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世界各國農業發展趨勢來看,農業生產日益科技化,高新技術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體系日益健全;農業專業化生產向農工商一體化發展。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進行分析和借鑒,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中國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
關鍵詞:發達國家;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040-03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農村各項工作、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驅動力。我們必須深刻認識農村科技創新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和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科技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構建中國農村科技創新體系的緊迫性
縱觀農業發展史,從傳統農業、近代農業到現代農業,每一個階段無不以技術變革為動力、以技術進步為標志。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問題,國家用于農村的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科技進步正在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動力與標志。從世界各國農業發展趨勢來看,農業生產日益科技化,高新技術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體系日益健全;農業專業化生產向農工商一體化發展。
目前中國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既承擔著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的歷史重任,又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要突破資源的瓶頸制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促進形成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這就要求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對此問題的研究頗為成熟,中國地處經濟發達的沿海各省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在農村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顯著成果。但受制于計劃經濟傳統思維的約束,農村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還處在摸索過程,基本上處在一個“破”和“立”的境地。農村科技創新體系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如農村科技管理體制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完善,農、科、教、產、學、研的聯系機制尚未建立,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農村科研機構體制改革面臨困難多;農村科技人才總量不足,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農村科技資金投入不足,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尚未建立等都嚴重影響著農村科技創新能力,迫切需要重構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做法,并結合中國國情加以吸收、利用和借鑒,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發達國家農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它們的科技強農措施。盡管這些發達國家的特點、國情各不相同,但他們在構建農村科技創新體系中的成功做法,無疑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美國、以色列及荷蘭均是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都建立了科學發達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在美國的農業產出增長率中,農業科技所占的比率達到了81%左右,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達到了85%;以色列的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了96%,荷蘭超過了80%,雖然荷蘭人均耕地和牧場均低于中國的平均水平,但卻在農牧業生產方面,創造出了難以想象的高生產率,成為人多地少類型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典范。
二、發達國家農村科技創新體系的模式分析
(一)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1.建立了多層次、強合作的農村科技創新研究機構
美國的農村科技創新科研體系是根據農業科研的不同側重,形成了由國家科研機構、地方科研機構和民間科研機構三大系統共同組成的多層次管理方式,并各有側重開展科研活動。它們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互為獨立,但彼此之間又相互滲透、依存、合作與競爭。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重點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地方科研機構重點從事應用研究,民間科研機構重點從事開發性研究。
以色列的農村研究機構主要由獨立的公益性研究機構、農業教育機構和公司類社會研究機構組成。公益性研究機構主要有農業研究組織(ARO)、魏斯曼科學研究院以及與農業有關的專業研究所。其中魏斯曼科學研究院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性研究院之一,該研究院聚集了2 500多名科學家,其中農業方面的專家有800多名。以色列和美國相似,有相當多公司類農業科研機構,且數量僅次于美國。其領域涵蓋了農業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材料、化工、電子、基因、細胞、醫學、生物工程等。
荷蘭農村科研由農業實驗站、區域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大學等部分組成,各自的研究方向和重點不同,分工明確,并相互協作,研究經費充足,設備先進,許多研究領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研究成果及時推廣于農民,很快就轉化為生產力。農業科研和推廣為農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荷蘭國家農村科研機構除了上述的隸屬農業部外,還有隸屬于國際研究組織的國家農業研究國際服務局。
2.進行了巨額、多方位的農村科技研發投入
美國農村科研經費的投入主要來自聯邦政府預算撥款、州政府預算撥款和私人企業自籌。在農村科技研究經費的投資方向上,公共研究系統的經費投入主要以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為主、其中基礎性研究大約占41%,應用性研究大約占56%。而私人企業的研究經費主要用在運用性研究和新產品的開發研究、其中應用性研究大約占50%,新產品的開發研究大約占40%。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業研究、教育和推廣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較穩定,研究投入占農業部預算的2%~4%,世界平均水平只有1%。美國對科技成果轉化與產品開發的投入相當重視,越是高新技術,投入越大,例如對生物技術產品的投入大約為55%。
以色列政府每年對農村科研經費的投入上億美元,大約占農業產值的3%,而中國僅為0.2%左右。在農業部的農村科研經費中,每年有50%是定向撥給國家農業研究組織(ARO),剩余50%和其他政府農業研究基金按分類管理,統稱為“競爭性基金”。此外,以色列企業也提供農村研究經費,主要用于引導和補貼應用性研究,如化肥、化工以及農業機械產品等。
荷蘭政府對農村科研非常重視,優先支持發展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事業,其農業科研力量非常精干、高度集中。政府每年對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的投入經費約為30多億荷蘭盾,用于農業研究的經費占國家農業預算的25%左右。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穩定的經費投入,極大地促進了荷蘭農村科技的發展進步和推廣應用。
3.建立了層層推進的科技創新推廣體系
美國的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分為三個層次:聯邦農村科技推廣局、州農村科技推廣站和縣推廣辦公室,其中州農村推廣站在推廣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是聯結聯邦推廣局和縣推廣辦公室的紐帶。聯邦農村科技推廣局隸屬于美國聯邦農業部,其主要任務是確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有效的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執行與農業技術推廣相關的法律和規章,以保證高質量地服務于農業企業。縣推廣辦公室大部分人員都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推廣人員大部分時間是親自到農場或農戶中進行訪問,解決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并向農民提供信息與咨詢服務。
以色列的推廣體系由國家農村技術推廣中心和區域推廣服務中心兩個層次組成。這兩個層次的組織各司其職,相互協作,有效地將各項科技創新成果推廣給農民。以色列農業部專設農村技術推廣服務局,其中從事農技推廣的工作人員超過800人,他們工作主要場所是在農場、田間、果園,而不是在辦公室或培訓中心。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對科技成果的評價非常重視,都要進行投入與產出的經濟效益比較分析,并對一項成果從開發到最終的使用實行全程追蹤評價。這也是為什么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而以色列的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
荷蘭的農村科研推廣體系實行政府與地方或農民合辦的協作方式,即由國家推廣系統、農協組織(社會和經濟推廣系統)、商貿私有咨詢服務系統和農民合作社組織四方面的力量組成。荷蘭農業領域的推廣工作也由農業部提供資助。1997年用于農業推廣的經費預算就達2 850萬荷蘭盾。
(二)發達國家的農村科技培訓與教育體系
美國建立了完善的農業教育體系——農學院系統。美國除了正規教育之外,在農村還廣泛舉辦培訓班,利用冬季和農閑對青年農民進行系統培訓,同時辦有農民繼續教育班,向成年農民傳授新的科技知識。美國大約有5萬多個農民俱樂部,幫助農村青年學習各種專業技術,提高經營管理能力。據統計,25歲以上的美國農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在農村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引進上,美國也有其獨特而成功的做法,如對農業教育投資的增加、打造開放的文化氛圍、用充足的財力支持獨立研究、給予農業科研人員高于歐洲同行的薪水、置備世界上最好的研究設施、科技人員個人的升遷由其取得的成就來決定等等。這些優惠的舉措吸引了包括歐洲在內的外國科技人才,并會對包括留學生在內的高科技人才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荷蘭政府每年用于發展農業教育的經費達8億荷蘭盾以上,其中的51%用于初級農業教育。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是荷蘭農業教育的顯著特點,也是荷蘭農業高新技術能廣泛應用的基礎。荷蘭農民多數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有的還是雙學位或碩士、博士,不僅熟悉和掌握現代種養殖技術及農畜產品加工技術,而且會使用甚至會修理各種農機農具和自控設備,及時收集和了解有關的農業信息。基于農業經濟對人才發展的需求,荷蘭農業人才培養與農民教育培訓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善的體系,由初等農業職業教育、中等農業教育、高等農業教育三個正規教育層次組成。此外,還包括各種農業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作補充。荷蘭農業人才培育和開發的成功為荷蘭現代農業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石,它與發達的市場機制、適度的經營規模和靈活的生產方式一道成為荷蘭農業制勝的法寶。
20世紀80年代末,以色列已經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全民教育體系,形成了一個學習型社會。以色列以法律的形式規范教育。“義務教育法”規定5~16歲的孩子必須接受免費義務教育,并且一直到18歲均為免費教育,此外,還有“國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員會”、“學校督導法”、“特殊教育法”等對教育做了規定。而以色列對教育的投資比較高,一直保持在9%~12%,政府對小學生的花費為3 938美元/(人·年),大學生的花費為11 036美元/(人·年),均高于其他發達國家。以色列成立了專門的農業教育培訓機構。在建國初期,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是農民,他們大都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甚至大學或專科。現今以色列農民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占到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
三、對中國建立農村科技創新體系的啟示
1.應建立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三位一體、互推互進的政府管理機構
以上發達國家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村科研管理機構,而是都建立了獨具特色的農業科研、教育與推廣三結合的科技體系,其中美國還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將該體系固定下來,而荷蘭實行的是網絡化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三者形成一個互相推動的三角形,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發達國家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優于中國現行的農業教學屬于教育部門、農業科研屬于科技部門、農業技術推廣屬于技術推廣機構的分設模式,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的科研與生產實踐聯系不緊密,尤其是與市場嚴重脫節,部分原因是分設模式不利于農業科技成果的及時推廣運用。而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政府管理機構有利于確保農業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與此同時,在科研、教育和推廣一體化體系中,要推行農業科技成果的全程式追蹤評價,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例如,我們可借鑒以色列做法,在培育新品種進程中,產前對公共政策、宏觀環境以及組織形式進行分析;產中進行生產成本、栽培管理、病蟲防治、收獲等評價;產后對包裝冷藏、運輸、加工等過程進行管理控制等。
2.應建立多層次、全方位、分工明確的農業科研創新體系
比較研究表明,發達國家都形成了政府、地方、企業或農民組織相協作的多層次的農村科技創新研究機構,都相當重視農村科技研發投入,并且還發展了層層推進的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其中,以色列和美國相似,有相當多公司類農村科研機構,其領域涵蓋了農業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材料、化工、電子、基因、細胞、醫學、生物工程等。這些科研機構、科技創新推廣組織相互之間互為獨立,但彼此之間又相互滲透、依存、合作與競爭。分工明確、相互協作,這種多元化的分工模式有力地提高了農村科技創新能力,也確保了農村科技創新的潛力。
3.明確農業技術發展的優先領域,科學分配科研投資比重
21世紀農業的競爭,說到底就是農村科技尤其是農業高新技術的競爭。各發達國家都結合了本國的實際情況,發展了不同的農業高新技術,走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美國、以色列都把農業生物技術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并出臺了多種政策和法規從多個層面上進行鼓勵、扶持。荷蘭政府揚長避短,鼓勵重點發展畜牧業、奶業和附加值高的園藝作物,并鼓勵這些領域和產業“快步增長”,出口創匯。中國在國家財力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應結合國情找到優先發展的農業科技領域,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科學地分配農業科研投入比重,創造出最高效的科技創新成果。
4.加大農業科研投資強度,開辟多元化的農業科技融資渠道
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業研究、教育和推廣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較穩定,研究投入占農業部總預算的2%~4%,以色列政府每年對農村科研經費的投入上億美元,大約占農業產值的3%,世界平均水平只有1%,而中國僅為0.2%左右,很顯然,中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既遠遠低于這些發達國家,低于世界平均投資強度,也低于中國其他科研領域的投資強度。努力增加投入,是不斷提高中國農村科研水平的必要條件。增加農村科研投資強度,要在加大國家財政投入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和吸引各種資金投入農村科研。
建立完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村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是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推進中國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中國農業與農村科技戰線的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胡春明.創新農村科技服務機制建立市、鄉、村三級服務網絡[J].新長征,2009,(1).
[2]倪浩,劉志民.國內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現存模式評析與目標模式探索[J].生產力研究,2009,(15).
[3]夏益俊.現代農業視閾下的農村科技服務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