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及其對資源需求的日益攀高,如何改革資源定價機制以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傳統資源定價機制不僅造成工業領域資源過度利用和嚴重浪費,而且影響了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通過完善產權制度及明確資源領域的產權關系、堅持資源定價機制的市場化導向、建立反應全部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優先改革水電煤油等重要工業資源定價機制和發揮財稅調節功能,可以有效改變當前資源使用的現狀,引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資源定價;機制;可持續發展;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F21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149-02
一、中國現行資源定價機制形成歷程
建國以來,中國工業相關重要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歷了從無償到有償、從計劃到市場、從盲目到科學的發展歷程。在資源價格方面,建國后很長時間,中國實行“資源無價”政策,如礦產資源企業取得經營權后,除繳納少量的資源稅外,基本上可以無償開采。資源的無價使用在促進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嚴重浪費,定價機制的缺失成為工業資源管理體制最嚴重的弊端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對石油開采企業征收礦區使用費,并開征資源稅,自然資源才進入有償開采使用時代。
不可否認,中國長期實行的資源低價政策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進工業快速發展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低廉的資源價格保證了人民群眾能夠較為輕松地負擔水、電、取暖等基本生活支出;另一方面,資源的低價也促進了中國較快地建立起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并使工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速度,時至今日仍維系著諸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然而,這種資源低價政策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最主要的弊端是導致資源的浪費比較嚴重,使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還停留在粗放式增長的階段。特別是在當前階段,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大國和資源消耗大國,經濟與資源環境的沖突凸顯,曾經推動工業迅速發展的資源低價政策與新的經濟發展理念越來越不相適應,已經影響到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現行資源定價機制對工業的影響
(一)初級資源價格市場化與產成品價格管制不當的矛盾,導致工業領域幾大頑疾長期得不到解決,影響了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
目前,中國大部分初級資源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非常高,而以初級資源為原材料的很多產成品價格則受政府管制,在某些產成品行業處于壟斷的情況下,實行政府管制是有必要的,關鍵是管制是否適當。當前,對工業發展影響巨大的很多資源和能源價格存在的問題都是由政府管制不當造成的,特別是在壟斷行業,政府沒有有效發揮價格調控功能,而是由壟斷企業打著市場化的幌子左右了資源的價格。這就造成兩種后果,一是只要提到價格改革多半就是漲價,群眾反應強烈,典型的例子就是成品油價格的漲多跌少;資源價格聽證會的結果肯定是漲價;二是上下游企業價格矛盾突出,如煤電領域,每年的煤炭訂貨會都會將“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推向風口浪尖。
成品油和電力價格存在的問題是資源定價機制不合理的典型表現,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兩大頑疾,嚴重影響著中國相關工業發展的效率和質量。煤、電、油等能源是工業企業重要的生產原料和動力,牽一發動全身,定價機制的扭曲不僅直接影響到煤企、電企和油企,對能源依賴性較大的鋼鐵、汽車等工業企業同樣具有重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資源價格構成機制不合理,導致部分資源價格長期偏低,造成工業領域資源過度利用和嚴重浪費
1.地方政府出于經濟發展和政績考慮傾向于壓低資源價格。長期以來,中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直奉行“無價”、“低價”政策,有著深刻的經濟發展觀根源。建國后很長一個時期,乃至至今很多地方,工業發展技術含量不高,一直是靠低成本推動,對于工業生產重要原料的自然資源,各級政府鑒于GDP政績考慮傾向于實行低價招商,再加上很多資源的產權較為模糊,為各級政府創造了很大的自由定價的空間。例如,在工業用地方面,地方政府看重工廠建成后給本地區帶來的GDP、稅收、就業等政績利益,往往傾向于采取零地價甚至負地價的方式招商引資,必然導致土地的過度開發和使用。
2.現行資源定價機制沒有反映資源使用的全部成本。從理論上講,自然資源價格由開發成本、使用成本、環境生態成本、稅收與利潤等構成。但目前中國現行的自然資源價格只反映了一部分開發成本和使用成本,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均沒有體現在價格中,從而導致資源價格偏低。如對油田、煤礦在開采過程中給周圍環境造成的損害、產生的各種治理費用,并沒有在石油、煤炭資源價格中得到反映。這樣的價格機制無法準確調節工業資源的生產和消費行為,導致資源的低效利用和嚴重浪費。
3.資源環境稅費制度不健全導致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缺失。目前,中國自然資源價值補償機制尚未形成,主要體現為現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尚不完善。在稅方面,目前中國資源稅存在諸多問題,如稅基過窄,目前只對石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鹽這七種資源征稅;從量征收,即按照銷售量征稅;執法不嚴,隨意性較大。在費方面,中國在征收資源稅的同時還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礦山專項維護費、礦產管理費、水資源補償費等多項收費,且政出多門,致使資源稅費之間的調節作用無法協調,這都造成不同自然資源的價值補償程度比較混亂。資源價格補償機制的不健全,使得工業企業為追求經濟利益進行粗放式生產,在浪費資源的同時,環境也被嚴重破壞。
綜上所述,中國部分資源價格偏低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觀的問題,資源定價機制問題的實質是中國傳統經濟發展觀與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理念的沖突。
三、改革資源定價機制,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1.完善產權制度,明確資源領域的產權關系。根據中國法律,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因此,資源的所有權較為明晰,但所有權的行使主體模糊,以資源的開發、使用、收益和處分為內容的產權制度較為混亂,中國目前資源定價機制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與資源產權制度不健全有關。制定法律是明確產權關系的重要手段,通過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市場化的產權制度,進一步明確資源開發權、收益權等,以及資源產權交易主體、產權交易規則和產權招標拍賣等制度,為建立市場化的資源產權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2.在破除壟斷的前提下堅持資源定價機制的市場化導向。推行資源價格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但應根據資源市場的競爭和壟斷特性,在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同時,提高政府宏觀調控和價格管制水平。在競爭性領域,應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引導市場供求、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讓價格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對非競爭性資源市場,長期來說,應在破除行業壟斷的前提下,推進資源定價的市場化。否則,在壟斷企業與資源定價機制市場化并存的情況下,如果政府不能保持中立,公正地履行價格管制職能,市場化只能成為壟斷企業攫取巨額利潤的工具。就目前壟斷企業存在的既成事實來說,最重要的是政府應擺正位置,基于真正的市場價格而不是壟斷條件下的“市場價格”——即壟斷價格來改革資源定價制度,提高價格管制水平。
3.建立反應全部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資源定價制度,核心就是要使資源價格不僅要反映開發成本和使用成本,而且要反映環境成本。應以資源開發利用周期的全部成本為依據,形成合理的資源定價機制,運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的開發利用行為收回開發和使用成本;利用稅收或收費等經濟杠桿調節資源價格,完善環境產權制度,賦予地方政府環境產權的使用權,通過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污權交易和生態補償等手段,收回環境成本。
4.優先改革水電煤油等重要工業資源定價機制。自然資源定價機制改革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鑒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建議優先改革水電煤油等重要工業資源的定價機制。具體來說,一是全面推進水價改革,區分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 推進階梯式水價制度和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收費方式改革;二是盡快推進電價改革,逐步建立起發電、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配電價格實行政府監管的價格形成機制;三是建立市場化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積極推進地方煤炭產銷一體化,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限制;四是完善石油天然氣價格體制,逐步放開終端銷售市場,打破地域壟斷,鼓勵其他社會資金進入流通領域。
5.發揮財稅調節功能,引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資源定價機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在諸多配套改革中,財稅制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應充分發揮財稅制度的生產消費調節功能,不斷完善資源稅等相關稅制,擴大資源稅稅目,將水、森林、土地、海洋等資源納入課稅范圍,將資源稅從按量征收改為按價征收。將具有資源稅性質的其他諸多稅種和收費合并為資源稅征收,規范資源稅費的多頭管理。
總之,資源定價機制關系到工業發展的諸多方面,對工業企業的發展影響巨大,要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很多資源的價格改革勢在必行。資源定價機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最終目標是要建立鼓勵資源節約、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價格體系,必須輔以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才能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必須認識到,中國資源定價機制的不合理只是造成資源浪費和過度利用的一個表象原因,最終根源在于經濟發展觀,因此,要改革資源定價機制,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從根本上要扭轉粗放式經濟發展觀念,走資源環境與工業共同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冬艷.循環經濟模式下資源定價機制改革新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8,(11):25-26.
[2]洪麗君.自然資源定價理論與方法綜述[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鐘法樣,張宏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定價、資源產權與資源稅[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6):563-565.
[4]吳迎新.資源定價應避免引發社會矛盾[N].中國改革報,2009-09-01.
[5]朱敏.現行資源定價體系存在五大問題[N].中華工商時報,20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