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特別是貧困人群的醫療救助問題是制約中國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采取相應措施來健全貧困人群的醫療救助制度,緩解他們醫療困難,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關鍵詞:醫療救助;貧困人口;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F84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10-02
社會醫療救助制度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一項面向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行為。它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最后一道保護屏障,其目的是將一部分生活處于低收入甚至貧困狀態的社會弱勢群體網羅在醫療保障體系之中,通過實施社會醫療救助制度,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支持,增強他們的自我保障和生存的能力。作為貧困群眾的最后保障底線,醫療救助對于保障貧困人群的生命安全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一、醫療救助問題的提出及中國貧困人口醫療問題現狀
中國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存在相當數量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因貧致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病交加,在中國貧困地區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中國學者研究發現,貧困地區中,因病年支出醫療費用占家庭總支出10%~12%,而且有16%的家庭借錢看病,9%的家庭看病后欠醫院款,6%的家庭因看病變賣財產。針對嚴重影響人口健康的貧困問題,實行醫療救助制度,對保護、改善貧困人口,尤其是特困人口的健康狀況,促進社會的公平和經濟的良性發展,無疑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
醫療救助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中國醫療救助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尚無立法和具體實施的行政法規,也缺乏統一政策要求的醫療救助計劃。絕大多數城市的有關政府部門和所涉及的機構正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積極探索對貧困人口的醫療救助措施,除農村貧困地區的“特困人口醫療救助”工作已在局部縣域的部分鄉鎮開始運作外,其他少數農村地區的縣、鄉鎮也正在進行對貧困人口醫療救助的有益探索。現行救助模式的共同特點:
一是現行救助模式都側重于低保戶、特困戶中的大病患者,緩解看病貴而引致因病更貧現象的發生。二是貧困醫療救助與社區衛生服務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效結合。三是簡化醫療救助審批程序,促進了“醫前”與“醫中”救助的開展,如重慶市新的模式實行方便快捷的“醫前”和“醫中”救助辦法,救助對象憑醫療救助通知書,便可到定點醫院服務機構進行治療,享受定額的醫療救助,隨后再定期完善審批手續。有效解決了醫療救助中由于程序煩瑣,使得醫療救助對象不能夠及時得到救助的問題。
雖然中國目前的醫療救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線的作用,但據全國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資料顯示,應就診而未就診的居民中38%是困難群眾,應住院而未住院的居民中70%是困難群眾。
二、中國醫療救助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體制性障礙,制度設計不合理、職責不明、體制不順
由于中國醫療救治起步較晚,醫療救助制度在整個醫療保障體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很模糊,在設計時大多參考了城市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一些做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起付線和封頂線的設計使貧困救助對象得益甚微,大部分貧困救助對象不能得益。現行的制度大多采用“起付線”的救助門檻,這將大部分貧困救助對象擋于醫療救助的大門之外。即使貧困救助對象邁過了起付線的門檻,后面還有一個封頂線的限制,所以救助標準就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范圍之內。
2.特殊病種的限定使救助范圍大大縮小。大病救助往往還劃出一個“病種”范圍,將可以得到救助的疾病限制在幾種到十幾種,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都沒有列入可救助的病種,這個龐大的困難群體仍然被拒絕在醫療救助的門外。
3.職能主體不明確。醫療救助的實施涉及諸多政府職能部門,還有醫療服務機構和農村自治組織,協調難度大,運行成本高。
(二)醫療救助資金需要與供給的矛盾非常突出
醫療救助的規模、水平和有效性,取決于醫療救助資金能否得到保障。當前要滿足醫療救助資金的需求,無論中央還是發達地區的財政,都是難以做到的。2006年,醫療救助的資金總量約為14億,城市5億,農村9億,人均醫療救助支出,農村僅70元,城市為348元。對于農村貧困者醫療救助資金與實際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
(三)制度和法規之間的對撞,增大了醫療救助的壓力
中國不少有關醫療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規是在計劃經濟或改革開放初期制定的,不能與已經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相適應。醫療待遇不能落實,由政策法規而造成大批重點優撫對象只能求助于醫療救助。
(四)資助農村救助對象“參合”沒有達到保障的目的
新農合的現行模式對欠發達地區同樣是有問題的。因為每人每年繳費10元,一個四口之家就是40元,如果還要考慮老人,還會超過這個數。這樣的籌資水平對貧困救助對象肯定是有困難的。他們的收入本來就是由政府財政加以保證的,但低保金中并沒有包括看病吃藥的錢。
從近年來的實踐看,用醫療救助資金幫農村貧困人口“參合”不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因為這樣做,雖然使貧困人口名義上“參合”,但因為他們還是拿不出錢去看病,同時也沒法支付醫療費用中高達50%或以上的“自付部分”,所以他們的實際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結果是:他們的“繳費”是給看得起病的人“作了貢獻”。同時,因為民政部門掌握的有限的醫療救助資金,相當一部分作為“參合”的繳費支付給“新農合”了,這就限制了醫療救助本身的支付水平。
三、健全貧困人口醫療救助辦法的路徑設計
(一)盡快出臺醫療救助政策法規體系,使醫療救助有法可依
當前,亟須由國家制定切實可行的醫療救助的基本政策,并允許各地從本地實際出發探索醫療救助的不同模式,以保證弱勢群體享有最低層次和最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在此之前,可由國務院先行制定醫療救助的行政法規,以便解決醫療救助的實際問題,總結經驗,待條件成熟時,正式由人民代表大會立法。
(二)制定醫療救助的相關配套政策,完善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
1.正在推進的醫療保險制度是中國醫療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要通過多種辦法,將弱勢群體納入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的范圍,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服務。
2.中央和省級財政部門列支的專項救濟費或專項醫療保障金,要適當向貧困地區、邊遠地區傾斜。
3.要制定過渡性政策,避免政策空檔。為解決困難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之外的門診、住院費封頂問題,解決破產企業退休困難職工醫療難問題,可實行大政策不變,小政策調整,多政策互補。為了解決貧困農民和農村重病優撫對象醫療難問題,對于尚未建立農村合作醫療的地方,擬以建立救濟費補助和優撫對象比例報銷為主,大額醫療費用救助為輔的醫療保障制度。
(三)擴大醫療救助資金渠道,并逐步加大財政投入
改變醫療救助資金以政府提供為主的現狀,擴大籌資渠道,可以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是逐步加大財政支出的力度,并將此項款項列為單獨基金,專款專用。二是從社會福利彩票募集的資金中劃出一部分用于醫療救助。三是開征社會保障稅,這是政府通過稅收來實現公平,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手段。四是社會捐資。
(四)建立與弱勢群體相對應的醫療服務供給體系
政府通過有效的公共衛生政策,增加對衛生的轉移支付,向弱勢群體提供基本衛生服務和醫療保健,可以有效地預防、治療和控制各種疾病,起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作用。公共衛生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它包括社區衛生服務、衛生行為的矯正及環境衛生等。其中,社區衛生服務診療費用低廉,并可通過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進行早期干預,在降低發病率和控制疾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方面具有優越性。政府應給予社區衛生服務以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加快這一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另外,可以建立“平民醫院”,以低于服務成本的價格為弱勢群體提供低費用的醫療服務,對其成本虧損通過醫療救助資金給予補償。
(五)建立負責醫療救助政策實施和管理的專門機構
目前中國醫療救助是多方籌資。主要由財政撥款,民政部門具體管理。由于醫療救助款沒有單獨列項,沒有專項資金,而是包含在社會救濟資金和扶貧資金中,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資金難以保證。
鑒于此,應盡快建立全國性的專門機構,負責醫療救助政策的實施和管理,在財政預算中將醫療救助資金單項列出,并實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級管理體制。中央財政應是醫療救助款項的主要支付者,并在統一計劃下負有對地方政府此項專款的使用監督權。地方政府除對中央負責外,還需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
開展對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醫療救助之路,對實現社會公平原則,弱化社會沖突,減少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吳紅雅.兩份建議,一腔深情——訪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立醫院院長許戈良[N].大眾科技報,2006-03-28.
[2]王海燕,劉蔚瑋,唐鈞.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發展、現狀和前瞻[G]//陳佳貴,王延中.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07)No.3——轉型中的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時正新.中國的醫療救助及其發展對策[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2,(11).
[4]吳建,宋瑤,張鶴.貧困人口醫療救助研究進展[J].河南醫學研究,2004,(13).
[5]梁鴻,趙德權,曲大為.中國貧困醫療救助模式的制度缺陷及其改進思路[J].中國衛生資源,2008,(1).
[6]劉白亭.淺論建立和完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J].中國衛生資源,2004,(2).
[7]田麗春,張開寧,唐松源.貧困人群醫療救助的若干關鍵問題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1).
[8]吳群鴻,張振忠.劉運國.關于中國建立特困人口醫療救助制度的必要性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1,(6).
[9]孫廣德,董克用.社會保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0]左菁.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創新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