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設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對大學生財富觀的構建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針對現階段大學生財富觀的調查現狀,探究高校對大學生構建和諧財富觀的教育途徑;通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素質建設。高校通識課程建設以及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成為引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關鍵詞:大學生;財富觀;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207-03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使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使改革和發展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為全體人民所共享。伴隨著和諧社會經濟的發展,民富國強,社會財富急劇增加,樹立怎樣的財富觀日益彰示它的重要。
一、和諧社會背景下大學生財富觀構建的客觀要求
財富觀,顧名思義,指的是人們對財富的態度和認識。在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確立什么樣的財富觀至關緊要。大學生是當代青年的主體,是社會中的高智力群體,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對大學生財富觀的構建又有著怎樣的客觀要求,筆者這里作一初步探究。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和諧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中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富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有什么樣的財富概念,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觀。經濟發展意味著財富增多,所以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發展,必須確立適合科學發展的財富概念[1]。
首先,摒棄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合理的財富觀,在中國長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強調對社會關系和宗法關系的維護,主張知足常樂,安貧樂道的“貧即德”的財富觀。人們對財富、物質利益和富裕生活的追求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或必然會導致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財富觀極大地壓抑了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泯滅了人們求富、致富的愿望。傳統儒家倡導的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財富觀,這種倫理型財富觀鼓勵人們把目光投向分配領域,強調“少私寡欲”和“相互不爭”來達到社會安穩、人倫有序。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對財富、物質利益和富裕生活的追求總是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和不道德的,試圖通過片面的精神追求否定了人基本物質需要,這就不僅扼殺了人們求富的正當欲望,而且也極大地抑制了人們創造物質財富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求富行為、致富努力,應該說是人性的一大體現,是人們追求富裕幸福生活、追求個性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沖動和巨大動力。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體現在財富觀上應倡導對財富的合理追求,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其次,在財富觀的構建上要體現協調、可持續發展,倡導對財富的合理使用。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與個人的財富,盡可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提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決反對一切超越社會現實和自然承受能力的享樂主義和鋪張浪費的奢侈行為。不僅僅是珍惜勞動創造的財富,反對財富浪費,更要懂得珍惜自然資源,反對資源浪費。作為青年的大學生尤其要意識到這一點,中國畢竟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資源和財富還是非常有限,要體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倡導對財富的合理使用。
(二)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和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高度概括和系統總結,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對大學生的財富觀也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強調大學生要樹立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基本觀念,反對鄙視勞動,懂得財富是勞動創造的,勞動是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獲取社會財富的基本途徑。尊重勞動、尊重知識成為社會的重要價值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民富國強的和諧社會,所以體現在財富觀上,不但鼓勵人們追求財富,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通過正當途徑去獲取財富?!耙哉\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在鼓勵人們積極、合法地追求物質利益,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反對人們不顧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而一味去追求自我享受。所以,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義利觀,時刻牢記他人、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使個人利益服從國家、集體利益,摒棄“見利忘義”、“重利輕義”的傾向。“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告誡人們要合法獲取財富,不能通過違法手段。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則告誡人們要勤儉節約,不要貪圖享受,要珍惜財富,不能浪費?!耙猿缟锌茖W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強調用科學和知識來武裝所有勞動者,用知識獲取財富同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大學生只有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引導下樹立起與之相適應的健康財富觀,向科學知識索取財富、用辛勤勞動創造財富、以艱苦奮斗積累財富,才能讓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終實現民富國強。
(三)以公平正義為價值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公平正義的社會。所謂“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得到有效處理,使大多數社會成員都能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果。現階段,在分配領域 ,我國社會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矛盾。因此, 提倡大學生構建反對貧富分化,追求社會公平的財富觀,維護收入分配領域的公平與公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原則。所以大學生一定要意識到追求財富,也要促進社會公平,與社會責任充分結合。
有一句名人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也有企業家曾說“一個人擁有的財富越多,對社會的責任就越大”。當今世界富豪們,如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等大力支持慈善事業,還有形形色色的慈善排行榜,富人們的善舉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如今在中國,慈善事業有被稱作“第三次分配”,以此緩解分配領域的矛盾,所以愈來愈被寄予厚望。 在和諧社會經濟加速發展的今天,財富涌動的時代,如何樹立積極健康、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和諧財富觀越發顯得重要。擁有良好的財富心態,負起應有的財富責任,與社會責任充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財富才能充分流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才能夠使社會真正實現公平正義,人與人,人與社會才會更加的和諧,這也應該是大學生的財富觀所要追求的價值目標。
二、現階段大學生財富觀現狀的調查分析
當代大學生是引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的財富觀直接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趨向,影響和諧校園的建設,從而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當前,大學生的財富觀有積極、健康、向上的一面,但不容否認也存在著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據此,我們課題組在本校學生中進行了一次財富觀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52份。現以回收問卷為基礎,對當前大學生的財富觀狀況進行分析與思考,以此作為探究大學生和諧財富觀培育途徑的依據。
(一)關于財富本質的理解
對財富本質的如何認識是構成財富觀的核心,對財富的認識,78.23%的同學認為財富不僅僅是物質的財富,還包括精神財富等。對財富與金錢的關系,62.75 %學生認為財富包括金錢,但有些財富是金錢帶不來的, 11.74%同學認為金錢不代表財富,23.53%學生認為針對個人不同的經濟情況,金錢的意義會不同。在看待財富與人生的關系上, 70.59%學生認為快樂幸福的人生更重要,而這光靠所謂的物質財富是不夠的。這些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對財富的認識總體還是健康理性的,沒有過多的受拜金主義思潮影響,視金錢為萬能。但這并不掩飾對金錢的合法追求和個人利益的理性關注,有76.24%的大學生認可財富是人生的必須,有68.31%的大學生認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不斷提高個人收入,增加居民的財富。可喜的是還有大約28.12%的大學生已初步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財富觀,他們認為,增加社會財富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自然資源也是社會財富,所以反對鋪張浪費。這也能進一步促進大學生樹立健康和諧的消費觀,倡導大學生對財富的合理使用。
(二)對財富創造的認知
對財富創造的途徑,獲取的方式有70.59%學生認為財富積累的理想模式是高薪厚職,60.78%學生選擇要靠努力學習知識,增加技能。 5%學生會選擇自己嘗試創業,21.57%學生認為會在學校積累一些創業的經驗,在面對賺錢機會與考取研究生的選擇上,62.75%學生認為還是會選擇在繼續深造之余去賺錢。95.21%學生選擇在就學期間有賺錢的經歷。35.29%學生則對證券投資產生了興趣,但真正嘗試的約2%左右,這里可以看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了財富創造的動機,但并不是太強烈,比如在穩妥就業與創業選擇上,更傾向于前者。應該說當代大學生大多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渴求學習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具有自主創業的設想,是富有激情的一代。但是現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他們最初美好的想法。市場經濟下,隨著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大學生就業競爭愈來愈激烈,他們的自我預期值逐漸下降,在價值目標選擇上更加務實、穩妥而不敢冒險。
關于財富創造的途徑,96.12 %學生認為獲取財富不能通過違法手段,他們認識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必須通過合法途徑獲取財富。76.35%學生認可馬克思“勞動創造財富”,但勞動并不是創造財富的惟一源泉。在獲取財富的品質上,大學生們推崇知識致富、崇尚良好的財富品質,對于心目中最崇拜的富豪, 88.23%學生選擇的是比爾·蓋茨和李嘉誠。這里提醒教育者,健康財富觀不是要大學生放棄對財富的追求,而是要引導大學生如何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通過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積極的去為國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與此同時自己也獲得應有的財富。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大學生是否應當獲取財富,而在于教育大學生如何去獲取財富。
(三)對財富意義的思考
賺取財富的真正意義是什么?45.10%學生認為擁有財富意味著高的社會地位,84.31%學生選擇擁有財富可以提高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可見大學生對財富意義的思考還是停留在自我需要的滿足以及自我理想的實現,而忽略了他人與社會的需要。關于財富與社會的關系,56.86%學生認為財富來源于社會但不須太多回饋社會,41.18%學生則以為回饋社會是為了獲得更大利益,但58.82%學生對社會上做慈善的成功人士認為還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自己如成為富豪,有25.49%的學生選擇會參加慈善活動,回饋社會,其中86.27%的學生選擇遇到社會有幫助的才捐。從以上調查數據也看出大學生財富觀的一個特點:認同感強,踐行能力弱。大學生一方面認同慈善行為,尊重慈善家,但在自我實現、個人奮斗思想增強的另一面,實際的社會責任感卻在弱化 ,為他人、社會樂于奉獻的精神淡薄了,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淡薄了。主要原因還在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導致了人們在價值取向上的多元化,價值判斷的矛盾性和價值評價標準的復雜性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產生了一定影響。大學生們在多元的道德選擇中徘徊,表現在財富觀上猶豫不決,搖擺不定,這需要高校教育者的足夠關注與重視。
三、高校對大學生構建和諧財富觀的教育途徑
高等學校作為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也應該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而財富觀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形式下,大學生財富觀的教育應成為高校教育新的要求,作為高校教師,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1.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學科建設基礎薄弱,教學內容重復的問題,導致學生對學習理論的抵觸情緒,而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因此,為了更好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必須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在教學內容上除了避免重復,更要與時俱進,體現學生的實際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經濟因素越來越活躍,經濟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看問題的角度,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財富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紛繁復雜的財富現象也深刻影響著同時代的大學生,給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與困難,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怎樣引導大學生樹立和諧的財富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財富之間以及財富創造和使用過程中各種矛盾關系的財富觀)迫在眉睫。內容上,馬克思的社會財富觀會是基本的理論依據,但又必須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賦予時代的內容,將財富觀教育滲透到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當中去,敢于剖析社會財富現象,真正幫助學生能夠領會財富的本質和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推動市場經濟的完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
2.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素質建設
教師勞動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靠科學的人生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學識,去感化、熏陶和引導學生。教師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作風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在加強對大學生財富觀的教育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大談炒股賺了多少錢,教師們之間攀比誰買了好車、好房,可想而知會對學生造成什么影響。高校培養大學生和諧社會的財富觀,應加強師德建設,要求教師必須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提升自身的道德理論修養。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并身體力行,以身作責、為人師表,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去影響學生。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才能提高財富觀教育的實效性。
3.加強高校通識課程建設的針對性
現在全國許多高校已經開設了通識教育課,“通識教育是通識教育理念和通識教育實踐的統一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須接受的職業性和專業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內容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它的實質是‘和諧發展的人’的培養。”[2]西方的通識教育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以哈佛大學來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包括了歷史和社會分析、文學藝術、文化和信仰、道德推理、科學等幾大類,這種非學術方法而以開啟思想、促進思考、開拓視野為宗旨的課程設計,是高校學生廣博基礎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在對學生財富觀教育方面,通過高校通識課程建設,可以增加一些財經方面的通識課程,包括經濟理論、金融常識和證券投資等方面的課程;理財基本技能的培養,包括理財情景教育、實際操作訓練和理財氛圍的營造等,加強大學生的“財商”教育,增加學生財富使用過程中的合理性。而且通識教育應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可以提高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綜合人才的素質,包括正確社會價值觀的引領,這對大學生合理財富觀的構建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4.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堅持知行合一
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應是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財富觀的有效途徑。大學生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大學校園之中,接觸了解社會比較膚淺,因此,要通過實踐的環節為大學生架起一座與社會溝通的橋梁,也為大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個人的價值觀提供機會。 特別是財富觀的教育,由于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往往是重理論輕實踐。因此學校要積極引導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暑期可組織學生到企業,鄉鎮,各種創業基地去參觀和實踐,,使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看到企業家們創造財富的過程,領會財富對社會的價值,并盡可能多的給在校學生創造崗位實習的機會,參與各種形式的創業大賽,使學生在親自參與社會財富的創造中感受財富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勞動,珍惜財富,在實踐鍛煉中逐步形成和諧社會的財富觀。
參考文獻:
[1] 裴小革.論適合科學發展觀的財富觀念[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 2006,(3).
[2] 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