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再創造是客觀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從內容上講是再現與表現統一的藝術美。客觀的現實與主觀感情,通過藝術形象而得到統一。良好的音樂素質,深刻的生活經驗和綜合的文化素質,是進行藝術再創造的前題和保障。聲樂教學中藝術再創造是一個復雜的、艱難的創造勞動。
關鍵詞:藝術再創造;美學;想象力;聲樂表現力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47-02
一、聲樂教學中的藝術再創造是主體間的雙邊活動
在聲樂教學中的藝術再過程中,聲樂教師常常為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聲樂教師作為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施教者,無疑發揮著主導作用。作為步入青年中后期的學生,感知能力已逐漸發展,學習動機更為明確,理解性、選擇性表現得特別嚴重明顯。在聲樂教學的藝術再創造過程中,作為被“授業”者的學生,在發展水平上有著許多新的特點,更多地是一些概括的形象,與現時生活非常貼近,常常是在藝術再創造過程中通過聯想與具體形象,來體現自己的理解和創造過程中的認識水平。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先聲奪人”、“反客為主”,這無疑在聲樂教學的藝術再創造過程介入了與教師是否和諧一致,是單方面欣賞或是相互欣賞,認定還是否定對象(或基本格局)。隨著教學與創造過程的不斷深入教授是否被接受,學生作為主體創造是否協調一致,再創造是否豐富、成熟、圓滿。這個問題(共同創造)便明顯地擺了出來。
作為大學生,他們的思想有更大的悟性和批判性,在聲樂學習與藝術再創造過程中,喜歡懷疑、爭論和探索。既勇于堅持真理,又敢于批判謬誤,但也時有片面性和主觀性。
作為教師,在藝術再創造過程中,對學生不再只是開發智力、啟迪思維和僅提供一個再創造的認識思維,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聲樂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中發揮其靈感、想象力、理解力,培養學生獨特的自由創造思維,使其再創造不斷深入。
作為聲樂教師,擺在面前的主要總是怎樣在不斷的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的自由創造思維的個體感性、意向、情緒召喚出來,使其在藝術再的過程中得到調節、培養、訓練、塑造,使聲樂教學中的藝術再創造更加趨向豐富、成熟、圓滿。
貝多芬的下面一段話作為對藝術再創造是恰當的:“前進,不僅要對藝術進行實踐,還要探索它的底蘊。藝術是值得這樣做的。”
二、聲樂教學中的藝術再創造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的藝術美
聲樂藝術再創造,是客觀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就其內容看,它是教學雙方對于現實生活中的美的自覺、能動的反映;就其形式看,它是教學雙方在熟練地掌握聲樂藝術媒介的自然屬性及規律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體現一定內容的形象。因此,可以這樣說:聲樂藝術中的再創造,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的藝術美。我在這里說的再現,就其藝術再創造這個小范圍來看,同樣有其發生。再現即客觀現實的再觀;表現,則是主體的一種主觀思想感情的表現,客觀現實與主觀感情通過藝術形象而得到統一。
那么,在聲樂教學中同樣存在著音樂形象的再創造問題,如何“再現”、“表現”,并使其統一完美呢?音樂形象與舞蹈、雕塑、繪畫中的視覺可見的形象不同,它不能直接再現社會生活,而是通過表現情感,使欣賞者聯想到他曾經有過的類似的情感體驗,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情景,即所謂“音樂畫面”來間接反映社會生活。音樂形象的再創造在課堂中表現為主客體的參與并與之完成,它即包含在音樂樂音的運動中,也是呈現在主體的想象中,因此,它還會有不同的解釋。同是《我愛你,中國》有人唱得中速稍快、熱情奔放,有人唱得中速稍慢,含蓄深情。同是《游擊隊歌》有人說它表現游擊隊英勇對敵的戰斗情景,有人則說它表現游擊隊行軍高歌的場面。但是音樂的演繹性是在它相對的穩定性中進行了的;盡管聯想、想象浮現在腦海中的情景豐富多彩,但總脫離不了樂曲自身的思想感情所造成的意境。雄壯的作品引不起滑稽的聯想,悲愴的作品同樣不會引起愉快的聯想,這樣是我重復的,也是眾所周知的統一含義:“客觀現實與主觀感情,通過藝術形象而得到統一。”
高爾基在論文學藝術創作時曾說過:“重要的不在于你說的是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說。”從這一句中不難體會到含聲樂藝術在內的創造思想要源。
三、聲樂教學中的藝術再創造
1.教師良好的音樂基礎修養、深刻的生活經驗和綜合文化素質,是進行藝術再創造的前提和保證
聲樂教學中的藝術再創造,主要依靠教師根據詞曲作者的作品進行再創造,即二度創作。教師是聲樂作品(不只是成品,同樣含技術、技巧方面的問題,本節著重談聲樂作品)的解釋者和傳播者,是原作品與被“授業”者之間的媒介,所謂媒價,在這里指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導入對方。作為媒介,必須從作品的創作意圖、主題思想、風格特點出發,恰當把握,并忠實于原作品,才能成熟地進行二度創作;才能較為完美地表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使學生有所收益,并涌動出內心的真實感受,為達到共同再創造鋪平道路。
作為“授業者”,在理解和處理某個作品中、聲音的技巧訓練和整個教學過程中時,他的思想高度、生活體驗、藝術修養、綜合文化素質以及影響力、感召力和技術力等才能將起著主導作用,也是聲樂教學中進行了藝術再創造的前提和保證。
同樣,作為“授業者”只長于某一方面,而不注意思想水平、音樂文化藝術修養及綜合文化素質的培養,就難于領會作品的思想內涵,風格特點、創作意圖、或是表象和游離不定。即便聲音本質好,基本功扎實,也難以在聲樂教學中進行較為完滿、豐富、成熟的藝術再創造,更談不上共同創造了。
當然,一位聲樂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藝術再創造時,他必須是要比學生多一些東西,二度創作才能進行下去。如果他比學生多的僅僅是聲音,那就非常危險了。
你指導的學生所要求教師的是通過詞、曲、聲音、技巧和他獨到的見解得到一個較為完整的真、善、美相一致的藝術形象,使他們感受到在聲樂藝術方面和再創造中得到很高的滿足和在思想方面受到深刻的教育。那么,在這個前提下,一個聲樂教師究竟應該比學生多些什么呢?似乎不難得出并認識這樣一個道理:聲樂教師比學生多的至少不僅僅是聲音。教師必須在思想方面是先進的,他應該走在學生的前面,比他們的認識更深刻,懂得生活、熱愛生活;善于區別復雜生活真實中的藝術真實中本質和非本質的東西。
2.聲樂教學中的再創造是一個復雜、艱難的創造勞動
為什么說聲樂教學中的藝術再創造是一個復雜而又艱難的創造勞動呢?這是因為在這個再創造過程中,它要求聲樂教師的教學是多方面的。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作為指導教師,是否能準確和真實體現你所要傳授東西的實質,將它典型的形象和深刻的內涵提示出來。一個夠格、稱職的聲樂教師進行藝術再創造,不僅是能準確把握和傳達出創作的意圖,同時更能夠用自己的創造通過教學過程和作品的深入,向你的學生增加一種特殊的表現;顯示出再創造的進一步升華;甚至是作者沒有料到的、那些潛在的可行因素;同時,還能再現出你自己的獨特風格。
聲樂教學過程中的那些技巧性練習或者是經典的曲目終歸是死的,只有通過教師在運用形象思維、教學手段和藝術表現手法才能較好地傳播給學生,并使其有所感受。聲樂教師的這項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教師本人以科學的訓練方法和與學生相適應的歌曲,再以教師本人的教學經驗,豐富的綜合文化知識,良好的音樂修養,深刻的生活體驗,對周圍事物的深入觀察;長時間的對作品的體驗、分析,摸索出一個即有時代風格又有其本人進行勞動再創造后的個性特征的較為完整的藝術形象;同時用歌唱把這些體驗和特征富于靈感和熱情地準確傳達出來,這就是復雜、艱難的藝術再創造。
生活經歷、社會閱歷及聲樂教學這人領域涉入微淺,時有怕恐,擔心在進行二度創造時出現偏差,誤碼率歧途。有的只是還未曾失落那份“須努力”的秉性。
辯證來講,“須努力”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廣集博采,吸取養料,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和提高專業素質,這自然也是復雜和艱難的,在聲樂教學的藝術再創造過程中是有深刻體會的。例如,在聲樂教學的藝術再創造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共同創造這個問題,而在共同創造中常常會出現之種情形;作為創造主導的教師在向學生“授業、傳道、解惑”時,你在講解你所要要求的某種藝術表現手法,如何形象、如何投入、如何感覺、如何尋味等等,力圖勾起學生內心涌動的共同創造欲,卻時有欲速則不達。學生在思索、聯想的同時,一邊卻以審視、懷疑的心理目光揣測著(在聲音技巧訓練的創作中不明顯);教師的這種思維方式,這種表現手法,這種論點……是否正確?有無道理?我的自由創造思維(可能是模糊的)是這樣聯想并加以形象的,我的感覺是這樣的……諸如此類。一旦這種正常差異出現在教學中的藝術再創造時,必須將影響創造的成熟和豐滿。些時,聲樂教學中隨時都在的藝術再將會出現一種什么樣情形呢?總而言之不同的理解、聯想、感知出現差時,教師必將作答并將再喚起共同創造欲。
盡管這種藝術創造勞動是復雜而又艱難的,但卻又是在聲樂教學中所需要和必需做的;更深入地去探索、研究,我想收獲會更多。
四、結束語
聲樂教學中的藝術再創造問題,嚴峻地擺在我們每位聲樂教師以及聲樂工作者的面前,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必然出現新的機制和不斷地改革、創新、完善,新的時代、新的教育機制向每位聲樂老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聲樂老師除了教授學生專業知識之外,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目的和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事業觀,既教書又育人,寓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之中,完成所肩負的教學任務。
藝術(技術)是無止境的,有待于我們去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去創造一個又一個符合時代特征、形象豐滿、成熟的藝術性象。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3-24.
[2]Zams.Floqs.Kwce.名歌唱家論歌唱藝術[M].章枚,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16.
[3]Luaie.Manan.歌唱藝術手冊[K].汪啟璋,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2-23.
[4]李凌.歌唱藝術漫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26-25.
[5]喻宜萱.聲樂表演藝術文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0:(13).
[6]薛良.歌唱的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