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環節,也是信息時代新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農村信息化含義與意義的理解,全面分析了政府推動型信息化建設,國營農場模式的信息化建設,農村各種行業協會的信息化建設,合作社、專業戶帶動形式的信息化建設和農資企業主導的信息化建設等五種實踐途徑,并認為農資企業主導是實現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實踐途徑。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新農村建設;實踐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021-02
農村信息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農村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只有盡可能減少農產品的流通費用,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才能真正增加農民收入,所以,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 “所謂農村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運用IT改造傳統的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過程”,即建立在一定科學技術水平之上、服務“三農”的過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不少主體借助計算機和IT網絡技術為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做了有益的實踐,成效顯著。歸納起來,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實踐途徑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政府推動型信息化建設
政府推動型的信息化建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中央部署的信息化建設方式,即由中央政府往下級政府層層命令形式的信息化建設,這是目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途徑。如廣西強力配合上級政府實施的“12316三農熱線”,它是“三電合一”信息服務模式的重要形式。按農業部統一部署,區農業廳于2006年10月開通了覆蓋全區的集咨詢、投訴和信息服務功能于一體的“12316三農熱線”,并在全區的縣(市、區)建立農業專家咨詢和投訴服務站103個,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了一個“三農”綜合信息電話咨詢服務平臺。目前,廣西全區已有8個地級市建立了農業信息手機短信服務平臺,有3個地級市、21個縣整體實施“三電合一”項目,農業技術電視點播頻道覆蓋38個縣。“村村通”工程、“金農”工程、科技信息110等是這種形式的代表。另一種是地方政府實施的信息化建設。例如,為構建信息服務基礎網絡平臺,廣西開始開發并應用信息資源,搶占信息制高點,以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著力打造農業電子政務、農業電子商務、農村公共信息服務三平臺。十年間,廣西農業農村信息網站實現100%市縣全覆蓋,超過50%的鄉鎮建立信息站,廣西農業信息網共發布信息40多萬條,日訪問量達兩萬多人次。全區共建有100多個綜合信息服務網點;675個鄉鎮建有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站,占全區鄉鎮數的50.98%;部分行政村、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龍頭企業建有信息站;組建了6000多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
二、國營農場模式的信息化建設
國營農場也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生力軍。如桂林源頭農場作為廣西目前最大的柑橘專業農場和柑橘出口生產基地,也是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集生產、采后處理、銷售、出口為一體。在信息化建設上,它密切結合農場實際,取得了可喜成績。其信息化實踐形式主要有:(1)源頭把關,信息先行。農場在柑橘苗的選擇上,充分利用國內的市場信息,擇優選擇適應性強、掛果周期短、抗病能力強的重慶柑橘研究所培育的柑橘苗,從源頭上把好品種質量關,有效預防和控制廣西區內常見的柑橘病,保證了柑橘的順利生長和掛果。(2)建立并完善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源頭農場為搞好柑橘生產和銷售,擴大出口銷量,利用完善的信息化渠道,認真落實農產品質量追蹤體系工作。在柑橘生產中建立抓住源頭、規范操作、責任到人的可追溯制度,逐步形成柑橘產銷一體化的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3)市場的信息化管理保證了銷售的順利進行。源頭農場還是全國24家擁有進出口經營自主權的農業類農產品質量追溯試點的企業之一,是全國柑橘產品質量可追溯的唯一企業。該農場利用以上優勢加大網絡宣傳,讓“源頭”柑橘揚名中外,國外很多客戶慕名而來,從而使其柑橘長期暢銷國內高端市場并大量出口東南亞和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在訂單接收和處理方面,該農場日益完善計算機網絡處理系統,實現了網上訂單無紙化。
三、農村各種行業協會的信息化建設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農村各種行業協會憑借獨特的優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江蘇昆山巴城陽澄湖蟹業協會主要為協會成員提供信息化服務。該協會的信息化表現形式為提供專業大閘蟹養殖方面的全程服務,并進行技術開發、交流、示范和推廣工作。對協會會員培訓大閘蟹養殖戶技術,提高大閘蟹養殖科技水平,開展大閘蟹養殖專題技術講座和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協會信息網絡探索大閘蟹養殖產業化的有效途徑,為農村規模養殖提供業務咨詢服務。總結編寫用于交流、應用的養殖技術資料,建立健全規模養殖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市場信息網絡,采用“協會+科技+農戶+市場”的信息產業化模式,推動規模大閘蟹養殖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
四、合作社、專業戶帶動形式的信息化建設
合作社形式的信息化建設主要表現為加強合作社內部信息化建設,因為信息化建設是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重要手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目的是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合作社提供服務,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這方面,農業大省安徽省是典型。安徽省已建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9 000多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近8 000個。40%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比較規范,服務功能比較齊全,帶動輻射能力較強,較好地發揮了組織農民、服務農民、致富農民的作用。這些成就是合作社信息化服務取得的良好成果。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工作,是各級農業部門做好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幫助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的有效方法。專業戶形式的信息化主要包括為專業戶周邊的農戶提供種苗、養殖、防疫、售賣等信息的建設,信息程度低,范圍窄,以規模經營為主要目的,是比較低端的信息化建設形式。
五、農資企業主導的信息化建設
當前,一些農資企業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斷優化農村信息化經營管理模式,實現了企業和農民的雙贏,這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又一形式。像廣西知名農資企業紅日藍天綠地集團公司(簡稱“紅日集團”),充分利用自身網絡,大力發展信息化,不僅提高了企業的實力,也使農民嘗到了農資企業信息化帶來的甜頭。其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實踐主要有:成立藍天綠地發展學院,構建培訓關聯農戶和內部員工的溝通、信息共享的平臺;組建RD中心、農產品銷售中心,實施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在生產領域運用ERP,并不斷升級、調整;物流部應用車輛配送統籌管理、倉庫管理信息等系統,實現出入庫、開單、發貨、配送、累計庫存、產品管理等現代化的高效操作;財務管理應用金碟財務軟件管理系統,實現各類財務數據的快速更新,如財務進賬、出賬、客戶應收、資金回籠等數據的變更,為辦公室提供了有效的依據;構建“966113”客戶服務信息化平臺,為顧客、加盟商提供全面、快速、有效的“一站式”服務;建設全面、一體化經銷農副產品的信息網絡平臺,建立完全的信息網絡,實現各個區域的客戶、加盟商信息及時共享互通。
總之,當前政府推動型信息化建設是主要形式,但此種模式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好壞幾乎完全取決于地方政府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和對農村信息化專項資金的監管力度,容易導致各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事實上,政府推動型的農村信息化建設也是目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主要的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國營農場模式的信息化建設不具有代表性,畢竟其特殊的半政府行為很難復制,如源頭農場可規定農場員工種植果樹品種,帶有行政管理色彩,沒有普遍推廣價值。農村各種行業協會形式的信息化建設和合作社、專業戶帶動形式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小范圍的信息化實踐方式,只有相應成員才能享有信息化帶來的實際利益,其實踐范圍受限,導致一定的利益沖突,不宜推廣和普及。
農資企業主導的信息化建設,尤其是具有一定規模的農資企業其信息化建設的輻射范圍較廣,企業化行為靈活,若政府稍加推動和支持,其發展必定勢不可擋,容易普及開來,也是相對較好的農村信息化實踐途徑。再加上不需要政府投入資金,農資企業獲得一定的財政支持或政策優惠,將極大提振農資企業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信心和熱情。首先,政府節約了實踐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其次,農資企業在政府支持下,必定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自身也受益;最后,農民也從信息化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所以,培育優秀的農資企業并輔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將使農村信息化建設邁向新時代。因此,充分肯定農資企業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真分析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環境并處理好農資企業、政府和農村信息化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對于解決好“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全國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由此看來,如何因地制宜選擇出適合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實踐途徑也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張向榮. 科技部、信息產業部攜手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J].農家致富顧問,2008,(2).
[2] 田原.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J].理論與當代,2008,(9).
[3] 李麗芳. 信息之光亮八桂田野[N]. 農民日報,2009-03-06.
[4] 覃學強,吳硯峰. 源頭農場實踐農業信息化的啟示[J].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5] 黃浩. 我國農村信息化及實踐途徑的探索[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