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當前宏觀大勢和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如何通過轉型升級實現持續成長,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的緊迫問題。通過對開灤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轉型發展的科學實踐,從背景條件、實證分析、理論思考等三個方面,研究論述了其所反映的企業轉型特征和機理,為推動經濟學理論研究和企業轉型實踐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能源企業轉型;實證分析;理論思考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127-03
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是有效抗御金融危機,實現保增長、促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引領企業產業集群做精做強、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的必然選擇。企業轉型發展的快慢和質量高低,不僅影響著一個企業的當前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競爭能力。開灤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灤股份”或“公司”)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已成長為集煤、焦、化等為一體的大型能源類上市公司,也是實現成功轉型發展的典型代表企業。其發展歷程深刻揭示了企業轉型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動因,充分反映了企業轉型發展的共性價值和特征,對推動經濟學理論研究和企業轉型實踐均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特作一粗淺的總結和分析。
一、開灤股份轉型發展的背景分析
開灤股份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開灤集團公司作為主發起人,聯合中國信達、上海寶鋼、中國華融、煤科總院、西南交大共同設立;2004年,首次公開發行15 000萬股A股股票掛牌上市;2008年,公開增發5 612萬股A股股票上市交易;2009年,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下,公司價值性指標持續遞增,企業總資產達到134億元,比成立之初增加了10倍;營業收入突破110億元,比成立之初增長了11倍;企業利潤實現12億元,比成立之初增長了6倍。
1.加快推進轉型發展的理論依據。經濟危機的本質是源于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因此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根治危機,而轉型升級是調整經濟結構的有機構成和重要載體。企業是產業的組成單元,宏觀上的產業升級和轉型只有通過微觀的、具體的企業的升級和轉型才得以實現。企業轉型是指企業的重要方面在本質上和模式上的徹底改變。所謂重要方面,就是事關企業的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的重大事項;所謂本質上的改變,是通過量變導致的質變,或是不經過量變而出現的突變;所謂模式上的改變,是指模樣和形式的徹底改變。國內經濟學專家運用企業要素集成模式(RUC)分析企業轉型因素,揭示了企業轉型的動因,即異質性要素的結構不合理性促使企業沿著要素結構優化的方向,實現要素結構的優化,導致企業轉型,這是企業轉型的內生動因;外界環境的變化,導致企業異質要素結構必須作出調整,從而要求企業轉型。這種轉型可能是在本行業內,也可能是跨行業,這是企業轉型的外生動因。
2.加快推進轉型發展的外部條件。在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經濟衰退和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央統籌國內國際經濟發展大局,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選擇,河北省提出了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三年大變樣”等發展思路,唐山市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措施,推動了區域經濟轉型的熱烈浪潮。在此形勢下,開灤股份充分認識到,順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潮流,全面融入區域產業發展布局之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企業適應區域經濟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
3.加快推進轉型發展的企業內因。據測算,煤炭初級產品和深加工的效益相比較,煤炭一級加工(加工為精煤),效益可增加1倍;二級加工(煤焦化)可達到3~5倍;三級加工(精細化工和聚甲醛)則至少增長50倍。開灤股份作為能源型企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存在著煤炭資源逐漸減少、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方式粗放等一系列問題,面臨市場經濟、發展質量和綜合提升的考驗。為此,發展產業價值鏈經濟,推動企業結構調整,是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型能源化工企業的必然選擇,只有積極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加快產業鏈條延伸和產品結構調整,推進煤炭、焦炭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實施節能減排工程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才能真正把加快企業轉型發展與跨越發展、科學發展有機統一起來,促使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永葆創造性、突破性和實效性。
二、開灤股份轉型發展的科學實踐
開灤股份自成立后,堅持以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型企業為導向,秉承“聚才聚力,求精求快,回報股東,造福員工”的宗旨,發揮資源優勢,強化資本運營,加快煤基產業鏈延伸和企業轉型,兼顧企業與員工、股東、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在同行業上市公司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
1.未雨綢繆,蓄勢聚能,謀劃轉型發展新藍圖。在公司組建成立伊始,開灤股份按照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構想,確定了公司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實施過渡期和試運轉兩步走戰略,在保證和促進生產經營的平穩過渡和有序運轉的同時,著眼于公司持續穩健成長,編制了以實現“煤、焦、化”格局為總體發展思路的戰略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實施內容和保障措施。在不同階段提出了“首發成功,融資10億,以快搏強,五年翻番”和“三年‘雙百億’,打造新園區;十年“翻兩番”,建設新開灤”的戰略目標,研究制定了“以煤炭產業為依托,以煤化工產業為主導,發揮資源優勢,強化資本運營,加快煤基產業鏈延伸和企業轉型,努力建設21世紀新開灤”的戰略構想,為公司在不同階段的穩健成長明確了定位、選準了方向,為公司轉型發展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戰略導向。
2.強本固基,優化結構,實現轉型發展新跨越。圍繞構建煤、焦、化綜合發展的運營格局,積極應對煤炭市場和焦炭市場供需的變化,科學調整經營方略和工作思路,在煤炭產業著眼構建國內、國外“兩大區域”和唐山、山西、加拿大“三大生產基地”的產業布局,在煤化工產業構建形成以“三大產業鏈條”為發展方向的遷安、京唐港、曹妃甸“三大區域布局”,大力推進了總體工作的規范運行和協調發展,煤炭產能實現穩步提升,經營業績保持穩健增長,煤化工企業和煤化工園區初步建成,以2007年煤化工產品收入首次超過煤炭產品收入為標志,初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同時,協調推進京唐港焦化二期及配套的甲醇二期、苯加氫、焦油、干熄焦等五大煤化工項目施工建設,高質量確保了各項目先后順利投產,企業成長價值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實現了跨越發展,確立了在全省區域內煤化工產業的“領頭羊”地位。
3.集中優勢,多元發展,推動轉型發展再升華。面對省市加快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的新形勢,開灤股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進煤炭、煤基產業協調統籌發展,促進企業轉型發展的可持續和多元化,積極開發精細化工產品,加快煤化工產業鏈向高端延伸。2010年,開灤股份一方面加快煤炭資源整合擴張步伐,山西、加拿大區域擴張并購取得初步成效,為企業轉型發展積蓄了后勁、筑牢了根基;另一方面,新上馬曹妃甸百萬噸級煤焦油深加工一期項目、中潤園區新的20萬噸/年苯加氫項目一期、海港開發區15萬噸/年己二酸項目和6萬噸/年聚甲醛項目等四大新型產業項目,推進京唐港區域焦化資源整合,形成年產
1 000萬噸焦炭、20萬噸甲醇、10萬噸粗苯精制、百萬噸級煤焦油加工的能力,建成國內綜合規模最大、循環產業鏈最長、節能減排措施最優的獨立煤化工企業,成為國內同行業煤化工多元化轉型發展模式的典范。
三、開灤股份轉型發展的深度思考
開灤股份通過橫向衍生式和縱向延伸式轉變,在發展戰略上從以煤為主的一元發展轉向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多元擴張,在發展模式上從以產量挖潛為導向轉向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發展,在發展路徑上從著眼企業自身壯大轉向融入區域經濟的城企互動發展。開灤股份轉型發展的實踐,是解放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啟示了當前許多能源類企業轉型的微觀標本意義,其經驗和做法值得深入總結和思考。
思考一:加強戰略引導,是實現企業轉型發展的方向航標。企業戰略是企業及其所有員工的共有價值和行動綱領,關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關乎企業的前途和命運,具有方向性、綱領性、全局性和引領性的根本意義。企業的轉型首先是戰略的轉型,發展戰略轉型關鍵在于管理者和員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思維、轉變發展方式。開灤股份之所以能夠成為核心競爭優勢顯著、經濟效益領先、成長能力突出的轉型發展典型性企業,正是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和科學發展學習實踐活動,不斷解放思想,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理念,提出了“三年‘雙百億’,打造新園區;十年‘翻兩番’,建設新開灤”的發展戰略目標,確定了建設“行業示范、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新型現代能源化工企業的新定位。在此戰略和思想引導下,堅持以煤炭產業為依托,以煤化工產業為支柱,突出做大做強、做精做細煤化工產業,加快了煤基產業鏈延伸和企業轉型步伐,推進了公司各產業的協調統籌發展,實現了企業經濟總量的跨越式增長。
思考二:優化產業格局,是實現企業轉型發展的根本支撐。開灤股份按照新型產業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區位環境優勢和上市融資優勢,堅持走“強強聯合、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之路,大力推進煤炭基礎產業建設、煤化工主導產業規模發展和煤基產業鏈延伸發展,構建形成了多元產業發展格局,其形成完善的京唐港煤化工園區產業鏈循環發展模式,被唐山市確定為科學發展綠色模式。其實踐充分證明,解決好主要矛盾的問題是從根本上實現企業轉型的關鍵,而發展產業價值鏈經濟、優化產業格局、轉變發展方式則是主要矛盾的關鍵。產業價值鏈經濟是基于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而形成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區、跨國界、最具競爭力的發展模式。通過開灤股份發展模式可以看到,發展產業價值鏈經濟不但可以形成產業集群、強化產業關聯、降低交易成本,增強抵御市場風險、提高市場競爭的能力,還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思考三:突出技術創新,是實現企業轉型發展的有力助推。縱觀當代各行企業,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主動、立于不敗之地。對傳統能源型企業來講,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能否抓好自主創新這個中心環節,更是成為企業轉型成敗的關鍵所在。開灤股份通過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堅持把推進自主創新貫穿到企業建設和轉型發展的各個方面,積極組織實施管理與技術創新,有效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帶動了產業的不斷優化升級,推動了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其所屬范、呂兩個煤礦生產技術工藝已日臻完善,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各項生產技術指標均達到了國內同類礦井先進水平;其所屬干熄焦技術全國獨此一家,焦化污水深度處理項目成為國內首創、世界領先的工藝,粗苯加氫精制加工規模處于國內單套規模最大、技術領先水平。在此基礎上,圍繞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籌建成立了煤化工研發中心,啟動了以新項目、新產品、新技術研發為重點的自主創新活動,為開灤股份掌控煤化工產業關鍵領域和高端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思考四:綠色循環發展,是實現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保證。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企業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應當遵循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方針,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和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按照減量化優先的原則予以全面貫徹實施。開灤股份圍繞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以推進資源型企業轉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以節能減排、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為紐帶,統籌實施,突出重點,積極推進價值鏈管理、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廢棄物梯級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潔凈能源和新材料,提高產品附加值,擺脫依賴產量增長、依靠資源投入增長的高環境成本的發展方式,逐步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綠色循環發展模式,實現了企業經濟與資源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2009年,公司重點工程節能量完成16 948噸標煤,所屬范、呂兩分公司合計完成節能量
7 467噸標煤,噸原煤生產綜合能耗同比下降了7.92噸標煤/萬噸原煤,焦化污水深度處理項目深度處理后的污水COD指標可控制在70mg/L以下,年降低COD排放量約105噸,中水回用項目年節約新鮮用水220萬噸,真正實現了節能減排環保、社會環境效益與企業經濟效益的成果共享。
思考五:融入區域經濟,是實現企業轉型發展的加速路徑。經濟轉型是在在尊重市場原則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國家、地區和企業之間的多方面合作,深化改革,蓄積能量,推動經濟成長。企業作為產業的組成單位之一,如何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是加快轉型步伐的有效路徑。在河北省和唐山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先后明確提出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和科學發展示范區的新形勢下,主動順應宏觀經濟形勢,積極融入區域經濟強勁發展,成為推進企業轉型發展的客觀選擇。實踐證明,開灤股份只有在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政策扶植下,全面融入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向“大曹妃甸”尋求和拓展發展空間,在區域主導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轉型發展和區域經濟轉型的雙向促進,才能更好地推進企業實施強強聯合,盡快把產業做優做大做強,進而顯現公司在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力地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企業轉型發展是當前經濟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前沿性命題,涉及的理論學科龐雜、實踐創新多變,開灤股份實現轉型發展反映的只是實踐活動的個別特性和微觀方面。只有集聚更多的智慧,合力研究解決影響轉型發展的瓶頸問題、核心問題,才能完善企業轉型理論體系,引導企業科學制定轉型戰略方案,促進整體社會經濟的穩健、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新波,張世如 試論轉型經濟下企業價值評估理論的構建[J].開發研究,2009,(4):85-87.
[2]劉純彬,張晨.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初探——山西省太原市的啟發[J].城市發展研究,2009,(9):41-47.
[3]馮飛,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產業調整轉型升級”課題組,廓清能源產業發展思路[J].新經濟導刊,2010,(2):89-93.
[4]段文斌,張曦.經濟轉型與增長的持續性:來自中國的經驗[J].社會科學研究,2009,(1):36-42.
[5]劉小玄.中國轉軌過程中的產權和市場[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
[6]汪海粟,等.國有無形資產資本化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