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光祈作為一位為國探索道路的先驅,與很多同時期的人不一樣,選擇了一條改良的道路。創建少年中國學會,組織攻讀互助團,以音樂喚醒國民性等行動,雖沒有最終成功,但產生了很大的歷史影響。
關鍵詞:王光祈;少年中國學會;社會主義思想觀念;音樂
中圖分類號:K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06-02
王光祈于1892年8月生于成都溫江,自幼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1908年進成都高等學堂分設的中學堂學習,于1912畢業,這段經歷奠定了他民主愛國的思想基礎,王光祈于1914年到北京,入中國大學攻讀法律。同時,任職于清史館,并先后擔任成都《四川群報》駐京記者和《北京日報》編輯。新文化運動興起時,他也積極投身其中,并因此而結識了李大釗等人,為《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報刊撰寫了大量文章。宣揚新文化運動探索救國之路,1918年王光祈與《京華日報》編輯同時提出建立“少年中國學會”,得到李大釗的支持。
一、創建少年中國學會
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出現的歷史悠久,會員最多,分布最廣,分化也最明顯的一個社團。它發起于1919年6月30日,經過一年的醞釀和籌備等工作,于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主要領導人有李大釗、王光祈等人。當時正是五四運動風行的時期,留日學生因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全體回國。而國內各校學生參加請愿活動卻被鎮壓,急需一個團結有志青年的團體。少年中國學會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的,即“以中國一切黨系皆不足有為,過去人物又使人絕望,本會同人因欲集合全國青年為中國創造新生命,為東亞劈一新紀元,故少年中國學會者,中華民國青年活動之團體也。”
少年中國學會可以說是一個有濃厚學術性的政治團體。王光祈在《本會發展之旨趣及其經過情形》一文中談到少年中國學會的宗旨,有四點:(1)振作少年精神。“本會既為青年活動之團體,故出版書報,多系鼓吹青年之作。蓋青年者,吾人所視為創造少年中國之第一良友也。”(2)研究真實學術。同人等主張凡事接本于學術,見諸事實。故會中有科會,學術談話會等組織,皆所以達學術之目的者也。(3)發展社會事業。本會同人大半皆人事教育事業,亦即同人等視為建造“少年中國”之唯一良好手段也。(4)轉移末世風氣。本會信條,在積極方面,則有奮斗,實踐,堅忍,簡樸之規定;在消極方面,則有第14條概括規定之夢約。實欲由少數青年身體力行,以造成一種善良之風氣。
作為少年中國學會中真正的創建者,王光祈選擇卻是一條改良之路。王光祈負責了籌備期間的主要事物,這期間他日夜奔波,將幾乎全部的經歷都給了少年中國學會建立的事上了。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國學會終于在北京成立。學會除了四個宗旨外還有四個信條,即“(1)奮斗。(2)實踐。(3)堅韌。(4)儉樸。”王光祈在闡述創建少年中國學會的思想時說,“反對政治斗爭,提倡社會事業,企圖通過發展科學和文化教育事業,振興實業來改造中國。在指導思想上,提倡兼容并包,不贊成確定的一種主義”,即所謂的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原則。
二、王光祈的社會主義思想觀念
王光祈自己所崇仰的思想是融合各派的產物。他大量吸收他感興趣的流派學說,最終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社會主義思想觀念。其中對他影響比較深的是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和俄國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以及俄國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這三個學派在當時都是被人們當做社會主義加以信仰和宣傳的。為此,王光祈還大膽實踐,組織了一個工讀互助團。所謂工讀互助團就是在距城不遠的鄉下租個夠十幾個人活動的菜園。菜園新村中集勞動、讀書、娛樂為一體,構成比較完整的理想的半工半讀體系。 并在當時各著名人士的幫助下風行一時,有不少人踴躍參加,還有各地的有識之士來信探討,連當時大名鼎鼎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也對北京互助團寄予厚望。認為如果真能成功,將解決世界上最重大的問題。王光祈也躊躇滿志,大家意氣奮發,但不幸的是,北京工讀互助團很快就解體了,后來與陳獨秀合作舉辦的上海工讀互助團也沒能成功。對此,王光祈很受挫折,但仍堅持自己的路。后來王光祈赴德留學,并幾經周轉,于1927年入柏林大學攻讀音樂學。王光祈希望借助音樂的力量,來喚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復興的理想。王光祁主張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樂,一面辛勤采集民間謠曲,利用西洋音樂的科學方法,創造出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性”的國樂。
三、王光祈改良道路的歷史貢獻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王光祈堅持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空想社會主義道路,他的理論太過理想化,或者說脫離了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但他那顆熱誠的救國心是不可置疑的,雖然少年中國學會和工讀互助團最后都解散了,音樂喚醒國民性的道路也沒有走通,但他所做的這一切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攻讀互助運動雖很快就失敗了,但它作為救國路線的一種嘗試,給了中國有志青年一種希望和一種借鑒,將他們的目光由這種空想社會主義轉向了外在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政治制度本身,更加堅定了革命的道路。
少年中國學會的歷史作用更是不可忽視的。它存在的時間只有七年,但在當時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已算是幸存很久的一個學會了。正如耿云志先生在《〈少年中國學會研究〉序》中說“少年中國學會是兼容各種學會的綜合性團體”,因為在學會內部,吸收了各種各樣的青年,他們有各自的信仰,各有各的學術風格,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一顆熱情的心,他們是中國少年,是中國的希望。雖然這也是導致少年中國學會分裂的根本原因,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當時存在于少年中國學會中的各種主義,各種學說,乃至各種政治態度都推動著中國向新的時代進步。雖在學會中沒有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和社會實踐活動,但它卻為中國培養了大批有為青年,中共的很多領袖當初就是少年中國學會的成員,如毛澤東等。少年中國學會還培養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實業家等。少年中國學會還發起了當時在中國影響很大的反宗教運動和其后的收回教育權運動,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而王光祈的音樂路線,不僅促進了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成就了一位音樂大家。
參考文獻:
[1]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2]吳小龍.少年中國學會[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3]張彥.王光祈的救國之路[J].文史雜志,2005,(6).
[4]李永春.論王光祈的“少年中國”理想[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6,(9).
[5]朱夢淵.王光祈的少年中國夢[J].黨史縱橫,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