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是農業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因素,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培養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農民;新農村;根本要求
中圖分類號:F30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030-02
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要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人和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速度;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實現農村民主管理、推進農村管理體制的變革,無論是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新農村建設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離不開農民素質的提高。結合近年來各地新農村建設實踐,筆者認為,堅持以農民為本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的關鍵。
一、以農民為本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新農村建設需要踐行科學發展觀,而踐行科學發展觀最關鍵的不僅是要全面理解和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認識,而且必須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要深刻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和主體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保障農民的社會權益,激發農民的建設熱情。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堅持以農民為本,做到建設新農村為了農民、依靠農民、建設成果由農民共享。
在廣大農村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僅要把廣大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成果的享有者來認識,更應明確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建設者。農民是農業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因素,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離不開城市對農村的扶持,也需要工業對農業進行反哺。但是,國家的政策,城市的扶援,工業的反哺,最終都要通過農民自己的行動來轉化為農村發展的動力。如果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難對農村建設發展發揮持久有效的作用。所以,明確農民新農村建設中建設者地位,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在新農村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不斷提升農民素質。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速度;進而決定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速度和效益。沒有高素質的農民就難以進行新農村建設,沒有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就難以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實現農村民主管理、推進農村管理體制的變革,無論是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新農村建設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離不開農民素質的提高。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今后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任務時強調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二、以農民為本必須在增加農民收入前提下,拓展農村教育事業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多種產業,實現了總體小康。但是,由于長期偏重城市改革、工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相對落后,農民小康總體水平較低,農村生存環境質量較差。因此,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的是要增加農民收入,夯實農業基礎,改善農村環境。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已成為農村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為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事業。
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以農民為本,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建設現代農業,培育現代農民,不斷推動農民實現全面發展。為此,一是繼續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延伸農業產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以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為核心,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農民致富能力。提高農民致富能力,實質就是增強農民的生存能力。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所在,也是實現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和諧發展的前提。同時,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的過程,必然是農民開拓視野的過程,這對提升農民民主意識,監督意識,發揮主體意識必然起到基礎性作用。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事業。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提升了農民的文化素質。但農民現有的文化素質與日益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要求有很大差距。針對大多數農民缺乏職業知識、經驗和技能,只是初級型勞動力,難以滿足現代化建設對技術型工人的需求的現狀,新農村建設中,一方面必須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大力開展針對農民的農業科技培訓,增強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技能,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建設現代農業。另一方面要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從中央到地方應該建立完善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制度,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基金,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健全的培訓機構。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
三、以農民為本必須切實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離不開城市對農村的扶持,也需要工業對農業進行反哺。但是,國家的政策,城市的扶援,工業的反哺,最終都要通過農民自己的行動來轉化為農村發展的動力。如果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難對農村建設發展發揮持久有效的作用。
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茖W發展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指針,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就是以農民為主體,尊重農民的意愿,相信農民、依靠農民,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只有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才能調動起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智慧與力量源泉。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要以農民為本,發揮、調動、保護好農民大眾的積極性。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今后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任務時強調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從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農民不僅是新農村建設成果的享有者,更應是新農村建設主要建設者。所以,只有始終立足于為農民謀福祉,相信農民群眾,依靠農民群眾,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新農村建設才會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Oriented Farmers ar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NG Xiao-qi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Law,Luliang Higher College,Luliang 033000, China)
Abstract:Marxism holds that people are the most active factor in productivity. In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farmers are the most active and most creative elemen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re the main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Training new farmers are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s.
Key words: farmer; new rural; fundamental requi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