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經驗證明,農村發展的活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尋找農村發展的活力。計劃經濟曾經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活力,但隨著經濟生活發生的變化,它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桎梏。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威力逐漸顯現出來,它正在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活力之源。
關鍵詞:農村發展;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力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027-02
傳統社會主義理論認為: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三大基本特征。因此,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就進入了這樣一種模式的社會形態。其中,計劃經濟在我國社會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農村,它是以統購統銷的形式開始出現的。
一、統購統銷,曾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經濟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桎梏
被稱為新中國財經戰線上“三大戰役”之一的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是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一種農產品購銷制度,持續時間長達三十多年之久,深深地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統購統銷有功有過。
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是從糧食的統購統銷開始的。糧食歷來被認為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特別是對于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問題始終是任何一個領導人都不敢掉以輕心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然而,解決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更是迫在眉睫。土地改革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使糧食產量大幅增加,195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 850億公斤,超過戰前最高水平1936年的1 500億公斤。雖然糧食產量增加了,但是由于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已經展開,城鄉供應面擴大,農民生活消費了一部分增產的糧食,再加上糧商囤積居奇等原因,導致糧食供銷矛盾開始加劇。1953年,毛澤東要求中央財經委員會拿出具體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在中央財經委員會提出的八種方案中,中央經過反復權衡利弊,最后確定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糧食購銷制度。可以說,這是不得已而為之。陳云當時就說:“我現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如果搞不到糧食,整個市場就要波動;如果采取征購的辦法,農民又可能反對。兩個中間要選擇一個,都是危險家伙”。兩害相權取其輕,中央也只能采取選擇走統購統銷這條路了。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11月19日,政務院頒發了《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命令》。從此,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不久,中央緊接著部署了食用植物油的統購統銷,第二年又部署了棉花的統購和棉布的統銷。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農業生產的發展,統購統銷制度也在不斷發展,逐漸成為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一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宣布用合同定購制度代替統購派購制度,才標志著統購統銷制度壽終正寢。
統購統銷,首先為穩定我國的政治局面,保障“一五”建設計劃順利進行做出了重要貢獻。那時如果不采取這一措施,“在糧食戰線上,不久就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嚴重的供銷脫節的混亂局面,以至形成牽動全面的物價波動,影響整個的國家建設計劃”。薄一波認為:“我們國家遇到‘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災難,這兩次大災難所以沒出現更嚴重的局面,應該說,與統購統銷制度發揮的積極作用也是密切相關的”。其次,統購統銷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積累了巨額資金。這主要是通過“剪刀差”實現的。據統計,1952—1978年間,通過“剪刀差”,農業凈流出資金3 120億元,相當于同一時期國有企業非固定資產原值的73.2%。誠然,“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過去曾起了保證供給、支持建設的積極作用。但隨著生產的發展,它的弊端就日益表現出來,目前已經影響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它的主要弊端“就是限制了價值規律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中的作用,因而不能不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的發揮和工商企業經濟核算的實施。”統購統銷割裂了農民與市場的聯系,排除了價值規律這一市場經濟主要法則對農業生產的自發調節和刺激作用,反而人為地制定了諸多條條框框,隨著形式的發展與不斷變化,“不得不從購銷兩頭越勒越緊”,嚴重束縛了農民手腳,阻礙了農民積極性發揮,限制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由于實行統購統銷而逐年擴大的“剪刀差”,加重了農民負擔,也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所有這些都為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設下了諸多障礙。統購統銷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桎梏。所以說,這一短缺經濟時代特殊條件下的產物已經不適應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短缺經濟時代的結束,它也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而逐漸讓位于更有活力、遵循價值規律法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客觀形勢的需要,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表現。
二、在新形勢下,市場的活力逐漸凸顯出來,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村改革方向,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活力
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在我國水火不容,市場經濟被視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無立身之地,而計劃經濟則無處不在,成為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市場經濟的威力逐漸顯現出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市場經濟從破土而出到被全黨全國人民所接受,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曾指出:“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然而,這個觀點當時還不可能被國人所接受。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決議正式肯定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概念。這是市場經濟理論在我國的一大突破。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重申:“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十四大又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至此,市場經濟終于可以在中國大地上名正言順地發揮威力了。
同樣,農村改革也必須堅持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活力。我國農民是市場導向改革的先行者,我國農業和農村是市場導向改革的起始點和發源地。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新時期農村改革的序幕。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模式,也就逐漸突破了計劃經濟模式,從此,我國的農民、農村、農業逐步邁向了市場,邁向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首先,確立了農民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地位。農民在生產經營上有了自主權,可以因地、因時面向市場發展生產,搞活流通,調動了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推動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其次,改革了農產品流通體制,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樣,既能發揮價值規律的自我調控能力,又能避免出現國家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增加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推動農村改革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發展,給農民帶來了福祉。
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是一個范例 。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從1984年初建立,經過短短十年發展,到1994年,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壽光以蔬菜批發聞名全國,也帶動了壽光經濟的全面發展。8個蔬菜批發市場帶動發展蔬菜50萬畝,收入18億元。種菜效益提高,農民對農業的投入能力就增強,糧食單產、總產均穩步發展。蔬菜批發市場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批發市場的發展,糧油批發市場、畜禽專業市場、水產品專業市場都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服務于蔬菜生產、服務于農業的大小生產資料市場在全市最為火爆。可以說,壽光菜農的富裕靠的是蔬菜批發市場,壽光全市的經濟活力也是源于蔬菜批發市場。
在全國同樣是如此。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村改革方向,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農村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首先,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度增長,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票證供應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其次,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革以及小城鎮的發展,開創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再次,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并且逐步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 在農村要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顯然需要一個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 在深化農村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必須繼續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完善農產品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正如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議指出:“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盡快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據各類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和供求狀況,采取相應的方針和步驟,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這樣,在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起適應中國農村發展特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活力,推動農村全面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有力的外部環境,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云文選(1949—196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7.
[2]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478.
[3]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280,280,282.
[4]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10-611.
[5]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