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外資的利用,但外資對中國經濟安全所構成的潛在威脅問題不可忽視,特別是后危機時代這一問題日顯突出。如何在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外資,確保復蘇后經濟的良性發展,是備受人們關注的課題之一。為此,確立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把外資的利用納入可控制的范疇,對于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是十分有益的。
關鍵詞:利用外資;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安全;跨國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115-03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出現了經濟復蘇跡象,但失業率仍普遍居高不下,種種跡象表明,經濟復蘇還面臨嚴峻的考驗,全球經濟從衰退中走出,路程還很長。在這一國際環境下,人們是否已經注意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外資流動的防范問題,即國家的經濟安全問題。因為,美、日、歐三大經濟體背景的普遍衰退下,導致了其他國家匯率動蕩下跌,從而加劇了資本的外流。國際資本總額流動的空間分布將會作相應的變化,以跨國公司為外載體的國際資本將視中國為避風港,外資的流入會明顯增加,這對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這種形勢下,回顧中國利用外資的歷程,關注后危機時代國際資本流向的變化,預測其走向,降低利用外資的影響程度,這對于實現中國提出的“保增長、促內需、調結構”、 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完善防范金融風險機制以及有效地促進經濟復蘇的進程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國利用外資的實踐
改革開放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開放,利用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時機,引進外資,促進了沿海及全國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應看到,外資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由積極引進到有效防御成為一種必然。
(一)中國利用外資的成效
據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從1993年起,中國已經連續15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均收入較低,儲蓄也相當不足,缺乏經濟建設資金。從1979年開始,中國利用外資總額快速增長,至1993年,我國利用外資總額已經增至389億多美元, 僅次于美國,處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則達到748億多美元,居發展中國家之首。1979—2007年,我國利用外資的項目達到633 981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達到632 298個,實際利用外資額超過9 574億美元[1]。引進外資的70%進入到了工業制造業部門,1990年外商投資工業產值在我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28%,到2007年已經超過了30%。外資企業吸收的勞動力由1985年的6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 583萬人,對同期全國城鎮就業新增數的貢獻率達到9.5%[2]。另據商務部統計,中國目前在外資企業工作的雇員有2 800萬人,外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國的31%,稅收占全國的20%,進出口占全國外貿的58%[3]。
可見,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正如199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若干意見》中所指出的那樣:“依法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作為中國企業的一部分”,外資企業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樣構成了中國企業的一部分。外資對促進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就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國利用外資的經濟安全問題
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利用外資是為了解決資本稀缺的話,那么,30年后關注的重點應該把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放在首位,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資。為此,首先必須明確作為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主導產業受到來自外資的影響程度,以及包括外資并購造成行業壟斷問題在內的影響我國經濟安全的諸多問題。事實上,現今外資已構成了對我國經濟安全的潛在威脅。
1.外資對中國經濟主權的削弱
一般來講,發展中國家對外資的利用,都經歷了從對資金的需求發展為對經濟主權的要求的這一過程。東道國利用外資初始主要目的是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就業、達到外匯收支平衡等。外資對一個國家的內資來講,起到一種補充作用。由于補充資金的不足,因而擴大投資規模,隨之風險也出現,形成一種負效應,威脅國家的經濟安全。于是,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問題受到關注。維護經濟主權安全,是一個國家利用外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跨國公司更多地采用獨資的形式、并購的方式進入我國市場,在某一行業領域獲得控制權,形成壟斷。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中獨資企業的數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在改革開放初期,外商獨資企業不到30%,超過70%的部分采取中外合資、合作形式。至2002年,合同外資金額就達827.6億美元,其中外商獨資企業金額達572.55億美元,占總投資額的69.2%[4]。而且,在中外合資企業的股權中,外方控股比例不斷增加。在中外合資企業股權變動中,一般從最早的中外方比例75∶25變成60∶40或50∶50,現在基本變成20∶80或10∶90,或由外方絕對控股或外商獨資[5]。如法國達能對樂百氏和娃哈哈所持股份分別增至92%和51%,并持有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有限公司50%的股份;世界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法國米其林公司在與我國輪胎行業的龍頭企業——上海輪胎橡膠集團的合作中控股70%[6]。
2.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不平等地位
由于經濟主權的削弱,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也處于低端。熊焰在2009(第七屆)跨國公司中國論壇大會上曾說:“現在中國的外向型的程度已經到了68%左右,很高的外向型程度了,但是一個現象,就是中國現在幾乎產出了全球30%左右的商品,全球30%左右的商品是中國人制造出來的,但是我們只獲取了對應價格的六分之一左右,……現在全球產業鏈前端被一批歐美的企業占據著,他們拿著技術,原創的技術,核心的零部件生產,這是前端。……中間這一端,也就是零部件的加工、組裝、裝配,由類似中國這樣的國家,中國是中間這一端國家的代表之一。” “耐克鞋在中國出廠價十美金,它在美國市場上可以賣到一百美金。”[7]這是因為“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方式,決定了不同的國際分工模式和利益分配結構。在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國家被動接受跨國公司的國際分工,從而使自己的產業處于跨國公司的控制之下,完全喪失了獨立生存能力,許多公司甚至被跨國公司徹底排擠出市場”[8]。可見,外商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在國際市場上獲取超額利潤。
二、中國利用外資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1.中國利用外資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中國利用外資問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為此,對全球化還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全球化有多種解釋,有一種觀點認為,全球化“要把一個個獨立的國家經濟實體融合到一個整體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去,其結果將是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經濟實體的瓦解與消失以及一個全球經濟體系的建立” [9]。這種全球經濟體系的基礎是市場經濟,那么對市場經濟又如何評價?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彼得·諾蘭2009年3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作了題為“自由市場的模式已經崩潰”的演講,指出: “市場是不平等的,有一小部分人他們占有較大的全球需求”, “在全球化30年之后,市場需求的分布是非常不平衡的,去年世界銀行估計,全球人口的頭10%,他們的消費是全球的59%,前20%消費了77%,而后50% 只消費了7.2%。也就是說,世界上1/5的人口居住在高收入國家,是市場需求的主要驅動力量,他們也就決定了全球化時代技術進步的方向。高收入的國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6%,但他們所產生的消費卻是全球的3/4。”[10]這是對市場經濟弊端的深刻揭示。
中國已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已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及國際金融體系中,也可以說處于不平等的國際分工的世界經濟體系當中。“如果我們不迅速地改變這個局面,把中國的要素均勻地分布到產業鏈的高中低端去,20年后,可能阿根廷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11]因此,在利用外資過程中,國家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據報告,“中國的‘經濟安全’仍處于落后狀態,經濟安全指數在9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58名,屬于較低的‘仍須努力’國家” [12]。近年來,外資對我國經濟的控制力明顯增強。 “FDI總量占中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40%,大大高于發達國家、亞洲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由于外資企業出口量占中國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FDI的大量流入在相當程度上也促進中國外貿的快速增長,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達80%以上。” [13]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利用外資將面臨新的更嚴峻的挑戰。
2.積極應對挑戰
人們已意識到,市場經濟本身蘊涵著包括經濟安全在內的風險和危機。在當今時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由國內擴展為國際,隨之由“生產過剩”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經濟危機擴展為突破傳統的民族國家界限的經濟危機是一種必然。
由美國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便是這一矛盾的突出表現。在危機爆發當初,世界銀行副行長詹姆斯·亞當斯曾指出:“金融危機正演變成一次廣泛的經濟危機,世界所有國家都受到影響”[14] 。事實已證明了這一觀點。在全球化的時代,危機使任何國家都難以幸免,發展中國家也不會置身事外。但與此同時,危機也給各個經濟體的經濟轉型提供了機會,即挑戰與機遇并存。現今中國經濟的率先復蘇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但也應看到,由于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全球投資環境的系統性惡化,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總體性戰略收縮,致使中國面臨外資的新挑戰。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由于全球貿易將出現1982年以來首次負增長,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來投資出現枯竭,發展中國家經濟和貿易正受到嚴重沖擊”[15]。其實,這場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格局失衡的表現,是包括資本在內的生產要素的重新調整。歷史早已證明,國際金融危機一般通過金融與貿易渠道傳導。由于中國近2/3進出口貿易是來自外資企業,“外資企業把中國國際貿易納入其全球價值鏈,并成為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因此,外資企業成為金融危機的主要傳導者”[16]。為此,在后危機時代關注外資的走向是十分重要的。應利用跨國公司撤資并又把中國當作避風港的契機,努力扭轉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不利地位,在積極慎重地利用外資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國家經濟的安全性。同時,中國應在引進外資的同時進行產業重組,使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進行產業整合實現產業升級,并把外資企業看作中國企業的一部分,形成外資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優勢互補的態勢,以有效地抵御國際資本流動的負面影響,推進中國經濟的全面復蘇。
參考文獻:
[1] [2] 吳彥艷,趙國杰,丁志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政策的回顧與展望[J].經濟體制改革,2008,(6):14-15.
[3] 陳宏偉.重視外資在應對危機中的作用[N]. 中國經濟時報,2008-12-12(1).
[4] 李德軍,馮美迎.跨國公司在華發展新趨勢與我國經濟安全[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9,(1):47.
[5][6] 聶名華.跨國公司在華并購中的壟斷傾向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4,(4):61.
[7][11] 2009(第七屆)跨國公司中國論壇文字實錄
[5] [EB/OD].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0303/17335925880_5.shtml,2009-03-03.
[8] 喬梁.被外資掌控的中國汽車產業 [J] .新財經,2008,( 7) :95.
[9] 張麗.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基于國際勞動分工與不平等交換的視角[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6):67.
[10] 彼得·諾蘭. 自由市場的模式已經崩潰 [EB/OC].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0323/10036010588.shtml, 2009-03-23.
[12] 張浩.外資利用與經濟安全政策探析[J].蘇州大學學報,2008,(5):38.
[13] 馬賽. 中國\"拉美化\":外資不能承受之重[J].中國外資,2006,(3):15.
[14][15] 劉洪 .經濟觀察:世界經濟在逆境中艱難跋涉[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3/26/content_11078247.htm, 2009-03-26.
[16] 范黎波, 鄭建明.金融危機、跨國公司應對與中國政策選擇[J].宏觀經濟研究,2009,(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