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自編的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問卷對925名普通中學生與職業中學生施行測量,研究了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總體特點、性別特點、年級特點、年齡特點、學校類型特點和城鄉特點。
關鍵詞: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特點;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B8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12-02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異性之間交往的愿望日益強烈,但由于其既缺乏異性交往的心理準備又缺乏相應的經驗和技巧,難免產生心理和行為問題[1]。從實證系統研究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心理問題,指導青少年培養異性交往能力,為其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十分必要。
一、研究對象和工具
采用整群分層抽樣法,用自編的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問卷研究包括重點中學與普通中學的初一至高三年級、職業中學高中部的全日制中學生925名。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總體特點與分析
四大類型的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平均得分順序為:退縮性人格> 交往失調>過度防衛> 偏執。而具體到十六種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類型來看,各類心理問題的平均得分依次為:規范失調> 抑郁> 過分害羞> 多疑> 退縮> 擇友標準失調> 自卑> 過分關注> 冷漠> 方式不當> 敵意> 嫉妒> 內部動機不當> 功能失調> 攻擊> 外部動機不當。
當前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在退縮性人格上有較高的得分。結合我們對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中國的教育特點和社會特點。從教育特點上看,中國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限制多于自由,專制多于民主,尤其在異性交往這個對學校、教師和家長都十分敏感問題上,外界給予他們過多的限制或“保護”,這種限制或“保護”反映在異性交往心理方面就表現出退縮性的人格特點,因此這是不難理解的。另外,中國的社會環境特點也是影響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突出表現為退縮性人格的重要原因。社會環境中的社會輿論(教師、社會大眾對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態度以及網絡中的相關內容)因素和社會氛圍(學校、班級、社區)因素同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有著顯著的相關,其中教師、社會大眾態度,網絡、學校交往氛圍對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還有預測作用。
(二)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具體特點與分析
1.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性別特點。性別差異的T檢驗表明,在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總分和退縮性人格、交往失調分問卷得分上存在極為顯著的性別主效應,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在十六種具體類型心理問題得分上,除了在攻擊因素上男生得分顯著低于女生外,其他因素的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
在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總分、退縮性人格維度(及其內部所有因素)和交往失調維度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與張大均教授等前期做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性別特點研究相一致,即中學女生的整體心理素質高于男生[2]。這既證明了心理素質的整體性,也說明了我們的問卷是科學的,測量結果是可靠的。具體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與青少年的身體發育(特別是青春期性的發育與第二性征的成熟)及性別角色差異有關。中學階段正值青少年男女學生青春期的關鍵階段,進入了人生發育的第二次“生長高峰”,其中最突出的變化是性發育的日趨成熟以及由此引起的第二性征的出現。而青春期男生的身體發育普遍晚于女生,平均差異1~2年[3-4]。生理狀況是心理機能的基礎,因此男生在異性交往方面容易表現出抑郁、退縮、過分害羞、自卑、冷漠等心理問題,所以男生的退縮性人格及其內部因素得分要比女生高一些,但其中的具體機制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索。而在交往失調維度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顯示了中國社會長久以來對男女兩性性別角色規定的差異。女性在異性交往方面受到更多的輿論限制,因此往往表現的較為矜持和保守,所以也就不易出現異性交往的不合理態度、動機和行為。退縮性人格與交往失調兩個維度的性別差異看似矛盾,實際上正是反映了男生群體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兩極性,一方面,男生比女生更易出現退縮性人格,同時另一方面也更易比女生出現交往失調,這也許也體現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男強女弱的狀況正逐漸消除,現代女性已表現得越來越獨立與剛強,因此男性要應對更多的壓力,遷移到異性交往方面,男生就比女生表現出更多的退縮性人格問題;但歷史的沉淀不會立刻消失,所以在交往失調方面男生的得分依然顯著高于女生。這就提醒我們更應關注男生的異性交往心理問題。
2.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年齡和年級特點。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僅在交往失調維度及其內部因素方式不當、過分關注、規范失調上存在顯著的年齡主效應,且基本表現為12歲、13歲顯著低于其他年齡段的發展趨勢。青少年異性交往失調存在關鍵年齡(14歲)和低谷期(12歲 、13歲),各年齡段的排序是:18歲> 14歲> 16歲> 17歲> 15歲> 13歲> 12歲。
在問卷的整體得分上,初一顯著低于初二,其他年級之間差異不顯著;在交往失調維度上,初一顯著低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其他各年級之間差異不顯著。因此,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總體狀況在年級發展上有一個低谷期和一個高峰期,分別為初一和初二,各年級得分的高低順序是:初二> 高三> 高二> 初三> 高一> 初一,其中初二是轉折期或關鍵期;青少年異性交往失調在年級發展上也存在轉折期或關鍵期,同樣為初二年級,各年級得分的排序是:高三> 初二> 高二> 高一> 初三> 初一。具體到各因素的差異來看,在偏執維度的“功能失調”因素上,初一顯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交往失調維度的所有因子(方式不當、過分關注、擇友標準失調、內部動機不當、外部動機不當、規范失調)上都有顯著的年級差異,且基本都是初一低于其他各年級;在過度防衛維度的“多疑”因子上,初一顯著低于高三。統觀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各因素、維度和總體差異,除了“方式不當”因素(初三與高三差異顯著)和“自卑”因素(高一與高三差異顯著)外,其他差異顯著的方面都表現在初一與其他各年級間。
初二是青少年異性交往開始出現問題并且問題出現也最多的時期,其得分在各年級中最高,可以說是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轉折期或關鍵期。具體到各因素的差異來看,在偏執維度的“功能失調”因素上,存在初一年級得分最高的現象,這是因為初一相對于其他年級來說,其認知水平最低,受外界影響最大,因此不能正確看到異性及異性交往的功能,所以容易出現功能失調的異性交往心理問題。高三的異性交往失調得分最高。在過度防衛維度的“多疑”因子上,表現出初一顯著低于高三的年級差異,這可能是因為高三年級身心發育已基本成熟,對異性交往問題的關注接近于成人早期,因此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較為敏感,同時由于升學就業壓力最大,導致更容易產生多疑的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總之,此項研究提示我們應根據各個年級和不同年齡段的具體特點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尤其應關注初二(14歲)這個關鍵時期。
3.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學校類型特點。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在學校類型上存在著顯著的主效應。表現出職業中學> 普通中學> 重點中學的發展特點。其中,重點中學與普通中學除了在“交往失調”維度沒有顯著差異之外,在心理問題總體和其他三類心理問題得分上差異均達顯著,且呈現為普通中學>重點中學的趨勢(交往失調維度也為普通中學得分高于重點中學);在十六類心理問題的得分上,除了“規范失調”重點中學顯著高于普通中學外,其他差異顯著的因素均為普通中學>重點中學。三類學校高中部各因子的多重比較中,呈現顯著差異的因子基本上都是職業高中分別與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間的差異,重點高中與普通高中僅在退縮性人格維度(及其內部抑郁、退縮、過分害羞三個因素)和過分關注因素上呈現顯著差異,表現為普通高中> 重點高中。
關于三類學校的總體差異和各維度差異,一方面可從三類學校的學生整體素質來看。重點中學的學生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負,其成功體驗多于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學生,其認知水平更高,自制力更大,因此相對來說不易在異性交往方面出現認知、情緒和行為障礙。另外,可通過三類學校的軟、硬件差異來比較。重點中學的教師整體素質相對更高,學校風氣相對較好,學校為學生具備各種健康有益活動的條件更多,因此學生容易得到更為有效的指導,學生的剩余精力和心理沖動容易得到更多健康轉移和宣泄的渠道。至于重點高中與普通高中在抑郁、退縮、過分害羞、過分關注四個因素上呈現普通高中顯著高于重點高中的特點,也是不難解釋的。由于受以往經歷和社會觀念的影響,普通高中學生更易出現抑郁和退縮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狀態也表現在異性交往方面,說明了心理的統一性和心理問題的影響廣度。
4.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城鄉特點。青少年僅在“功能失調”因素和“規范失調”因素上存在顯著的城鄉主效應。其中,“功能失調”因素表現為鄉村學校> 城市學校,“規范失調”因素表現為城市學校> 鄉村學校。在問卷總體得分上表現為城市學校> 鄉村學校,但差異不顯著。
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總體狀況在學校地區差異上不顯著。這可能是隨著當前中國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差距日趨縮小的緣故。在問卷各具體因素的差異顯著性檢驗上,“功能失調”因素表現為農村學校> 城市學校的地區特點,這說明農村學生受社會傳統觀念的禁錮和影響更深,因此不能正確認識異性的長處和異性交往的積極作用。“規范失調”因素表現為城市學校> 農村學校的地區特點,這說明城市學生的思想觀念更為開放,同時受到各種刺激和誘惑的機會也更多,容易在外界的不良影響下出現異性交往心理問題。這些結果提醒我們:對城市學校的學生進行異性交往心理教育時尤其要提防容易出現“規范失調”的問題,對農村學校的學生進行異性交往心理教育和指導時尤其要注意學生的“功能失調”問題。
參考文獻:
[1]王磊,黃盛,李曉偉,王枚.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問卷研究[J].理論界,2009,(12):204.
[2]馮正直.中學生心理素質成分及其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師范大學教科所碩士論文,1999.
[3]張景煥,李慎力.中學生性生理、性心理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6,(5):68.
[4]姚佩寬.青春期的教育[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