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廣東省紡織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現狀,根據廣東紡織企業幾個典范,重點剖析各企業的創新模式特征,提出了技術創新模式的應用范圍及趨勢,對促進我國紡織業技術創新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紡織業;技術創新;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032-03
多年來,紡織業一直作為廣東經濟的一大支柱,紡織設備與技術的引進一直作為縮小與工業化國家技術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縱觀廣東省紡織業的發展,許多企業在“引進、吸收、創新”發展模式上往往忽略了創新的過程,陷入“落后—引進—簡單模仿—又落后—再引進—再落后”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之中。引進技術能否持續推動企業向前發展,不僅取決于選擇適用性的先進性技術,還取決于引進的技術能否得到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其內容主要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服務創新、組織創新。評價體系分為投入能力指標、研究開發能力指標、生產能力指標、營銷能力指標、管理能力指標和綜合性指標。各項創新內容的基本特征都很相似,即都具有新穎性、創造性、高投入性、高風險性、高收益性、周期性和大協調性。企業通過循環的技術創新過程,實現新的投入組合,使自身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發展。通過眾多企業的模仿,可實現紡織業“引進—吸收—創新—擴散”的集群效應。
常見的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模式可歸納如下:
一、一體化技術創新模式
一體化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從技術創新所固有的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本質出發,將技術開發和市場反饋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創新全過程中,以創新主體內部信息交流為主要手段(而不是強制性命令和僵固化分工),不斷增進創新各類人員,特別是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人員和銷售人員間的相互聯系和協調,從而保證創新整體行為取得最佳實現效應。
技術創新的成功實現是企業內科研、生產和銷售部門都充分參與的過程。創新主體整體行為功能是各類人員行為功能的積關系而不是和關系,任一類人員功能弱化都會帶來整個創新的失敗。因此,消除各部門孤立性,減少從RD—規模生產—市場實現道路上的組織障礙極為重要,只有采用圖1中圖b循環型而不是圖a下屬型的創新管理模式才能實現各類人員間的充分信息交流和有效的組織協調。

據統計,在美國,產品創新的市場成功率大大低于產品的技術成功率,而在收不到應有實現效益的創新項目中,約40%以上其最大的損失正是發生在由RD成果向生產銷售的轉換環節上。類似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存在。為改變這一狀況,許多企業在推進創新一體化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經驗,主要有: (1)重新認識和樹立銷售人員功能形象; (2)強化“銷售帶動開發方式”;(3)從組織結合方式的高度來尋求RD與銷售部門間的有效協調;(4)跨職能培訓,如英國H-Packard公司實行有計劃地將技術在RD和生產部門間定期互換制度。
南方技術創新中心發展模式是一體化創新模式典范。該公司2000年被定為廣東省紡織面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集紡織產品展示、紡織產品技術開發、花樣設計、網絡信息化服務、法律中介、知識產權保護、商務會議等多功能一體的綜合服務。公司能采用銷售人員直接參與創新的功能的思路,將技術開發和市場反饋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依靠雄厚技術基礎,采用企業創新協調機制(如圖2),一直成為廣東紡織面料開發的前沿陣地。

二、搶先占位技術創新模式
搶先占位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根據創新的不對稱性競爭原理,利用或尋求在信息、技術和其他方面的優先條件,憑借創新行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滿足和誘導需求,迅速取得創新競爭的優先條件,憑借創新行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滿足和誘導需求,迅速取得創新競爭的領先優勢。即做“搶先打開窗戶的人。”
實現搶先占位創新的“第一次”,要求企業具有創新行為超前性,其主要分為信息和知識獲取超前、決策與實施超前和市場開發實現超前三方面,各方面既有獨特性又具有互補性。如實力和水平較低企業依靠第一方面贏得搶先優勢,而實力水平較強企業可憑借兩方面優勢彌補某些延緩性失誤。這三方面均有許多成功的范例。如弱小的ROLM公司超前接受電話與計算機技術聚合知識,結果在計算機式電話交換機上占有一席之地。美國Pfizer小公司和波音公司搶先動手生產出實用產品,而把構思發明青霉素和噴氣式飛機的英國人遠遠拋在后面。再如,日本在紡織方面研究起步較晚,但在紡織新材料、紡織裝備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各國。
領先創新在超額利潤、成本價格、技術壟斷和企業信譽形象多方面具有后來者一般難以超越的優勢。許多成功企業的實踐證實,企業間競爭最終取決于創新上的競爭,而創新競爭的焦點是時間搶先上的競爭,最終,時間搶先的主要目的和效應集中反映在“第一次”上。美國知名學者德魯克在《企業家與創新》一書中按照可靠性和可預測性程度,將“意想不到”排在創新各種來源之首,因為只有“意想不到”才能產生“第一次”的效應。杜邦公司首次開發出尼龍并引入市場,引起紡織業的震動,再如竹纖維、玉米纖維、改性滌綸等新原料的開發、創新,也使更多企業申請專利加入紡織新原料開發、應用的創新實踐中來。
三、滾動積累技術創新模式
滾動積累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突出技術創新一致性特性要求,尋求企業優勢與市場機會的耦合,依靠創新學習和資源積累,在較低基點上,逐步實現創新水平和層次遞增的連續性發展。
技術創新總有風險,但風險程度則與創新選擇類型密切相關。僅從需求角度看,以現有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的創新,是被動性創新,其目的是滿足或適應需求;而以知識技術更新發展為導向的創新,是主動性創新,其目的是創造或更新需求。顯然,兩者對企業狀態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地說,前者對企業條件和創新機會的約束有更大的寬容性,使起點較低企業能夠有效回避較大創新失敗,隨著學習經驗和經濟實力積累,逐步走向創新良性循環。對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可采用內在機能及其相應的運轉方式所構成的有機系統,由主體機制(技術創新者)、動力機制(市場需求)等子系統組成,可概括為“輪式模型” ,同時采用滾動積累創新,作為擴展創新效益和承受高風險創新的準備基礎。
滾動積累創新模式有三個特點,一是市場需求拉動效應,市場顯性需求及其變化機會是創新的主要來源。二是規模小、方向窄,力求尋求企業現有優勢同更多市場機會的結合,當這種結合得不到滿足時,常常借助于外力特別是外部技術力量的幫助。三是短期經濟收益和長期學習效益相結合,整個創新呈現明顯的連續遞進發展特征。
許多成功企業在騰飛初期都經歷過滾動積累技術創新階段,如廣東的張槎、西樵兩鎮上的許多中小紡織針織企業,由于早期資金缺乏,開始時只購買二手設備,以較低成本來增加利潤,完成早期的資金積累過程。隨后逐步發展壯大,走出滾動積累創新的“五步曲”,即(1)主要依靠自己力量,以較小投資較低價位,確立了需求量較大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2)逐步擴大規模,引進新設備與技術,以性能領先的新產品搶占紡織品市場。(3)在技術上向國際水平靠攏,創新自己的研發中心,或與研發機構合作,推出工藝獨特的新型產品,從市場滲透到市場開辟。(4) 將新技術成果擴展到其他市場,擴大經濟效應。(5)再上技術等級和擴大產品系列并舉,綜合開發多種紡織新設備、新產品。這“五步曲”使企業能從低起點開始,逐步取得競爭優勢而穩步發展。
四、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模式
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以高層次高水平上的技術推動為主要特征,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多種形式的再創新,使企業成功實現外向型發展或其他根本性突破。
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有如下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創新的技術起點高,不論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采用國際標準設計生產,還是開發新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同國內水平相比,其創新活動所表現出的技術水平遞增都具有較大飛躍。二是其具有強烈的技術推動傾向,從創新實現看,其表現為國內市場上的“第一次”效應(替代進口和創造新需求)和國際市場上的滲透打入,顯性需求拉動不是決定作用因素,其主導形式是新技術新知識直接推動創新開發。三是創新的投入產出與國際市場(技術市場和產品市場)緊密聯系,創新作用效應不再局限在項目本身,而反映為對企業發展的全面重大推進。
對于發展中國家一般企業,要達到技術推動型創新下的完全外向型生產經營,還需相當長時期。但實踐證明,只要企業成功地引入和實施部分外向推動技術創新,如創造性模仿某項國際先進技術、采用國際標準設計生產、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等,就能從多方面促進企業加速改變原有觀念和行為方式,獲得全新性變化。我國有不少的大中型企業自覺借鑒采用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堅持在高技術水平層次上進行技術創新。如高明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積極開發高檔新型面料領域,如高檔歐洲手感面料、高檔納米拒水拒油面料、高檔免燙整理面料等,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再如,廣東豐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組建成立了“順德紡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并著手創建“廣東紡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該中心依托公司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強大的研發力量,并充分利用企業現有基礎設施條件,開展高檔高速劍桿織機和噴氣織機的技術升級和研究開發工作,重點是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開發和在紡織機械上的應用。
經驗證明,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是我國企業,特別是國內高水平企業和國內“擁擠”行業企業謀求新發展的重要途徑。應當認識到,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模式有更廣泛的涵義,其不僅僅局限在以產品直接出口為特征的外向型發展,而且還包含以追求國際技術水平為特征的成功替代進口和創造新需求等其他根本性變革。引入和采用國外技術標準、進行來圖加工、聯合設計、聯合生產和聯合銷售等多方面循環漸進的合作,是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整個發展過程的起步與轉折階段,是我國企業在相對較低起點上獲得技術創新較大發展的可行之路,同時又是盡可能減小風險損失(特別是國際市場競爭風險)的有效方法。
五、組合開發技術創新模式
組合開發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在原有技術改進提高的基礎上,在企業內部或跨企業、跨行業運用多種知識、技術和方法間的有效滲透和融合,創造出新的生產技術和全新產品,成功地獲得根本性創新的重大實現效應。
目前廣東紡織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主要模式:(1)依托一批大型骨干企業 ,建立技術開發機構;(2)政府支持或企業集資建立工程技術開發中心; (3)行業協會、地方政府支持,共同組建的創新中心;(4)由學校、科研機構承辦的創新中心,如西樵紡織產業基地創新平臺中有廣州美術學院教學基地、東華大學博士后站,并與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 )已全面開展產、學、研聯合,產學研一體化成果每年有 300多項 。四種模式形成由企業、政府、學校等二元或多元組合的開發技術創新主體。如由政府、企業、學校參與“廣東省紡織服裝開平基地技術創新中心”的組建,推動開平市紡織服裝產業的科技進步,促進產、學、研結合,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工藝、裝備、測試標準及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薄弱環節,提高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通過信息服務、技術研究、產品設計以及企業策劃推廣、培訓等方式加大技術革新。
鑒于組合開發技術創新的以下主要特點和我國實際情況,其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實用價值。(1)與專項技術突破的創新相比,組合創新的主要手段是現有成熟或適用技術改進上的多種技術融合應用,其創新的技術起點和難度相對較低,投入少,風險小,周期短,經濟效益高。(2)創新范圍廣,機會多,即蘊含著新生產技術領域的開拓,又更有利于開發實現更多全新產品滿足需求和誘導需求。(3)從技術的相互滲透交叉點上尋求新的技術變革經濟效應,是專項技術創造性模仿的高層次形式,具有獨特的創新競爭優勢。(4)推動企業內部生產要素和社會生產要素的重新優化組合,充分發揮企業現有技術優勢和潛力,促進技術創新的社會聯合。
六、模式應用
就當前我國紡織企業實際而言,可用于創新的資源有限,多數企業并不具備率先創新的技術能力。因此,除少數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可以率先創新之外,多數企業可以先走模仿創新的戰略,通過模仿創新,提高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同時也可在模仿創新中加快本企業的技術能力積累,再追逐率先創新。中小企業多采用“滾動積累技術創新模式”。
在現階段,還可組織實施合作創新戰略,基于共同的利益,從開拓和占領同一市場出發 組織合作創新。在合作伙伴的選擇上,可采取國內產學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實行跨國產學研或企業間合作的方式。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實行零起點合作研究和合作開發市場,才能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換的步伐,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目前,已有許多規模大的現代紡織企業采用“組合開發技術創新模式”。
七、結論
在實際中,這些模式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每一模式也不是簡單地包納一類技術創新,但這并不妨礙從經驗方法上對其進行抽象總結。各類企業可根據企業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引進、吸收、創新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黃明朗.紡織服裝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分析[J]. 經濟論壇,2008,(5):49-51.
[2] 馮德連.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價值判斷與模型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0,(12):78-82.
[3] 陳金怡,何新聞.廣東紡織服裝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2008,(11):42-43.
Research on the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TANG Qin,WU Zuo-ji
(Guangdong textile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Fuoshan 528041,China)
Abstract: Introduced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innovation and the status quo, according to several textile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model,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nterprise's innovation model proposed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atterns and trends, to promoting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Guangdo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