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隊院校教育的重心正由以學歷教育為主體向以任職教育為主體轉型,客觀上要求必須明確任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更新教學理念,調整優化教員隊伍結構,拓寬教員培訓途徑,建立一支穩定、流動的任職教育教員隊伍。
關鍵詞:軍校;任職教育;教員隊伍
中圖分類號:G5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69-02
一、院校教育轉型客觀上要求教員更新教學理念
培訓任務的轉型使軍隊學歷教育由原來的主體地位轉變為基礎地位,而任職教育則從原來的輔助地位轉變為主體地位,成為軍隊院校建設的重點。這客觀上要求必須首先明確任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它關系到院校建設方向和全局的重大問題。任職教育要求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既要滿足軍隊建設與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面向部隊培養人才,為部隊培養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現代化戰爭急需的人才,又要充分考慮學員的個人發展,面向未來培養人才,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學員個人的發展留下空間,打好基礎,使學員不但在軍隊成為高素質的軍事人才,離開部隊也能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不但是一個對軍隊、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也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把教學“傳授知識”的教學目的觀轉變為“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觀。即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轉變為著力開發學員潛能,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軍事任職教育是直接指向崗位任職的教育。一名學員能否通過教育勝任某一崗位,關鍵是取決于他在教育中所獲得的關于崗位任職的經驗和能力。這就必然要求軍事任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始終將學員的能力培養作為教育的關鍵環節,一方面以能力培養為依據,規范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圍繞能力培養需求,展開相關知識的傳授,這就要求軍事任職教育必須確立由“傳授知識”向“培養能力”轉變的教育理念。
把“以教員為中心”的教學機制觀轉變為“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機制觀。即在教與學的關系上,一切以學員為歸宿點,樹立學員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的思想,按照“教員為主導,當好引路人;學員為主體,發揮主動性”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總結其教育理論時曾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1],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讓學員成為學習的主體。軍事任職教育必須正視學員個性特征與其自身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重視學員自身在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員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員的教與學員的學結合起來,從而優化教育過程。
把“教學員學會”的教學方法觀轉變為“教學員會學”的教學方法觀,也就是要實現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這一理念是指任職教育不僅要向學員傳授相應的崗位任職知識,而且要著力培養學員的學習素養。軍事領域是一個對技術發展極為敏感的領域。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戰爭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任職教育只能幫助軍人了解和掌握崗位任職的基本知識、能力、素質,解決崗位任職過程中的動態發展問題,只能依靠學員自己。從學員來講,在崗位動態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知識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從教員來講,必須確立由“教學員學會”向“教學員會學”轉變的理念,在傳授知識、能力、素質過程中,著力培養學員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以增強學員應對知識更新對任職帶來的挑戰。
二、著眼學員任職能力提高的現實需求,完善教員隊伍結構
第一,經歷結構。任職教育教員隊伍的經歷結構,反映了教員隊伍的整體任職經歷、崗位實踐經驗以及對教學需求的掌握程度,對于教員隊伍能否滿足教學需要具有決定性作用。任職教育是以任職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專門教育,要求從事任職教育的教員不僅要具備淵博的基礎知識,更要具備扎實的實踐能力,還要求對任職教育對象的崗位任職需求和發展潛力等要有全面的了解。目前,從對任職教育院校教員隊伍來源的情況調查來看,教員隊伍結構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教員的軍事職業經歷和經驗積累不足,致使教學科研與部隊實際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發達國家軍隊院校對教員隊伍的結構在其經歷上有嚴格規定。如美軍院校對軍事課教員任教資格有嚴格規定:中級指揮院校的教員,必須是服役十二年以上的少?;蛑行\姽伲沂峭壷笓]院校的畢業生,擔任過營長或旅、師兩級司令部參謀。借鑒西方軍事院校的經驗,我軍任職教育院校應當把是否有部隊任職經歷、經驗和閱歷作為教員選拔、任用、考核的重要指標,通過硬性化的制度和規范化的管理措施,有計劃地完善任職教育的教員隊伍結構。
第二,學緣結構。任職教育教員隊伍應有合理的學緣結構,即一所院校的教員應是來自“五湖四?!保M量避免“近親繁殖”。目前我軍院校教員隊伍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直接從院校畢業生中選留,不僅數量偏多,且“近親繁殖”的現象較普遍;二是從一線部隊選調干部,這類教員在院校教員隊伍中的比例較低且缺乏教育學的系統訓練,即使是從部隊調入的教員,大多數也是長時間未下過部隊,對部隊工作崗位特點、規律把握不準;三是來自其他軍校和地方大學畢業生。以上這些教員不僅經歷比較單一、實踐經驗少,而且大多數沒有參觀見學、代職掛職、軍事學術交流的經歷。這些都對現有的教員隊伍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教員隊伍經歷上缺腿、任職上缺項、能力上缺強的“三缺”現象比較普遍,學歷與閱歷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解決這個突出矛盾,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加以改善,多渠道選拔和培養教員,借鑒外軍任職教育的一些有益做法,選調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部隊優秀軍官從事教員工作。
三、著眼崗位指向性和專業指向性特點,拓寬教員培訓途徑
注重崗位指向性和專業指向性特點,拓寬教員隊伍培養渠道。主要通過部隊代職和調研、在崗培訓等方法加強教員隊伍的培養。
第一,增加教員到部隊代職和調研機會。部隊代職是指教員要主動了解部隊,掌握部隊的所需,全面準確把握任職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求。首先是建立教員與部隊干部雙向代職制度。讓教員到部隊代職鍛煉,提高對部隊的感性認識,深入了解崗位的任職需求;讓部隊干部定期到院校擔任部分教學任務,增加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通過院校教員與部隊干部的雙向交流,采取“送出去”(鼓勵教員到部隊進行代職鍛煉,豐富實踐經驗,增強教學針對性)和“請進來”(從部隊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干部到院校任教,以滿足教學需要,彌補專職教師教學缺陷)的辦法,建設一支教育觀念新、師德高尚、有較強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員隊伍。正如胡錦濤主席在全軍軍事訓練會議上指出的:“要根據軍事人才成長規律和各類崗位需求,強化院校和部隊合力育人,加大開放式培養力度,建立完善以提高能力為核心、培訓與使用緊密結合的人才全程培養機制?!?[2]其次,堅持院校教員與科研院所和部隊交流任職,各軍兵種院校教員交叉任職制度。一般來說,經歷閱歷越豐富,眼界思路就越開闊,能力素質就越全面,才能不斷創新。目前部隊武器裝備更新加快和訓練改革加快,有計劃地安排有發展潛力的教員到本級院校和其他軍兵種院校交叉任職,任職應和教員的專業對口,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只有通過交叉任職制度,使教員了解部隊武器裝備發展現狀和訓練需求信息,才能使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適應部隊需要。再次,提高教員參加部隊重大作戰訓練活動的比例。教員要了解和掌握部隊當前最新的動態和發展,參加部隊重大作戰訓練活動是最好的途徑。當前應加大院校教員到部隊參加重大作戰訓練活動的力度。參與部隊演習,及時了解部隊當前新的作戰思想和訓練方法,吸收新鮮經驗,以此來促進任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最后,加強對部隊的調研。擔任軍政課程的教員,應經常深入到部隊開展調查研究,了解部隊的實際情況,掌握部隊面臨的具體任務,研究部隊出現的新問題。這樣可以豐富教員的軍事知識和專業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聽取部隊對畢業學員的反饋意見,以便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最大限度地滿足部隊需求,同時吸納部隊演習和訓練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前沿性和指導性。
第二,加大崗位培養力度。這是目前任職教育教員隊伍培養的一種主要途徑。針對任職教育對教員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的雙重要求,教員通過崗位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可根據具體情況,實施集中辦班學習,也可實施不同專業之間聽課學習,總之,根據自身存在的能力弱項,抓好崗位自學。通過院校教學培養促進教員隊伍知識結構的轉型,既可以到軍事院校進修,也可以到地方院校進修。軍事院校是崗位任職教育院校教學人才培養的主渠道。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青年教員報考高等軍事院校深造,以獲得高層次學歷和學位。依托國民教育培養教學人才也是一條重要渠道,因為地方一些綜合院校學科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先進,占據學科前沿。專業教員到地方高等院校進修,可以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水平。這樣可以有效地彌補軍隊院校的不足,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有利于軍隊盡快吸納先進的科學理論和前沿技術,加速培養復合型軍事人才。有計劃地安排有發展潛力的教員到本級院校和其他軍兵種院校交叉培訓,培訓的重點從原來的基礎性培訓和學歷補償性教育逐步轉變到更新知識、全面提高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上來。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業務培訓,改善教員的知識結構,提高整體素質,從而實現教員隊伍由單一型向綜合型的轉變。
總之,只有不斷調整教員隊伍結構,加強教員隊伍的培養,實現教員隊伍的轉型,才能促進軍事教育由學歷教育向任職教育轉型,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5:323.
[2]胡錦濤.在全軍軍事訓練會議上的講話[N].解放軍報,200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