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空間的全球性和無國界性動搖了以地域為中心的傳統的民商事管轄基礎,互聯網的無國界性與知識產權的地域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通過研究美國法院近幾年審理的知識產權網絡侵權的案例,對于知識產權網絡侵權案例能否適用“被告就原告”的管轄原則進行可行性分析,以及對中國管轄權理論的改革和創新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知識產權;網絡侵權;管轄權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090-02
一、美國司法管轄權的分類
《布萊克法律字典》(6th ed.1990)將管轄權定義為:“法院確定爭議事項并以適當組成的法院對于標的物和當事人有控制權為先決條件的權力。” 本文所討論的管轄權,主要是司法管轄權。
傳統上,美國將司法管轄權分為三類:屬人管轄權(In Personam Jurisdiction)、屬物管轄權(In Rem Jurisdiction和準屬物管轄權(Quasi In Rem Jurisdiction)。
1966年,美國學者麥倫和特勞特曼建議對管轄權的基本概念重新予以界定,主張將司法管轄權分為一般管轄權(general jurisdiction)和特殊管轄權(specific jurisdiction)[1]。
屬人管轄權制度在美國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最初,屬人管轄權的行使要求被告在法院管轄區域內的有形存在(physical presence)。然而,隨著經濟活動與往來越來越取決于州際聯系和往來時,這種“有形存在”的標準被“虛擬存在”(virtual presence)的標準所取代了。 首先對此做出重要發展的是International Shoe Co.v.Washington案,在此案中,最高法院創立了“最低限度接觸”(以下簡稱“最低接觸”)(minimum contacts)原則,最高法院指出,如果被告不在法院的管轄區域內,若要使其受制于一項屬人判決,正當程序僅僅要求被告與法院地之間具有某種最低接觸,而這種最低接觸使得訴訟的進行不會損害傳統的公平原則和實質正義。
二、對非居住在本州被告行使管轄權的條件
根據美國法律和司法實踐,一個法院對某一非居住在本州被告行使管轄權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該法院所在州的法律能夠授權該法院對這一非本州被告行使管轄權。(2)該法院所在州的法律必須符合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正當程序原則的要求。在條件一中,“法院所在州的法律”是指該法院所在州的“長臂管轄”條款。在條件二中,憲法的正當程序是保護與該法院所在州沒有實質聯系的非本州居民不受該州法院審判的自由。憲法正當程序的規定目的在于限制法院對于非本州居民主張管轄權的權利。
現在法院在判斷是否對被告行使特別管轄權時,主要是分析被告是否有意與法院所在州建立“最低接觸”。由于網絡運作的特點,如果要求原告舉證被告的行為構成“系統地、持續地”侵犯原告利益是很困難的。因此原告在起訴時,通常是提出特別管轄的請求。法院在決定是否對非本州被告行使特別管轄時,通常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1)被告的行為必須與法院所在地構成足夠的“最低接觸”。(2)針對被告的指控是由該“最低接觸”引起的。(3)法院行使管轄權必須是合理的。在這三個方面中,最關鍵的是判斷在網絡活動中怎樣的行為與法院所在地構成“最低接觸”。
三、“最低接觸”原則
美國調整國際、州際管轄權的制度原本以被告“出現”為原則,后來判例的演變使得被告人的居所、住所、國籍以及其在法院所在地的商業活動等均可以成為法院行使管轄權的依據。隨著現代州際、國際商業的發展,為了擴大法院管轄權的行使范圍,對于法院的管轄權的限制又進一步放寬,網絡管轄權理論以憲法的正當程序原則為基礎,規定如果某一州與訴訟所及的事務存在“最低接觸”,則該州可以對位于該州邊界以外的人和組織行使管轄權,這就是“最低接觸”原則。
在International Shoe Co. v. Washington案中,最高法院認為,由于國際鞋業公司的銷售人員在華盛頓州的“出現”,該公司與華盛頓州存在“最低接觸”,按照傳統的公平合理和實質正義原則要求,該州對其行使管轄權符合憲法的正當程序的要求。
美國最高法院指出“最低接觸”指的是“被告人以某種行為有目的地在法院所在州從事某種活動并利用了該州法律賦予的權利和提供的保護”[2]。
美國法院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判斷被告與法院所在州的聯系是否達到“最低接觸”標準的要求。
1.有意利用原則(purposeful availment)[3]。
2.相關性原則(Relatedness)[4]。
3.合理性原則(Reasonableness)[5]。
四、“最低接觸”原則在知識產權網絡侵權中的應用
在International Shoe Co. v. Washington 案以后,美國最高法院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法院主張管轄權的能力也會不斷地提高。在Burger King Corp. v Rudzewiz案中 [6],法院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有大量的商業活動都是通過郵件、電話和傳真來進行的,這時法院可以基于被告通過這種媒介在法院所在州進行的商業活動而對該被告主張管轄權利,不必再局限于被告必須在法院所在州的“出現”才能對該被告行使管轄權。盡管法院的決定里沒有提到互聯網,但是互聯網與郵件、電話和傳真等信息交流的媒介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一種信息的交流方式,只是互聯網這種媒介對技術的要求更高一些。因此完全有可能把傳統的管轄權理論應用于網絡環境。
美國法院在1996年的Maritz,Inc. v. Cybergold,In [7]一案中第一次把“最低接觸”原則應用于知識產權網絡侵權案件中。
Cybergold是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公司,建立一個網站,域名為“Cybergold.com”瀏覽者可以登錄該網站,并可以留下自己的電子郵箱地址,Cybergold公司可以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公司所能提供的網絡服務。
Maritz是位于密蘇里州的公司,在密蘇里州法院起訴Cybergold公司,指控其使用的“Cybergold.com”域名侵犯了自己公司所擁有的商標權。密蘇里州法院對Cybergold公司下達初步禁止令,禁止其繼續在密蘇里州使用“Cybergold.com”域名。
Cybergold公司向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Cybergold公司聲稱其唯一能與加利福尼亞州發生聯系的就是其網站。Maritz公司指出Cybergold公司的行為其實是在密蘇里州進行廣告宣傳,誘導密蘇里州的居民與Cybergold公司發生商業往來。密蘇里州法院首先要根據本州的長臂管轄條款來判斷是否可以對Cybergold公司行使管轄權,然后要分析對Cybergold公司行使管轄權是否符合憲法的正當程序的要求。法院經過調查得出,被告在本州的行為構成對本州原告商標權侵權,符合本州的長臂管轄條款的要求。法院從以下五個方面的來分析被告公司是否與法院所在州構成“最低接觸”,是否滿足憲法的正當程序的要求。(1)被告與法院所在州發生聯系的性質;(2)被告與法院所在州發生聯系的數量;(3)被告與法院所在州發生的聯系與侵權行為的關系;(4)法院主張管轄權是否對本州原告有利;(5)雙方參加訴訟的便利。
法院認為,Cybergold公司知道位于密蘇里州的居民能夠接觸到本公司所發出的廣告信息,因此Cybergold公司應該能夠預見到自己可能會到密蘇里州法院應訴;密蘇里州的居民已先后進入過Cybergold公司的網站達到了131次;侵權行為是因為Cybergold公司的網站引起的,侵權行為的發生與被告和該州發生的聯系密切相關。最后法院得出結論,Cybergold公司有目的地在本州從事活動并利用了本州法律賦予的權力和提供的保護。Cybergold公司與法院所在州構成“最低接觸”,也符合憲法正當程序的要求。因此,法院對其行使管轄權是合理的。
五、結語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國在本國法律和判例中對于知識產權網絡侵權案件從某種意義上說確立了“被告就原告”原則,美國憲法的正當程序原則和“最低接觸”原則就是從理論上支持了“被告就原告”原則。而且從案件的涉外因素考慮,網絡的全球性不可避免地使知識產權侵權案件涉及國外被告,為便于國內原告的訴訟,維護國家的主權,更好地依法保護國家和其居民的合法權益,原告住所地在某些情況下理所應當成為管轄的根據。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Shoe Co.v.Washington,326U.S.310,316(1945).
[2]Asahi Metal Indus. v. Superior Court, 480 U.S. 102, 106 (1987).
[3]Hanson v. Denckla, 357 U.S. 235, 253 (1958).
[4]Burger King Corp.v.Rudzewicz,471U.S.462(1985).
[5]MCA Records Inc. v. Highland Music Inc., 844 F. Supp. 1201, 1203 (M.D. Tenn. 1993).
[6]Burger King Corp.v.Rudzewicz,471U.S.462,474(1985).
[7]Maritz,Inc.v.Cybergold,Inc,947F.Supp.1328,1333(E.D.Mo.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