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娛樂網絡化在大學校園的深度蔓延,對大學生群體已產生深刻的現實影響。時下,以“偷菜”為典型代表的娛樂化游戲被眾大學生追捧,其深層內蘊引人思考。源于現實的企盼,嘗試剖析“偷菜”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原因,判斷此現象對大學生的現實影響,以期理性解讀大學生“偷菜”現象,并就此提出合理引導大學生“偷菜”行為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偷菜”;解讀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81-02
伴隨網絡化的蔓延,大學校園生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當下,以“開心農場”、“QQ農場”為典型代表的網絡 “偷菜”游戲風靡大學校園。同學間的見面語由“你吃了嗎?”變為“你種了嗎?”“你偷了嗎?”朋友間的趣談、臥談也被刷刷的“鼠標音”取代。睹此景,不免有人會質疑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和高校的教育價值。如您也有類似疑惑,毫不猶豫地送您一句話:“你OUT了!”
實際上,我們所指的是近期在校園內被大學生癡迷、傳播的網絡“偷菜”游戲。“偷菜”游戲是在娛樂游戲網中,開辟一塊自己的“自留地”,每天耕種,開花結果,收獲果實,然后出售,得到的“金錢”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此小小的網絡游戲令眾多大學生癡迷,其魅力之處何在?因此,本文嘗試剖析“偷菜”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原因,判斷此現象對大學生的現實影響,以期理性解讀大學生“偷菜”現象并就此提出合理引導大學生“偷菜”行為的建議與對策。
一、“偷菜”游戲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原因
“偷菜”是一款以農場為背景,以種植為主的模擬經營類游戲。玩家扮演一個農場主,在自己農場里種植各種各樣的蔬菜或水果。作物從種植到成熟要經歷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可能會出現干旱、病蟲害、長雜草等情況,這就需要農場主的悉心照顧。而果實成熟之后,主人要及時收獲進倉庫,并根據市場價格波動來選擇合適時機賣出倉庫中的果實來獲得金幣。金幣除了購買種子,還可以購買化肥等道具和農場的裝飾品,以及用于農場的土地擴建。游戲中,玩家既可以扮演一名樂善好施的“大好人”(例如:幫他人澆水、鋤草),也可以成為一名專搞破壞的“大惡人”(例如:偷取果實)。
隨著“偷菜”游戲在各階層的蔓延,“開心農場”逐漸成為大學生的時尚寵兒。究其根源,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歸結:
1.“偷菜”的魅力——娛樂性、大眾化、互動性特點。以“開心農場”為主要載體的網絡偷菜游戲以特有的魅力風靡各個階層。從徹夜不眠的上班一族,到分道揚鑣的熱戀情侶;從無心學習的大中學生到被公司解雇的高級白領……。
娛樂性是游戲開發的最基本要件,“開心農場”等SNS網絡小游戲也遵循了游戲本身的價值歸屬。“開心農場”為代表的“偷菜”游戲實質上是讓玩家在種菜、偷菜以及被偷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興奮、成就感和滿足感。大眾化的具體體現是“偷菜”游戲沒有性別差異并且操作簡單。它擺脫了目標群體的性別束縛,不像CS(反恐游戲)有明顯的性別角色。這無形使潛在的客戶數量比其他網游多出幾倍。另外,游戲操作簡便,只要按照設定的規則進行鼠標的敲擊即可實現種植、收獲和偷竊等。“農場”游戲在溝通友情,提升互動,增進友誼方面具有鮮明的優勢。農場游戲的進行需要在“好友”的前提下進行,這也決定了在游戲開始前主動地把聯系少的舊友或見面也不知道說什么的好友團結起來,在相互援助或相互偷竊中想起對方,在“偷菜”游戲這一橋梁的促進下提升互動,溝通感情,增進彼此友誼。
2.主體的特異性——大學生的時尚心態和青春本性使然。“偷菜”游戲之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瘋狂”,是與大學生這一主體的特異性密不可分的。眾所周知,大學生是時尚的先行者和代言人,其所動、所為勢必導引時尚的風潮。之初,“偷菜”游戲能吸引眾多大中學生,是符合其時尚心態的具體彰顯;同時,大學生作為高知人群,其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及行為素養具有前導性,在“開心農場”的游戲場域里,他們的表現定然在整個大學生群體中引燃“烈火”。大學生大多數處于18~24歲年齡段,愛玩的天性在此時不僅沒有暗淡,而依然處于高峰期。游戲正契合了大學生的心理,滿足了大學生追求樂趣和釋放青春的心靈訴求。因此,大學生對“偷菜”的執著可以從此中找到支撐點。
3.精神的歸屬家園——虛擬世界帶來的閑適和恬然。當今,號稱一方凈土的大學校園也逐漸被抹上濃郁的社會色彩。大學生也因學習的壓力或多重的生活困惑承載起了巨大的現實責任。“房奴”的吶喊、“蟻族”的呼聲、就業的尷尬等等,讓原本無憂無慮的大學生不得不具有緊迫感和危機意識。“偷菜”游戲應運而生,它在虛擬世界里給我們想象的空間與實實在在的視覺享受,讓疲勞、困頓、彷徨的個體通過游戲中角色的轉換,進入到一個閑適的虛擬時空,使內心的抑郁、糾結得到排遣和釋然。
二、“偷菜”現象對大學生產生的現實影響
大學生在“農場”里勤于種菜、偷菜,愈加癡迷,不免也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比如,有的同學翹課去“偷菜”,出現成績下滑,乃至掛科現象;還有同學半夜定好鬧鈴,提醒自己去收獲成熟的果實,影響了宿舍其他同學的睡眠,也使自身生活規律被打亂……。
1.對學業的影響。當前,大學生面臨著多重的學習壓力。精細和專業化的知識使大學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同時,在部分大學生存在對專業的不認同等問題,這些都成為大學生的包袱和負擔。自己的理想在現實中顯得蒼白無力。因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感覺到在現實中的努力,往往很難得到立竿見影的成效。規劃和理想屢屢碰壁,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倦怠感和挫敗感。源于對夢想的追逐,大學生勢必會尋求一種寄托表達內在訴求。此時“農場”游戲讓大學生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在網絡世界里,他們只要花時間、按照游戲的規則去做,就能輕而易舉地得到大筆的“虛擬財富”和相應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目標。然而,把時間完全放在“種菜”、“偷菜”的游戲當中,并如癡如醉,在“偷”與“被偷”的游戲博弈中找尋快樂和安慰,后果是耽誤了課程,成績越來越差,乃至掛科、留級、退學等。
2.對生活的影響。在享受大學生活時,作為獨特的個體,大學生還需按照自身的規劃和節奏體悟青春、享受生活。時下,“偷菜”游戲的“猖獗”導致部分大學生陶醉于“偷菜”游戲帶來的快感中,與此也擾亂其科學的生活現狀和常態的工作。眾多癡迷“偷菜”的玩家,提前計算好果實成熟的時間,定好鬧鈴半夜去收獲。三更半夜起床收菜定然會給同寢室的同學帶來困擾,影響他們正常的睡眠,出現矛盾和隔閡;與此,自己也會引發作息規律的紊亂,進而導致白天精神恍惚,課堂睡大覺。
3.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久而久之,電腦輻射這一無形地利刃將“吞噬“電腦用戶,可能會出現視力下降、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嚴重地影響大學生健康體魄的養成。另外,在網絡游戲中的精神寄托以及培植起來的自戀、自尊仍舊是虛幻的,極易挫敗并降低大學生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形成心理的封閉現象,加劇當下“宅”風潮,使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出現全方位的弱化,還可能引發自閉癥、現實恐慌癥等各種心理疾病。
三、理性解讀:合理引導大學生“偷菜”行為的對策與建議
1.正確認識“開心農場”的本質。在“偷菜”給我們帶來歡愉之時,要清醒地認識到,“開心農場”是在網絡里給玩家提供一個虛擬的耕種空間,在 “偷”與“被偷”的博弈中尋求快樂和滿足,進而提升存在價值,為自己的莊園贏取更多的利益。其中,“農場”是現實的虛擬物,任何的“金錢”、“糧食”也都是虛無縹緲的。大學生在“農場”的執著忙碌是理想與現實的移位,其追逐的“偷菜”游戲僅是放松心緒的娛樂工具。在游戲中,大學生只有把農場看做是自我放松的一個場地,才能真正地從開心農場游戲中找到自己的真正所需。
2.大學生要理性把握自我。游戲歸根結底是娛樂的一種載體,既不能把虛擬的“貨幣”轉化為現實的財富,又不能把理想寄托于虛幻的網絡。大學生在理智看待“偷菜”游戲本質的前提下,要對自我有理性的認知。諸多例子表明,許多大學生、白領階層因執著于“偷菜”游戲,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最終導致學業荒廢、工作倦怠等。這也告誡大學生,在校園里,要明確自身的定位,找準自身的奮斗方向,不因一時的迷茫滑入游戲的“萬丈深淵”;理性做好生涯規劃,充分把握大學這一多元化的拓展平臺,儲備知識,豐富自身,為人生的長遠發展做好堅實的鋪墊。
3.游戲公司加強管理與社會引導雙管齊下。由于大學生所受外界約束力比較小,難免會導致部分學生沉浸在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因而,游戲公司在保障游戲娛樂化的基本前提下,要加強管理。比如強制性規定10歲以下孩子不準接觸帶有暴力、偷盜等因素的網絡游戲;通過游戲程序的改造和規則的修改,設置上線的時間和分值底線;或者開通“夜晚防摘取”模式,使廣大玩家不至于熬夜 “收菜”、“偷菜”,也就不會耽誤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另外要依靠社會輿論的引導,充分利用各種大眾傳媒,不斷宣揚網絡“偷菜”游戲的雙面性,強調其給網民帶來歡娛之時,不忘提醒其存在不良的后果,使“偷菜”游戲真正成為為玩家釋放壓力的幫手。
4.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作為開展教育的主體,在引導大學生理性上網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場“偷菜”游戲不論是一場校園娛樂風暴,還是社會亞文化風潮的侵襲,高校教育者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容忽視。首先,高校教育者、管理者要從意識層面,引導同學們認識網絡游戲的實質,樹立科學的價值認同,使之分清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其次,學校可考慮從制度層面加以規范,嚴格限定大學生進行“偷菜”行為的時空范疇,增設懲處條款,進而強化校規校紀的約束性、執行性;最后,高校要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讓大學生在目標的導向下,走出“空虛無聊”、“糾結”、“宅”的困境,在現實的天空中找尋心靈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