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職業教育市場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成了牽動人心的熱點話題。筆者以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必須做到:一要加強大學生就業觀念教育,更新其擇業理念,使其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意識;二要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職業素養;三要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就業指導體制機制,指導幫助大學生切實提高就業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73-02
在職業教育市場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成了牽動人心的熱點話題。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幫助他們順利就業也逐漸成為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筆者以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必須做到:一要加強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更新其擇業理念,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科學的職業發展意識;二要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職業素養;三要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就業指導體制機制,指導幫助大學生切實提高就業能力。本文就以上幾方面談點自己淺顯的經驗和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加強大學生就業觀念教育,更新擇業理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發展意識
當前,面對異常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加強大學生擇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及時更新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理念和職業發展意識對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大有裨益。
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大學畢業生總是感到就業難,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心里的就業期望值與現實的落差太大。他們普遍希望能到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工作,或者是能到收入高、待遇好、輕松舒適省心的崗位工作。這樣一種就業觀念與嚴峻的就業形勢明顯會形成強烈的落差,于是就業期望值過高與提供的崗位有限便成了很多大學生擇業的“攔路虎”,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就業。所以,大學生應該改變自己的擇業價值觀,更新就業觀,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理念。應該把自己的就業目光多多投向基層、投向農村、投向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同時要克服擇業時的浮躁心理,要有服務基層、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的決心和耐心。目前,我們國家出臺了很多措施,對愿意到農村和基層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給予很多優惠政策。因此,高校應抓住機遇,加強對畢業生的擇業與就業觀教育,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職業發展意識,要讓他們相信基層和廣大農村同樣是創業的大舞臺,在那里就業同樣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樣可以大有作為,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畢業生人文職業素養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要求高校切實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注重提高大學畢業生的人文職業素養。
現實中,很多大學生就業能力不高的原因不是在其專業知識技能不扎實,而是在于其人文素質不高所致。比如,語言表達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等人文素養不高或缺失,導致用人單位在招聘面試時對其感到失望,直接決定大學生就業時的困難局面。面對這種困境,作為高校應該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和提高畢業生的人文素養。一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和靈魂”[1],對求職的畢業生而言,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應該包括強烈的事業心、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的行為舉止。此外,我們還需注意培養大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精神,這些都是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去求職所必備的基本道德素養。二是培養大學生成熟的心理素質。其中包括樂觀、自信、堅毅、勇敢、上進、個性健康、人格獨立、情操高尚、胸懷寬廣、敢于正視困難、敢于面對挑戰等。三是提高大學生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要讓大學生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時又要善于提高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要學會即使在艱苦的條件下同樣能做一番自己的事業。四是要幫助大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可以通過讓學生參加各種社團組織,參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鍛煉其自我表達能力、與他人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對事情的變通處理能力等。
三、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社會實踐可以說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前積累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工作經驗”的重要途徑,也是鍛煉自己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以及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因此,完善社會實踐教育教學,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覷。
高校應該建立和完善社會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又多又好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為大學生畢業求職前能積累更多工作經驗、社會經驗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從而讓其就業能力得到切實地提高。高校在完善社會實踐教育教學、鍛煉和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時,要注意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信息,做到有針對性地動員大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各種勤工儉學、打工兼職、服務社區、服務農村的活動,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類社會工作。還可以根據地方特色與專業特色,組織鼓勵學生進行個人或團隊的自主創業活動,以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提高其實踐能力,為日后的求職就業積累經驗。
四、建立健全就業指導體制機制,指導幫助大學生切實提高就業能力
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應該正視和面對,應該建立健全一整套旨在切實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的就業指導體制機制。
健全的就業指導體制機制應該包括:第一,建立健全就業指導組織機構。要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從組織上保證人力、物力、財力的適當投入。并要確立各級領導帶領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制度,形成“人人關心就業,人人支持就業,人人參與就業”[2]的良好局面。第二,完善大學生就業信息咨詢服務系統。高校要發揮一切力量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就業信息咨詢服務系統,讓大學畢業生能及時了解到國家就業政策、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就業信息資源,明了就業供求信息。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資訊交流網絡,讓外出求職的畢業生能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即時知曉就業需求變化。高校還要建立與市場職業中介的聯系,充分發揮其服務和咨詢的功能,也可以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友好聯系,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參加或舉辦各種形式的人才交流會,為大學生就業提高多方位的信息咨詢服務。第三,建立高素質的就業指導隊伍。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職業指導師隊伍,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質量,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軟硬件建設,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第四,形成有特色的就業指導長效機制。既要形成對就業指導對象的常抓不懈,也要做到就業指導內容的“長常更新”。從大學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做到就業指導全程化與個性化,建立大學生就業檔案制度,進行全程跟蹤。在就業指導的內容上,則要做到“常常更新”,要特別注重大學生就業技能與求職技巧的培訓,讓每一位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求職前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除此之外,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還要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大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努力培養和造就適應時代需要和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總之,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是一項異常復雜異常艱巨的系統工程。我們唯有在艱辛的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勇于創新,齊抓共管,人人關注,形成合力,才能開創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溫旭明,晁懷翔,劉寶.強化非專業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黨史博采,2008,(7):19.
[2]任江林.關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