國際市場機遇。2009年,桂林成功舉辦了“第三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亞太旅游協會旅游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并且實現了該論壇永久落戶桂林,這進一步拓展了桂林旅游的國際空間,對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名城和發展城市旅游具有極大的推動力。
(四)威脅(Threat)
1.周邊旅游發展的影響。在國內,云南、貴州、四川、海南省旅游業較為發達,且大多旅游也以觀光旅游為主,這與桂林形成了同類型的旅游競爭,會降低桂林城市旅游的吸引力;而同屬“兩廣”之一的廣東省,像深圳、東莞雖然觀光旅游及自然景色這一塊呈現弱勢,但它們城市旅游發展較早,走在桂林前面,這也將對桂林城市旅游產生威脅。在國外,廣西旅游業的總體水平弱于泰國、馬來西亞等毗鄰國家,周邊國家在旅游發展上采取了更為開放的政策,使桂林城市旅游在吸引海外客源上面臨激烈的競爭。
2.旅游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城市旅游建設是一項漫長的系統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對原有自然景觀會形成沖擊,像桂林七星巖、蘆笛巖等以溶巖、溶洞而聞名的奇特自然景觀,它形成于一定溫度與特殊空氣條件,而過多的開發,會導致原有景觀的被損,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這對城市旅游無疑是一種損傷。
三、發展桂林城市旅游的對策
1.轉變經營模式。第一,隨著網絡發展、電子商務的興起,使傳統的旅游經營模式發生了轉變。從現實和長遠看,電子商務由于適應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而必然發展,迅速發展的中國旅游業不能將其拒于門外,因此電子商務將是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動力,也將是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必要手段。電子商務與網絡技術在旅游經營中的推廣應用,使BTOB或BTOC等新旅游經營模式成為必然選擇。第二,桂林擁有最佳的城市旅游資源和著名的山水文化旅游品牌,但桂林的旅游客源管理控制能力不強,桂林城市旅游產品的對外銷售與管理經營需要在特許連鎖經營上下工夫。
2.形象制勝,樹立品牌。鮮明的旅游形象有助于促銷產品、開拓市場和籌集資金。城市旅游應從樹立旅游形象為平臺,全面提升產業素質,引導企業參與品牌創建和推廣活動。不僅要考慮在中國主要的國際口岸城市和著名的國際旅游城市,如北京、香港、深圳、大連、上海、昆明等地設立旅游咨詢中心和形象廣告展示,而且在本地區內部的重要進出點,如火車站、機場、高速公路站口設立歡迎指示。
3.突出特色,差異發展。城市旅游在目前來看,在中國發展尚屬起步階段,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城市旅游發展應結合桂林已有的山水旅游特色,不僅要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東西;同時,應注意與周邊地區錯位競爭,差異發展,重點建設有別于周邊地區已開發成功的旅游產品,與周邊地區形成互補共濟的發展格局。
4.適當超前,跨越發展。桂林的觀光旅游已發展得較為成熟,旅游的發展在兼顧常規性的觀光旅游產品時,應注重建設高檔次的休閑、度假、會議類旅游產品,實現產品類型的跨越式發展,在旅游服務設施方面,可根據旅游區域的產品特色與客源市場的對象,適量地建設一些高檔接待設施,提高旅游發展的高端接待能力。
5.運用科技,重視人才。要實現桂林城市旅游更好更快發展,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在旅游產業建設和環境保護中應用和推廣現代科技,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和普及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設。樹立“人才強旅”的思想,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和機制。強化制度建設,發揮政府、社會、院校、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實施緊缺人才、崗位職能和素質提升培訓工程,為桂林城市旅游建設作貢獻。
參考文獻:
[1]保繼剛.城市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2]李慶雷,明慶忠.旅游規劃技術與方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李志剛.桂林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4]王日希.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攻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