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由此構建了大學生就業模型。采用1980—2008年國家統計數據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經濟增長和高校畢業生就業間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其原因是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所引起的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關鍵詞:經濟增長;就業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
中圖分類號:G473.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242-02
引言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我國有600多萬大學生面臨畢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了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成為政府部門的工作重點和難點問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僅直接影響畢業生的預期收益,而且影響家庭和個人對高等教育投資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高等教育的發展,甚至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大學生接受多年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可歸于人力資本范疇。人力資本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舒爾茨、貝克爾等在解析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根源時創立的。此后,這一理論不斷用來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并因羅默、盧卡斯等學者的發展不斷增加新的內容。這一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指的是人的知識、技巧和才能,人力資本必然要以勞動者為載體,凝聚在勞動者身上,并在生產過程中表現為生產能力。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人力資本而不是物質資本。羅默認為長期增長主要由知識積累推動。盧卡斯提出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式,在盧卡斯等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積累、技術創新及專業化人力資本不僅能使自身的收益遞增,而且還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收益遞增,從而使經濟增長動態化。在我國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作為人力資本載體的大學生就業受到廣泛關注,因此,在經濟學界和教育學界,有關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文獻紛至沓來,政策建議也眾說紛紜。岳昌君(2004)從行業收入差異的角度解釋了為什么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會出現“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并存的矛盾現象。高海生,傅軍棟(2008)從區域經濟發展對畢業生就業影響的角度分析得出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偏差的原因之一。劉靜,聶晶,邱海瀅(2008)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在于畢業生自身可雇傭性的缺失。以上學者主要從中觀和微觀角度分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及由此給出的相應對策,但是從宏觀上關于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實證研究并不多。本文根據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的非線性關系,構建了大學生就業模型,得出相關結論:高校畢業生就業變化是引起國內生產總值變動的原因,但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并不是引起高校畢業生就業變化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為大學生就業指導、高校教育的結構調整以及政府的相關工作提供必要的參考意見。
一、模型的設定及變量的選取
促進就業是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社會目標之一,單從區域或行業角度分析缺乏代表性,應根據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建立計量模型,以更精確量化的指標探究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為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宏觀調控提供系統、完整、科學、定量化的就業信息系統,從而增進就業工作的效率。
(一)衡量大學生就業的計量回歸方法
由于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在此基礎上采取回歸模型方法構建非線性關系式,可以進一步確定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關系模型,進而觀察經濟增長對就業促進的具體情況。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函數可以表示為:
L=F(Y)=αYa
公式中, L表示就業人數,Y表示GDP,α表示就業彈性系數,a表示常數。對公式取對數,得
㏑L=C+ a㏑GDP+μ(1)
其中L表示就業人數,C是常數項,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μ表示隨機誤差。
在此,本文以大學生就業群體作為特殊的研究對象,并以大學生就業率比例的變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為基礎,采用相關GDP、大學生就業人數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擬得出回歸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聯合國發展署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率之間關系的劃分,二者關系存在四種類型:一是高經濟增長就業機會擴大 ;二是高經濟增長就業機會無增長或少量增長;三是經濟增長率下降就業機會有所擴大;四是經濟增長率下降就業機會下降(UNDP,1996)。
(二)數據說明
本文定量分析中所使用的數據除非特別指明,均來自于2008年《國家統計年鑒》,選用了1980-2008的統計數據,為了消除不同年份物價變化引起的統計差異,本文以1980年為基期,對數據進行了處理。由于在1997年以前國家對高校畢業生采取分配的形式,筆者將就業人數等同于統計局公布的學校畢業生人數,1997年之后的高校就業人數按照教育部統計出來的就業率計算。
二、計量結果及相關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方程(1)進行了包括全部觀測值的計量回歸,結果如下:
㏑L= -6.009+ 1.06㏑GDP
t= (-6.856) (12.115)
R2=0.87,R2=0.86,DW=0.18,F=146.71
由此可知,在顯著性為5%的置信區間內,總體回歸系數顯著性,擬合優度R2為 0.87。截距項回歸系數、國內生產總值的回歸系數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其中國內生產總值的回歸系數為1.06,表明國內生產總值每變動一個百分比,高校畢業生就業變動1.06個百分點。所以,單從計量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國內經濟的變動對大學生就業有著深刻的影響。
為了增加結果的可靠性,筆者又對國內生產總值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人數進行了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出乎意料。因為在滯后期為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的情況下,L(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是GDP(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的原因,但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卻不是L(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變化的原因,因此,回歸結果中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會引起就業人數的增加不成立。

為何經濟增長和高校畢業生就業間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筆者認為,是因為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所引起的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中國長期以來實施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戰略,確實,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在過去直接拉動了低學歷就業的增加,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迅速擴張。但是,在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國際上有更低勞動力成本的國家的競爭,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部門近幾年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但是,這種技術進步主要是由資本代替勞動的過程創新所引起的。市場規模的擴張增加就業,而過程創新卻減少就業,兩者相抵,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戰略未必就能帶動就業增長。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某些種類的經濟增長創造就業,而另一類的經濟增長卻會減少就業。一般來說,由產品創新所導致的經濟增長創造就業,而由過程創新所導致的經濟增長卻減少就業。傳統工業一般是由過程創新所支配的,這就解釋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它的就業增長效應就會急劇下降的原因。尤其是,如果一個國家的創新活動是由過程創新所主導,那么這個國家就很難避免相當嚴重的失業問題,甚至出現“無就業的增長”。這是因為以產品創新為特征的新產業創造是增加就業的根本途徑,這種新產業創造擴展了生產過程,它在制造新的生產工具、生產更多種類的中間產品、增加越來越專門化的知識生產部門和提供越來越專門化的服務活動這種迂回過程中,創造了新的以及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在中國高質量產業活動發展緩慢,與世界產業結構演進趨勢相矛盾:近年來中國資源型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而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升反降,特別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嚴重滯后。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領域主要集中在知識密集型行業,這也就解釋了上述計量結果:在中國經濟增長和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
三、對策建議
(一)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活動,達到增加就業的目的
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活動,可以激發創新,達到增加就業的目的,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長期以來,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所雇傭的研究生和大學生比例遠高于農業、制造業和其它服務業的人數。因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是與對提高教育水平勞動力和更密集型創新活動的強大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傳統產業的比例和中小企業的數量在我國目前仍占絕大多數,如果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能實現這些產業和企業的產品創新,就不僅可以使傳統產業“知識化”變現代化,而且還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困境。
(二)減少區域發展不平衡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就業吸引力的不均衡,因此,政府應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減少因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而造成的福利差距,在同一行業內實現相同報酬,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加大西部地區的開發力度,為高校畢業生創造有利的就業條件和工作環境。同時,戶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造成社會福利不平衡、就業機會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地方保護主義用于限制人才流動的主要手段,所以,要加速戶籍制度改革,提高人力資源的合理、高效的流動。
(三)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
就業市場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基礎性的配置方式。目前我國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可分為三大類:高校主辦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教育部門主辦的區域性或行業性就業市場、人事或勞動部門舉辦的人才市場。除了這些有形的市場,還可以充分發揮無形市場高效便利、覆蓋面廣的優勢,充分依托和大力開發互聯網資源,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的網上就業信息集散系統,形成國家、地方和高校三級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絡體系,達到資源共享、效率不斷提高的目的。
(四)不斷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能力
職業生涯教育是對大學生未來從事職業的總體規劃,不僅可以使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還可以提高大學生對知識體系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同時,大學生不但要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還要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組織協調等綜合性素質,要全面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要豐富自己的社會知識,提升自己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更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做好面對挑戰和競爭的良好心態。
參考文獻:
[1]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賀祖斌.以評價為基礎建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質量保障體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6).
[3] 萬明國.論高等教育就業指數評估的原理與構建[J].武漢大學學報,2005,(9).
[4] 岳昌君.大學生就業選擇的行業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