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其發展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通過分析我國中小企業在整體實力、不同行業中的競爭力表現和不同所有制中小企業競爭力表現來探討中小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以及面臨的挑戰,能為中小企業的深化改革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中小企業;競爭力;挑戰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011-03
一國經濟要協調發展,不僅要發展好大企業,更要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證明,中小企業在各國經濟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德國視中小企業為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日本認為“沒有中小企業的發展就沒有日本的繁榮”,美國政府則稱中小企業是“美國經濟的脊梁”。目前,日本有560萬家中小企業,占全日本企業總數的99%,創造了日本50%的國民生產總值。美國在世界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是以大量高新技術小企業為先導的,在2 100萬家企業中,99%為中小企業,包攬了美國50%的技術創新和2/3的新就業。①
2006年,我國各類中小企業達4 200萬戶,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商品出口占全國的68%,上繳的工商稅收占全國的53%,完成了全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就業、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多年來,國家政策偏向大型企業的發展,加上中小企業內部存在的一些缺陷,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面臨著不少困難,如缺乏公平規范的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融資困難、內部管理機制落后、技術水平落后、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以上這些因素導致中小企業活力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低下,嚴重制約著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因而研究該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現狀分析及評價
本文主要從中小企業的整體實力、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表現和不同所有制中小企業競爭力表現來說明中小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一)2003年中小企業的整體實力

企業數量:如表1所示,2003年,全部企業數量為196 222家,其中大型企業1 984家,占1.01%;中小企業194 238家,占98.99%。虧損企業數量:2003年共有36520家企業虧損,占全部企業的18.16%。其中,大型虧損企業230家,占虧損企業的0.63%,占大型企業的11.59%;中小虧損企業36 290家,占虧損企業的99.37%,占中小企業18.68%。上述數字表明,中國企業的虧損面頗大,其中中小企業的虧損面遠大于大型企業。
工業總產值:按不變價格計算,2003年,工業總產值為128 716億元,其中大型企業的總產值為43 364億元,占33.69%;中小企業的總產值為85 353億元,占66.31%。這就是說,中國2/3的工業總產值來自于中小企業。
從業人數:2003年,工業企業的從業人數為5 748.57萬人,其中大型企業的從業人數為1 306. 68萬人,占22.73%;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為4 441.89萬人,占77.27%。也就是說,按每家企業的平均人數計,全部企業為293人,而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則分別為659人和229人,這足以說明大型企業的規模遠大于中小企業。
產品銷售額:在產品銷售額143 171億元中,中小企業貢獻了63.29%,共達90 619億元。若用人均銷售總額作為衡量企業效率的一個指標,全部企業人均銷售額為24.91萬元,大型企業人均為40.22萬元,而中小企業只有20.40萬元,其效率只有大型企業的一半。
出口交貨值和出口比率:2003年,工業出口總額達到26941億元,出口比率為18.62%。中小企業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68.2%,比例相當高,顯示出中小企業在出口創匯方面表現優異;中小企業的出口比率為20.48%也較高,高出大型企業約3個百分點。
以上分析表明,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到2003年,已經有一定的量的積累,但是企業規模不大,企業經營效益不高,因而抗風險能力較弱。但是,中小企業也表現出其靈活性,特別在出口外貿方面的成就。
(二)2003年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數量:由于制造業的行業特征,其中小企業數量遠多于采礦業及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按比例來計,制造業為92.42%,采礦業為3.67%,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3.91%。
虧損企業數量:在36 290家虧損中小企業中,采礦業、制造業及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有878家、32 720家和2 692家。雖然制造業的中小企業虧損企業絕對數較多,但是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中小企業虧損面(35.48%)遠大于其他兩個行業(12.31%和18.23%)。
工業總產值:制造業對工業總產值的貢獻占絕對優勢,有95.73%,達81710億元。其他行業的工業總產值相對較低。
從業人數:在2003年中小企業的4 441.89萬人中,制造業有3 978.21萬人,占89.56%;采礦業有243.29萬人,占5.48%;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有220.39萬人,占4.96%。采礦業每家中小企業人數(314)最高,其次是電力、燃氣及水的供應與生產業(290),最后才是制造業(222)。相比之下,制造業中小企業從業人員規模最小。
產品銷售額:在中小企業的產品銷售額中,三大行業的貢獻率為:采礦業是2.57%,制造業是89.79%,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是7.64%。按人均銷售額來計,電力效率最高,人均達到31.41萬元;其次是制造業,人均為20.45萬元;采礦業的效率最低,人均只有9.57萬元,不足電力燃氣業的1/3和制造業的一半。
出口交貨值和出口比率:2003年,中小企業的出口總額達到18 374億元,出口比率為20.28%。其中,制造業的出口總額達到18 187億元,占總出口額的98.98%,而其他兩個行業加起來也只有1.02%,遠不及制造業的份額。從中小企業的出口比率來說,制造業為22.35%,采礦業只有5.53%,電力、燃氣及水的供應和生產業不足1%,只有0.86%。這些數字充分表明,中國中小企業制造企業的開放程度頗高,有兩成二的產品銷售到海外,而其他兩大行業的中小企業以內銷為主。
綜合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中小企業由于行業規模經濟的不同,不同行業企業的規模出現較大差異。但是總體而言,中小企業主要集中于制造業,而且是相對較小規模的制造業。這個行業的中小企業無論在產品銷售、出口比率和企業數量上,都優于其他三個行業,同時中小制造企業的產品具有外向型特征,與世界市場聯系較緊密,也從側面說明其較具有國際競爭力。
(三)2003年不同所有制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數量:194 238家中小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33 010家,占16.99%;非國有控股企業161 228家,占83.01%。這充分表明,中小企業群中,占絕對地位的是非公有制企業,與大企業群形成鮮明對比。
虧損企業個數:由于眾多中小企業為非國有控股,所以其虧損企業個數多不足為奇,所占比例為67.21%。相對而言,國有控股企業的虧損面較大,為36%,顯著大于非國有控股企業的15%虧損面。
工業總產值:84%的中小企業總產值來自非國有控股企業,總額高達71 469億元,顯示出非國有經濟形態是中國工業經濟的主要力量。
從業人數:在2003年中小企業的4 441.89萬人員中,國有控股企業雇用了1 166.71萬人,占26.71%;非國有控股企業則雇用了最多的員工,達到3 275.18萬人,占73.73%。相對而言,非國有控股的中小企業規模最小,平均每家只有203人,不足國有控股中小企業的60%。
產品銷售額:非國有控股中小企業仍然是全部中小企業銷售總額的最大貢獻者。若以人均銷售額來計,國有控股中小企業的效率略低,人均年銷售額只有18.36萬元,低于非國有控股中小企業的21.13萬元。
出口交貨值和出口比率:在2003年,非國有控股中小企業的出口創匯能力非常強,在中小企業出口總額的18 375億元中,有16 856億元,高達91.74%。非國有控股中小企業的出口比率較高,為24.40%,也明顯高于國有控股中小企業的5.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非國有控股中小企業的開放程度較高,有兩成四的產品銷售到海外,而國有控股中小企業則偏向于內銷。
通過比較國有和非國有中小企業的總體實力,發現中小企業在非國有體制下,經營方式較靈活,經營效益優于國有中小企業。由于非國有中小企業中,有很大比例的“三資”企業,它們的生產已與國際市場聯結,所以出口比率較高??傮w上,中小企業領域,非國有經濟已經占主體地位,競爭力較強。
綜上所述,中國中小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體現在以下三點:中小企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2/3的工業總產值都是中小企業創造的;制造業中小企業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整體效益優于其他兩類產業,同時大部分中小工業企業從事制造業,并以外向型制造業為主,大部分產品對外出口,出口比例高,非國有經濟形態成為中國工業經濟的主旋律;中小企業已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載體,數量多,對失業沖擊和經濟震蕩發揮著緩沖作用。
二、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面臨的挑戰
1.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
加入WTO后,中國中小企業在國內市場面對的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除了與國內國有大型企業競爭,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外企業也加入競爭行列。傳統的競爭優勢受到了新的挑戰,出現了“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
第一,缺乏融資手段,結構單一。1996-2002年,中小企業所占工業總產值比例由75%左右增至82%左右,而中小企業的信貸比例卻基本維持在5%左右,一直沒有大的改觀。以鄉鎮企業為例,統計表明,2002年國有銀行對私營企業的貸款為6812.3億元,不到當年全部短期貸款131293.9億元的5.2%,而當年鄉鎮企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0%。說明國家政策系統與金融體系對經濟轉型下中小企業需求變化反應明顯相對落后。由于中小企業難以獲得正規金融部門的資金支持,一個龐大的地下金融網絡應運而生。這個網絡以非正式渠道對中小企業提供合理的支持。中央財大課題組的實地抽樣調查表明,全國約有1/3強的中小企業融資來自非正規金融途徑。

從表4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中小企業獲取外部資金的渠道單一。目前中小企業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與創業初期限相比變化不大,都占到中小企業獲取外部資金渠道的70%以上。風險投資基金貸款、農村合作基金和外資貸款比例最低,僅為2%-5%。而占壓其他企業資金項目的比例,由初創時期的6.83%上升到目前的14.29%。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的渠道較少,另一方面,國內尚無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使得中小企業很難獲取資金。
第二,經營績效不高(與大型企業比較)。中小企業主營業務突出,資產獲利能力較差。獲利能力指標包括主營業務利潤率、資產回報率和凈資產回報率。表5是對2003年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獲利能力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中小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的均值和中值都比大企業高,而資產回報率則顯著低于大企業。
第三,市場能力下降。在中國資本匱乏、技術落后、投資環境較差的時候,讓外資狂卷而來,“以市場換技術”確實起到了激活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然而,伴隨而來的“外向型”發展模式,也使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近十年來,隨著外國產品與合資品牌涌入中國市場,接近70%的中國傳統品牌消失了。而生產能力快速崛起的中國企業,由于缺乏核心技術,許多都成了負責某跨國公司的一道工序的“組裝車間”,大約90%的產業價值都產生在中國之外。國內產業正日趨“邊緣化”、“外圍化”,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為代價集聚的龐大生產能力,與極低的收益率形成反差,形成了“進步中的貧困”。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盡管外資企業總體上沒有顯著影響民族企業在第二產業中的主體地位,但在交通運輸設備、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顯示出外資企業市場占有率過高或上升幅度加快的跡象。而外資大鱷的進入并且霸占市場,必將引起大量中小企業的消失。外資與本土資本的競爭是“此消彼長”,外資市場控制率提高意味著本土中小企業經濟生存空間的相對縮小,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將對其本土資本的正常成長形成扼制,對其幼稚產業更是一種封殺。隨著WTO的對外資開放政策進一步生效,大量外資企業進入原先中小企業的市場領域,對它們的沖擊效應將逐步顯現。
(二)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
第一,由于出口企業的惡性競爭,導致整體貿易環境惡化。雖然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快速,但是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決定了我們現階段的發展仍然是加工為主,創新不足。中國中小企業的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其特點是:粗加工、低附加值的普通商品居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較少。近幾年來,雖然加入WTO使國內中小企業產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卻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現象,主要的受害國是中國,而且大部分關于貿易問題的糾紛與中小企業有關,這無疑增加了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成本,使中小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嚴重下滑。
第二,出口貿易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2003 年,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中,中國的品牌只有海爾。在我國出口外貿500強中,名牌產品的銷售比例只有6%,遠遠低于50% 的國際水平。而且出口總量的5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90%依靠加工貿易。許多名義上的高科技企業實際上是加工組裝企業②。如因特爾成都公司,年出口額為4億美元,號稱高科技企業,其實只是封裝測試廠,屬于勞動密集型。雖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每年以2—3個百分比的速度增長,但許多關鍵技術、設備仍需要進口,產業技術和核心競爭力并沒有因此而得到增強。而且形成了對加工貿易的長期依賴,與國內產業關聯不緊密,更不會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第三,知識產權問題突出。由于國內的中小企業在技術研發的投入和積累方面嚴重不足,大部分產品沒有技術專利的支持,容易在國外出現知識產權糾紛。21世紀的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據有關統計,目前美國企業大約擁有全世界商品品牌和服務品牌的70%。而在技術專利方面,美國在美、日、歐三強中也是獨占鱉頭。與此同時,我國企業的專利、商標在國外申請注冊情況令人擔憂。我國企業缺乏境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境外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數量較低。據調查,我國企業申請國際專利件數不足22%。其中,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民營以及其他經濟類型的企業申請國外專利的比例更小。企業注冊國外商標僅占22%。知名企業的著名品牌在境外注冊商標比率相當低。由于中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因此遇到了種種知識產權糾紛,其中,近幾年來最突出的就是商標被搶注問題。中國加入WTO以來,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企業因知識產權問題而導致付出的賠償金已經超過10億美元,這些知識產權案所涉及的主要領域有手機、MP3、彩電、DVD等。這幾個方面的問題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