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省有91個縣市,各縣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整體上呈現沿海與內陸縣市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同時有些縣域經濟發展又存在相似之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山東91縣市進行經濟地理分區劃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發展政策。
關鍵詞:山東省;沿海;內陸;縣市;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047-02
在經濟地理研究中,經常需要對研究區域進行經濟區劃分,以便合理地分類指導經濟的發展。SPSS統計軟件中的系統聚類是經濟區劃分比較理想的工具。本文中,對山東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評價,應用系統聚類對山東各縣市進行科學歸類,從宏觀層面認識各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
一、山東縣域經濟聚類分析指標體系的選取
縣域經濟的影響因素是一系列復雜的經濟因子,它們綜合構成縣域經濟聚類分析評價體系[1]。根據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統一、系統性和層次性相統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統一、可比性和針對性相統一、動態性和靜態性相統一的原則,選取GDP總量、財政收入、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消費品零售額、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 人均城鄉儲蓄存款總額、 人均城鄉儲蓄貸款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儲蓄存款額、城鄉儲蓄貸款額GDP增長率、 財政收入增長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作為縣域經濟聚類分析經濟因子,劃分縣域地理分區。
二、山東縣域地理分區劃分及結果
根據縣域經濟聚類分析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山東省統計年鑒選取91個縣市2006-2008年數據,取三年的平均值。
首先,運用SPSS對各省經濟發展實力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抽取的主成分因子進行系統聚類,對91個縣市進行歸類;其次,根據綜合主成分分值進行排序;最后,根據聚類分析結果和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情況,將山東91縣市劃分成8類。具體地理分區如下:
1.強勢發展型:膠州市、即墨市、膠南市、龍口市、萊陽市、萊州市、蓬萊市、 招遠市、海陽市、文登市、榮成市、乳山市、壽光市、(沿海)章丘市、滕州市、諸城市、兗州市、鄒城市、新泰市、肥城市、平度市、萊西市(內陸)
2.茁壯成長型:廣饒縣(沿海)、鄒平縣(內陸)
3.發展型:墾利縣(沿海)、桓臺縣(內陸)
4.沿海特殊型:長島縣
5.中間水平型:利津縣、無棣縣、沾化縣、昌邑市(沿海)、陽信縣、惠民縣、博興縣、齊河縣、禹城市、平原縣、陵縣、寧津縣、樂陵市、武城縣、夏津縣、臨邑縣、高唐縣、臨清市、茌平縣、冠縣、莘縣、陽谷縣、東阿縣、濟陽縣、平陰縣、高青縣、梁山縣、汶上縣、嘉祥縣、金鄉縣、魚臺縣、微山縣、曲阜市、泗水縣、寧陽縣、東平縣、平邑縣、費縣、蒼山縣、郯城縣、臨沭縣、莒南縣、沂南縣、蒙陰縣、沂水縣、莒縣、五連、青州、臨朐縣、安丘縣、昌樂縣、高密市、棲霞市、沂源縣(內陸)
6.次低水平型:曹縣、單縣、成武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定陶縣、東明縣(內陸)
7.最低水平型:商河縣、慶云縣(內陸)
三、推動山東縣域各地理分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地理分區縣域經濟發展分析
1. 強勢發展型
包括沿海青島、煙臺和威海的下屬縣市和內陸濰坊、棗莊、濟寧、泰安、濟南的下屬縣市。其中沿??h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高于內陸縣市,這類縣域經濟發展優勢在于:地理區位優勢、外資優勢、資源優勢。沿??h市海洋區位優勢明顯,借助海洋資源,發展海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業、船舶制造業、旅游業等二三產業;內陸縣市借助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承接城市產業結構梯度轉移,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機會,優化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外資的注入,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 茁壯成長型
包括淄博廣饒和濱州鄒平,縣域經濟發展優勢在于:科技創新、民營經濟。以科技為保障,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不斷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縣域的綜合競爭力。同時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帶動資深發展,帶動縣域經濟迅速發展。
3. 發展型
包括淄博桓臺和東營墾利,縣域發展優勢在于培植企業集團優勢?;概_縣培植七大企業集團,增加財政收入。
4.沿海特殊型
煙臺長島縣,縣域發展劣勢在于地理區位限制。由于與陸地分離,交通不便,各種物資匱乏,貨物運輸成本相對較高。雖有“中國鮑魚之鄉,中國扇貝之鄉、中國海帶之鄉”的美譽,但受區位條件限制工業發展滯后,沒有形成具有規模的第二產業。
5.中間水平型
該類有54個縣市,根據地理位置分為西北、西南和東南三個區域。
(1)西北包括東營、濱州、德州、聊城、濟南、淄博的下屬縣域,縣域發展優勢在于:地理區位優勢。沿海區位優勢或者內陸城市周邊優勢,以及地方特色產業經營,縣域競爭力不斷提升。
(2)西南包括濟寧、泰安的下屬縣域。縣域發展優勢在于地理區位優勢、旅游資源優勢。濟寧曲阜以其特色旅游資源—孔孟之鄉對經濟起到帶動作用,周邊的兗州和鄒城的輻射帶動作用也不可忽視。
(3)東南包括臨沂、日照、濰坊、煙臺和淄博的下屬縣市??h域發展優勢在于:特色農業、個體私營經濟。棲霞的特色農業和青州個體私營經濟,不斷提升縣域綜合競爭力。
6. 次低水平型
包括菏澤的下屬縣市??h域發展劣勢在于區位限制、勞動者素質限制。菏澤在山東的西南,與河南接壤,周邊的地區均相對落后,缺乏依托帶動地區,也沒有沿海的地理優勢吸引外資,因此發展緩慢。
7. 最低水平型
德州慶云縣和濟南商河縣,縣域發展劣勢在于區位限制、勞動力素質限制。周邊縣市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沒有可以依托的發達地區,也沒有自己強有力的特色經濟,因此在經濟發展中沒有相對競爭優勢。
(二)地理分區縣域經濟發展策略
1.打造膠東半島縣域黃金角,融入環渤海經濟圈,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膠東半島縣域黃金角包括青島、煙臺、威海的下屬縣市。這一區域包括強勢發展型的沿??h市以及沿海特殊型,在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中,膠東半島整體的經濟水平高于其他縣市,在山東縣域經濟發展中起帶動作用。因此,本區域的戰略重點在于,繼續借助自身優勢形成山東縣域經濟黃金角。環渤海經濟圈中,首都都市圈、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地區三大城市群已形成,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所以,膠東半島要充分發揮各地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圍繞日韓企業及青島、煙臺等大城市,形成山東半島城市群以及制造業基地;發揮縣域集群效應,實現本區域縣域經濟的迅速發展,給其他縣域以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
2.形成魯中縣域梯度承接區,貫通東西,加速縣域經濟優勢發展。魯中縣域梯度承接區包括濰坊、日照、臨沂、棗莊的下屬縣市。該區域有中間發展型縣市和少數強勢發展型內陸縣市,縣域發展相對緩慢。該區域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在于承接周邊城市產業梯度轉移,形成山東縣域經濟中間承接帶。該區區位優勢不明顯,縣域經濟的突破口在于依托個體經濟和特色產業,從根本上消除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與政策性障礙,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引導民營資本投向適宜本地發展的產業;依靠科技支撐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收農業勞動力。
3.建立魯西縣域經濟中樞區,輻射周邊,帶動周邊落后縣市的發展。魯西縣域經濟中樞區包括濱州、東營、濟南、淄博、萊蕪、泰安、濟寧的下屬縣市。本區域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既有發展水平較高的強勢發展型、茁壯成長型、發展型,也有發展水平較低的中間發展型,因此本區域的戰略重點在于縮小區域發展差異,實現協調發展。實施工業強縣發展戰略,加快縣域工業的發展;發揮比較優勢,壯大縣域特色經濟;調整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發展配套經濟,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在發展冶金、化工、輕紡、機械、建材等行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行業競爭力水平和產業結構優化,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4.形成魯西南、魯西北縣域經濟扶持區,實現山東縣域經濟水平總體提升。這一經濟扶持區包括德州、聊城、菏澤的下屬縣市。該區域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山東處于最低水平,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尤為重要。本區域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于合理定位區位優勢,提高勞動者素質。依托“京九”鐵路及與冀豫皖接壤的區位優勢,發展邊界經濟;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開展專業化協作;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勞務經濟。
參考文獻:
[1] 郝壽義.區域經濟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朱慶芳,吳寒光.社會指標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 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4] 戴桂林. “經濟圈-極化效應”下山東省區域發展面臨的競爭格局分析[J].山東經濟,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