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15條有關規定,在實際執行運作中存在著弊端;《黑龍江省種子管理條例》第6條、第7條,關于育種目標及育成品種相應栽培技術等條款不夠準確、科學,有必要補充相關內容,予以修訂。
關鍵詞:種子法;種子管理條例;品種覆蓋;行業壟斷;條例修訂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103-02
中國是農業大國,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解決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是大問題,也應該是國家大事。因此,與糧食生產關系最密切的《種子法》,對我省農業科技人員(也包括高校法律教學工作者)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繼2004年中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黑龍江省頒布的《種子管理條例》,使種子生產、經營、使用有法可依,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產品的增產增收。但隨著新型農業生產形式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某些條款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迫切要求法規也作出相應的調整,加以完善。
一、審定權限過于集中,導致品種覆蓋面積過大、不能更科學、準確地為各地選擇最恰當的栽培品種,形成事實上的種子壟斷
《種子法》[1]中第15條:“主要農作物品種和主要林木品種在推廣應用前應當通過國家級或者省級審定,申請者可以直接申請省級審定或者國家級審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和主要林木品種實行省級審定。”此條款基本上確立了品種的國家、省兩級政府的審定權原則。
中國國土面積遼闊,不說我們整個國家,就一個省的面積,與世界上很多國家(如日本等國)的國土面積相當,在如此遼闊的農業生產面積上僅以一個機構,想達到品種準確覆蓋,完全是理論性的,事實是不可能的。何況農業又是緊密依靠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一個品種在生產中的豐產性是與自然及栽培條件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不同地域的土壤類型、肥沃程度、地下水位高低 、初終霜的早晚、遭遇自然危害幾率,以及個人種植時間的早晚、施肥量的大小等栽培習慣、種植水平,機械化程度等,各有差別。只有常年耕種在這塊土地上的農民自己才最了解。無論如何高明的專家也不可能給出適合所有農民的準確方案。最終,最有資格行使品種選擇權的,仍然應該是最有實踐經驗的耕種者——農民。由此不難看出:比起全國、全省的大面積品種覆蓋的審定方式,小面積、有針對性的、具體的、指定范圍的基層品種審定則更為科學準確。
由于品種審定機構覆蓋不了千變萬化的自然及栽培條件,導致在一些地區(地塊)本應在生產上使用的品種得不到審定,造成了大型種子育成及生產單位的壟斷經營,也造成一部分非品種的“品種”在市場上非正常流通。所以品種審定權須放開,應靈活、具體化,要給予農民團體在所種植區域和栽培面積內的自主確定生產用種的區域性審定權。如果我們將眼光聚焦國外,日本的農協組織就有權審定推廣適宜當地栽培的品種,其推廣區域可以是臨近的幾個縣或更小范圍。
二、品種審定人員組成不夠合理,應增加基層專家、農民專家的比例
國家級、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成員大多也都從事育種工作,他們也希望自己育成的材料被推廣。審定通過的品種,大多是國家、省級少數專家自己育成的品種,國家級及省級專家終究人數較少,由少數人主宰這一具有十分強勢經濟活力、蘊涵巨大財富之農業領域中的種植業的命脈,有很多弊端。它為行業的無理壟斷,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為形成種植業最高層的“利益集團體”成為可能。即使是對自己提升的品種施行回避制度,但只要這個高層利益團體一旦形成,那么一切防范措施都是表面的,對這個團體內成員間的“互惠”不會有任何影響。
而當地的專家和有經驗的農民專家,對當地綜合條件更加了解,最知道當地所需的品種。并且通過具體試種能更直觀地得出哪個品種更適合當地種植。況且,品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使他們能發自內心地表達出所最需要的品種的真實意愿。可見,國家及省級專家對新品種的認可,遠不如實際操作者具體實踐后的認可。
從上述分析看出,只有增加基層專家、農民專家的比例,將品種審定權交給農民,才是品種審定、推廣的進步。
三、有限下放的品種審定權缺乏實際可操作性
《種子法》第15條還規定,“在具有生態多樣性的地區,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設區的市、自治州承擔適宜于在特定生態區域內推廣應用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和主要林木品種的審定工作。”這一規定看似審定權下放了,其實這只不過是從“高空”降到了“半空”, 缺乏實際可操作性。生態的多樣性、相似性是不以行政的區劃而決定的。生態的相似性是相對的,多樣性是絕對的。生態上多大程度、多大面積的差異算是“特定生態區域”?難以界定,基本成了行政部門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最終,仍是在不同耕種條件下的農民,一定程度地蒙受著政策上的無視。
四、育種目標須改進,要增加更科學的內含
《黑龍江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2]第6條: “農作物育種單位和育種者,要從當地生產需要出發選育新品種。農作物的品種選育,必須符合適期成熟、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育種目標。”此育種目標與現實生產實際出入甚大,多有不妥。
育種目標是未來所育出品種類型的框架,任何人育出的品種都須在這框架之內,否則不能被推廣。所以這是一個專業上最基本的原則問題,因此這一目標必須即有時代色彩,緊密服務于生產實際,又要有切實的科學性。其不妥之處及應改進內容如下:
1.所謂的“適期成熟”,應準確細劃到在匹配的栽培條件下的適期成熟。要具體考慮土壤的基礎肥力、施肥量、播種期、定植密度、受光條件優劣、水量豐歉、水溫及地溫高低等因素。水稻等移栽作物應考慮秧苗大小,提早育苗(如水稻的“地下水自動噴霧增溫控溫水稻育苗技術”、“水稻兩斷育秧”及“三膜覆蓋技術”及常規提早育苗) 等新技術是否采用。而現行的《種子管理條例》所指的“適期成熟”,是指在固定的傳統栽培技術條件下,同一積溫帶的整個稻區。也就是只考慮到溫度,而其他影響熟期的自然、人為因素均未予以考慮。這是必須增改的內容。
2.“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應具有更科學的含意和正確解釋。在抵御人為難以準確預測、無法控制和人為不可左右(如氣候中的低溫寡照、高溫灼傷\\大風大雨等)不利自然因素、甚至自然災害時,要求品種有較強的耐受力和最小的減產幅度,具有寬幅的適應性。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求品種“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而針對相對穩定的已知、可知(如鹽堿地、砂流地、低溫低洼地等)自然條件等不利因素,就沒有必要非用少數幾個品種壟斷代替,而是要求有專化性的品種適應這一地區(域)。因此,條例中的“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應改為在抵御人為難以預測、控制的自然災害時,育成品種要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而并非對所有不利因素具有廣意的“抗逆性強、適應性廣”。
五、應加入品種與新技術的相互協調、促進,避免擠壓、排斥等相關內容
隨著農業的發展,一些新技術不斷涌現,這些新技術一般要求相配套的、差別于現有品種的新型品種相搭配。但《條例》卻沒有給出有關新技術所需品種的支持性規定,使一些全新技術的推廣無合法的配套品種可用,導致這些技術推廣時常常與種子法(規)相違背,不能大面積、合法地推廣應用。所以品種審定應給新技術以足夠的業務空間支持。要求在新技術推出時,能及時給出最適合這一技術的品種。如果沒有恰當的品種,應允許與這一技術相配套新的品系,在生產上試驗,供農民審定通過并推廣使用。切實使品種審定制度成為新術的研究及推廣的有力保障,還原品種與栽培技術間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原始關系。改變品種審定制度成為新技術推廣的障礙這種現狀。
六、應增添育種者對所育成品種在生產使用期間的跟蹤服務制的內容
《條例》第7條“ 育種單位或個人在培育新品種的同時,要根據該品種的特征、特性研究出一套相適應的栽培技術,提供生產上應用。”此款的缺欠在于育成后一次性地提出栽培技術方案,這是遠遠不夠的。就水稻而言,致病生理小種在變,栽培技術、農業機械、甚至氣候等都是變化的,所以栽培技術也不能一成不變。條例應增加:品種育成者要根據品種上年的表現及相關因子,每年度須作病、蟲害趨勢預測,栽培技術最新提示,以及即時性技術跟蹤服務等內容條款,承擔起作為育成者所應該承擔的義務,惠及于民。
總之,應通過各地農協組織使品種的審定推廣面積逐漸連片到縣、市、省、國家。最終形成從基層到國家級的金字塔形的品種數量布局。國家級專家則須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把關性研究等工作中,為品種審定前提出警示,為品種審定時提供參考意見;總結各主要種植品種在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大面積栽培中應注意的問題;提供全局性(較大范圍)的病、蟲情預報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2]黑龍江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