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條件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此,首先闡述了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發展。其次,指出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慈善問題、員工關系管理問題、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問題以及全球社會責任觀的建立等。最后對今后一段時間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企業;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017-03
一場金融危機的來襲,引發了我們對公司治理中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重新思考。就金融危機本身而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機構沒有良好地執行CSR(企業社會責任)以及過度地擴張、過度投機和對利益相關方不夠重視所造成的后果。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企業的CSR預算削減、企業倒閉裁員爆發、銀行拒絕幫助企業過冬等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使之不再成為學者專家研究的一紙空文。
一、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發展
公司應對誰負責,是西方學術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公司應對股東利益負責,是古典經濟理論和公司法理論的基本理念。對于這一理念,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1924年,謝爾頓在《管理哲學》一書中,就把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認為公司社會責任包含有道德因素在內;因而主張,公司經營戰略對社會提供的服務應有利于增進社區利益,社區利益作為一項衡量尺度,遠遠高于公司盈利。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環保主義和70年代興起的消費者權益運動中,一些學者開始探討對公司開展社會監督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許多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就是公司對股東之外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1]。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最具有代表性的定義是Carroll(1979)所言:企業社會責任意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由決定(慈善)的期望[2]。
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CSR理念為,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等;就是企業對社會合乎道德的行為,其要求企業或組織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3]。
二、金融危機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影響
(一)完善社會慈善捐款程序
自“5·12”汶川大地震以來,企業的社會慈善捐款數目被越來越多地當做衡量這個企業是否對社會負責的一個重要的標準。以王石為代表的萬科集團僅捐200萬的“吝嗇”行為遭到網絡輿論的強烈抨擊,與之相對應的香港加多寶集團第一時間在央視賑災晚會上一口氣捐出1億元人民幣,使得其產品“王老吉”一夜成名。
由此,我們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難道誰捐的多,誰就是對社會更負責嗎?如果假設成立,那么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眾多企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而那些資金豐富、積累雄厚的企業豈不是更容易成為“負責任企業”?一些職業經理人不顧股東的利益,隨意增加捐款額度,為自己和企業創名譽,這就是“負責任的企業”?
鑒于此,我們首先應當擺正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社會責任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慈善事業,而慈善事業也不應是一場作秀,而應當納入到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當中去。對于企業自身來講,社會慈善事業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應當是有的放矢的系統管理,是合理、合規、合法的。就像萬科集團的王石,那200萬的捐款數額,是董事會授權的最大單筆捐款數額。顯然,他的行為是對股東負責,符合公司治理的規范。相反,那些未經過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批準,臨時增加捐款額度的企業,他們的社會責任才值得我們深思。
吉登斯和貝克認為,應該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進行“專家級”的管理。在他們看來,很少的企業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會有足夠的時間、知識或是經驗來正確理解和評估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將帶來的潛在影響,而隨意或消極地承擔社會責任又會使企業無論是在利益相關者、政府管理者和社會大眾中間產生某種程度的“信任危機”,所以他們需要“專家級”的幫助[4]。
他們的建議特別適合企業社會慈善事業的程序管理。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不少企業面臨最重要的事情是過冬,是想辦法生存。因此,這時期更有必要對企業的慈善捐款進行系統的管理,用一句中國的俗話講就是“省著點過”。作為企業應當積極建立正式的公司社會慈善履行計劃,包括系統的項目設計與評估,科學的決策機制和完善的執行程序與控制系統。這樣來看不論是應對當前的資金短缺的困境,還是面對今后事業的長遠發展都有利。
(二)加強員工關系管理
眾所周知,員工是與企業利益直接相關的利益相關者,他們作為企業的內部客戶,是企業利潤的創造者。他們的利益能否實現,關系到整個企業能否有效地運轉,關系到整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企業應當承擔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包括:按時發放工資、津貼和獎金,保障員工的人身與財產安全,杜絕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不斷提升員工的勞動技能和個人素質,創造和諧健康的企業文化等。
然而,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小企業特別是面向出口的制造加工企業倒閉成風、裁員成潮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不禁引發了我們的深思,金融危機下企業和員工是否應當咬緊牙、共渡難關?那些實在無力維持、倒閉的企業先不論,只看那些為了短期利益大量裁員的企業,他們的做法是否履行了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員工不應是企業利潤的砝碼,而是和企業患難共存的兄弟。許多員工為企業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在這危急關頭企業怎么能把員工棄如敝履。如果此時,企業能堅持和員工“共存亡”,會極大地提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另外,此次金融危機也導致了許多企業被兼并或收購。我們發現,被兼并或收購企業的員工往往會有自卑感,認為“寄人籬下”而不能全力施展才華,認為自身能力不如收購方企業的員工,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也會相應降低。同時,具有不同企業文化的員工匯集到一起,往往會有一些理念上的摩擦或者是優勢企業員工輕視弱勢企業員工的現象,更甚者會使企業內部存在“小企業”,即原企業員工各自形成一個溝通圈子,使得企業未達到并購的目的。這需要我們的企業管理者能有效激勵原弱勢企業的員工,加強對他們勞動技能的培訓,激發他們全力投入到新企業當中去;同時防微杜漸,有效整合不同的企業文化,使其發揮各自優勢,摒棄各自的不足。
(三)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三鹿奶粉”事件的發生,不僅使我們為中國食品安全擔憂,更為我們的公司治理者敲響了警鐘。回顧此事件,管理者對“潛規則”的放任不理導致了危機的爆發,危機爆發后公司高層的冷淡消極應對,置消費者的利益于不顧,使得全中國消費者的一致聲討,最終使“三鹿”面對破產的結局。
消費者作為與企業息息相關的利益相關者,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支柱,企業的利潤最終都源于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購買。“顧客是上帝”幾乎是每個企業經營的信條,企業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最終成果也體現在產品和服務是否可使顧客滿意上。那么,在金融危機的條件下,企業更應該重視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管理,關注并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杜絕為了追逐利潤而偷工減料的行為,避免再次發生類似“三鹿”的事件。
“三鹿奶粉”等一系列產品安全問題,極大地降低了消費者對于國產品牌的信任和信心。中國企業應該有責任和義務恢復國產品牌的形象,不斷增加產品和品牌的知名度,以實際行動重塑消費者的信心,在這金融危機的寒風中,為消費者帶來一絲春天的溫暖。
(四)樹立企業的全球社會責任觀
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題為《堅持開放合作 尋求互利共贏》的重要講話中,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當前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該在市場運作中采取謹慎、穩妥、負責任的態度,充分顧及整個經濟平穩運行,認真應對各種風險和隱患,主動防止因自己經營不當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沖擊。”胡錦濤強調:“企業應該樹立全球責任觀念,自覺將社會責任納入經營戰略,遵守所在國法律和國際通行的商業習慣,完善經營模式,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5]
這是中國高層領導人首次正式闡述中國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立場,這次也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同時,這里明確指出了企業社會責任與促進世界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關系,以及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應該做出的選擇。
經濟全球化給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企業社會責任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走向世界。隨著各個國家經貿往來的不斷增加,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在全球市場流通,各國企業的影響范圍也從社區擴展到全球。此外,經濟全球化使得企業的任何波動,都會以乘數效應極度擴張。這樣,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已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擴大到整個世界。
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的重要成員,在國際經濟領域發揮著重大作用,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全球貿易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必須參與、明確全球標準,吸收世界先進經驗。不要局限于狹隘的自利觀,要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合作責任”。事實表明,將全球社會責任觀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中來,可極大地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應對金融危機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
政府在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最重要的是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建立規范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和法規體系,把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國家法律約束的前提下創造利潤,為社會作貢獻。與此同時創造良好、公平競爭的國內國際市場秩序,約束和引導企業的行為。加強風險監管,避免企業的盲目發展,并能及時對現有風險進行調控。
在加強立法建設的基礎上,還應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深企業自身對于社會責任的認識,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官員的培訓,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推動社會主流意識的發展,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的市民基礎,促進社會形成企業社會實踐的良好氛圍。并且積極支持非政府組織發揮監督作用,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與此同時我們更要不斷學習國際前沿的理論,推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不斷與國際接軌。采取的方法是,可以先在國內選擇一批有代表性的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建設,在成功實踐的基礎上向其他企業推廣,加速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全面建設。
(二)增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
面對金融危機,企業當前最重要的責任是收縮資金線,保障生存,維護好股東、員工、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權益。同時,“更加重視信用風險管理,深化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認識,企業要把不給社會造成危害作為企業自律和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方面,把信用風險作為系統工程來抓。同時,還要教育引導企業的每一員工都要樹立強烈的信用風險意識,把好產、供、銷的每一個關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規避風險,保證企業健康發展。”[6]
企業的社會責任既表現在如何體面地使用財富上,也根植于如何符合倫理要求地創造財富過程中。守法經營只是社會對企業的最低要求,對一個渴望有所作為,能夠持續成長的企業來說,勇于承擔責任,主動承擔責任是不二之選。因此,對于企業而言,要把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與發展戰略中,促進履行社會責任的規范化,提高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性。
金融危機浪潮的來襲證明了這樣一點:責任,越來越多地由理念成為實踐,成為應對這場金融危機的有力工具。負責任的企業更具有抗風險的能力,履行社會責任可幫助企業轉危為機。
(三)增強商業銀行責任御寒意識
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涉及的面很廣,但針對當前金融危機來說,應著重體現在幫助企業渡過寒冬上。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在2008年12月21日,由人民日報社網絡中心主辦的“以責任鑄就未來”2008年度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上表示,在當前,銀行要特別注意支持遇到困難的企業,幫助他們渡過難關[7]。
可是,中國商業銀行缺乏對金融危機的快速反應能力。在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擴展到實體經濟領域后,部分企業和行業的信貸需求不足,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出現困難或倒閉。面對這種局面,中國商業銀行應對措施不能及時到位,決策機制、跨地區的協調機制、風險控制機制的調整存在一定滯后,導致一“貸”難求,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此外,中國商業銀行的服務創新能力不高,對新產品的服務創新動力不足。因此,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部分行業和企業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這導致一些商業銀行通過降低客戶準入標準,下浮貸款利率等措施來搶占市場份額。這樣很容易造成同行業惡性競爭,不利于銀行業的整體發展和金融穩定。
對此,商業銀行應當加快推進機構與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加快銀行對于突發事件的反應和調整能力。不斷提升服務創新意識和水平,不斷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最重要的是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架構和流程,理智權衡風險與收益,這既是商業銀行肩負的一項重大社會責任,同時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四、小結
在中國,公司治理中的社會責任還是一個較新的話題,但在當前面對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企穩回升、亟待復蘇的條件下,又是一個十分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研究領域。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對傳統的企業利潤最大化原則的補充和修正,是影響企業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重要因素。中國的企業要發展,既要保證不斷增強自己的產品競爭力,還要把企業的社會責任納入其長期發展戰略當中去。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條件下,整合企業內外部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保護其利益,維護其權益,促進企業同社會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我們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可保證企業擁有持續競爭力,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李維安.公司治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金建江.從利益相關者視角解讀企業社會責任[J].財經科學,2007,(11):99.
[3]徐晉.由賑災捐款事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再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8,(24):27.
[4]徐晉.由賑災捐款事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再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8,(24):13.
[5]張春華.胡錦濤APEC會議上談“企業社會責任”引各方熱議[J].WTO經濟導刊,2008,(12):22.
[6]張洪福.“蝴蝶效應”下的“蜜蜂”之舞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察[J].WTO經濟導刊,2008,(11):17.
[7]張春華.責任御寒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企業社會責任思考[J].WTO經濟導刊,2009,(1):36.
[8]胡廣文.金融危機條件下中國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問題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09,(8).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Financial Crisis
JIANG Ming
(Business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y and our society developing, especial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how the enterprises will shoulder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First of all, I elaborate how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s. Then it points 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th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when they are honoring their responsibilities, such as, charity problems, employe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establishment of glob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Last of all, it provides the enterprises with several advices on how to handl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Key words: the financial crisis;enterprises;social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