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是兩化融合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中起重要推動作用,本文分析了傳統產業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和主要問題,并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探討了傳統產業推進信息化的模式。
關鍵詞: 信息 傳統產業升級 信息技術
一、傳統產業推進信息化的誤區
在我黨“十七大”的“五化并舉”和“兩化融合”方針的指引下,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得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并取得了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并且在傳統產業升級與信息化改造的認識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主要表現如下:
(一)信息化建設“重硬偏軟”
政府在信息化建設中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信息產業看作是硬件制造,往往用“產值”去衡量其發展水平或確定其發展目標,而不是考慮通過提升信息服務使得其他產業部門的效率得以提高。而企業對于信息化的認識往往局限于擁有企業自己的網站、實施辦公自動化、財會電算化、ERP、CRM等等。所以大部分企業在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一般都舍得在購買硬件上花錢,對軟件應用、實施服務、咨詢服務、培訓宣傳上往往重視不夠,大部分資金都用到了“硬”方面,“軟”方面投入微乎其微,結果就出現了技術高于實際應用、信息高速公路是“無車跑”或“跑空車”的問題。
(二)企業信息化改造“一刀切”
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針對自身問題做出正確而深刻的剖析,更無法做出系統而有效地規劃。這就造成了企業在信息化的進程中,一味地求大、求全,逢信息化產品必用,囫圇吞棗,結果造成“消化不良”,以及企業成本的虛高。從當下信息化產品供給的角度來看,市場魚龍混雜,產品和服務質量良莠不齊。許多信息化產品供應商都未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對企業缺乏客觀的認識以及明確的分類,不分行業不分規模,將信息化產品統一打包銷售,致使中小企業無法依靠專業和有效的信息化產品解決自身問題。
(三)沒有把信息化作為一個系統工程
信息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的推動、引導和支持,還需要企業從管理層到操作層齊心協力的配合;不僅需要信息技術硬件、軟件的配置,還需要培養信息化的專門人才,同時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以及業務流程設計。但是在實踐中,企業往往對此有所忽視。
信息化建設涉及到最新的高技術,同時又涉及到企業的管理,具有跨職能的特點。因此既懂IT技術又懂業務流程和企業管理的復合型骨干人才越來越重要。雖然國內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都已經設置了信息中心,設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總經理或者副總裁,甚至是總負責人自己掛帥,但缺乏真正意義上的CIO。對專業人才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重視不夠,沒有相適應的培養機制;使得我國信息化專業人才嚴重匱乏,人的因素已成為制約中國信息化的最重要因素。
此外,企業的流程不適合信息技術結構,使得計算機系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得不到預期的效果。企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生產經營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用先進的管理和手段改造現有的業務流程的過程,業務流程再造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信息化的效果乃至成敗。
再者,信息化建設中“分層”現象嚴重。信息化技術相對完善的企業中間技術層,尤其是設計部門和財務部門已經初步實現計算機管理;但企業的決策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依舊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關的報表滿天飛;另一方面企業的末梢,如供應、生產、銷售等環節的計算機基本上是空白,整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業信息化建設還處于“戰術層”的居多,而企業的“決策層”和“戰略層”是相當薄弱的。
二、傳統產業推進信息化的模式
結合我國信息化發展現狀,筆者對傳統產業信息化推進模式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非均衡經濟增長理論,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而信息技術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基礎。信息技術是當代先進技術的代表,是覆蓋面最寬、滲透性最強、倍增效應最大的技術。加快發展信息產業是我國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信息技術作為知識經濟的先導技術,可以使傳統產業大大增強市場應變能力,通過建立與供應商、客戶聯盟的供應鏈和信息網絡,可以使市場規模更加擴大,內部管理和外部交易成本大為降低,資源利用率、產品競爭力大大提高。信息技術使得傳統產業已經固化的邊界開始發生交叉、重疊與融合,拓展了制造業的生存空間,提供和催生了產業創新機會,給傳統產業帶來新的動力與活力。
我們應當重視信息化在制造業走向新型工業化道路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緊緊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重點加快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機、大型系統軟件、超高速網絡系統、新一代移動通信裝備、數字電視系統等核心信息技術的產業化,提高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應用程度,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二)重視并推進傳統制造業的服務化
計算機、通信、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拉近了工業產品的最終顧客與生產企業的距離。從某種意義上講,制造業正在轉變為服務業,服務化成為當今制造業發展趨勢之一。制造業服務化有兩個層次,一是投入服務化,即服務要素在制造業的全部投入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二是業務服務化,也可稱為產出服務化,即服務產品在制造業的全部產出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目前來看,業務服務化是發展的主要趨勢。政府必須要重視制造業服務化趨勢,大力發展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生產性信息服務業,提高制造業效率。并順應潮流制定促進制造業服務化的政策法規、產業政策。一方面,強化制造企業在資源、能耗、環保、土地、科技方面的約束,促進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戰略選擇;另一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改善環境,促進lT業通過服務外包參與發達國家制造業的服務化分工【2】。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產業互動模式
通過產業互動推動產業升級,即信息產業通過產業互動逐步實現產業化和高層次化,傳統產業通過產業互動逐步實現技術、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創新,實現產業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傳統產業實現產品生產、服務信息化,從根本上降低產品或服務的內耗,最終實現產品增值,提高傳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方法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使用,即在上新項目時直接使用信息化的技術裝備;二是汰舊換新,對老企業、老生產線的原有技術裝備進行淘汰、調整;三是持續改造,有的企業量大面寬,全部淘汰有困難,可以采取對現有生產線不停頓地改造方法,本著改造一批、使用一批、規劃一批的原則,逐步實現更新改造。
(四)培養高水平技術咨詢專業隊伍
大力培養高水平的技術咨詢專業隊伍,形成新的專業化信息服務模式。傳統工業企業的生產,管理運營,離不開專業技術咨詢隊伍的咨詢和指導 我國很多大型企業已經建立起了自己內部的信息中心,多年的信息化建設經驗積累,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化服務能力 如果能夠引導這些企業打破保護主義,傳遞共享理念,將服務對象擴大到整個制造業群體的話,就會成為推動信息化進程的重要的力量【3】。此外,一些生產促進會,技術研究所,也具有不可小覷的研發能力和服務能力,如果能在政府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逐步發展為制造業服務機構的話,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整體水平的推進速度又將提高。
三、傳統工業企業內部推進信息化的模式
下面,我們從傳統工業企業的微觀層面探討推進信息化的模式。
(一)M IS模式
這種模式通常由企業內部自己的IT隊伍來做業務需求調研,然后根據調研結果來編制管理軟件。也可以由企業與系統集成商、計算機軟硬件公司合作,聯合進行信息化建設。這種管理軟件一般稱之為管理信息系統(簡稱MIS)。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完成數據的采集和輸入,進行數據的加工和保存,實現數據的查詢和輸出。由于大多數企業的信息化隊伍中人員結構不盡合理,業務人員多、技術人員少,尤其是高水平的系統分析員少,IT技術人員不能夠也沒有能力去解決原有管理中存在的落后的經營方式、僵化的組織結構、低效的管理流程等問題。而借助于“外腦”,將企業信息化與體制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回避此類問題。合作中由于有本單位人員參與,使得系統使用和維護也比較方便,開發的信息系統實用性較強。
(二)引進ERP模式
這種模式分為整體引進和咨詢引進。整體引進ERP模式是首先選擇一家具有豐富行業經驗的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簡稱ERP)軟件提供商,由ERP軟件提供商選擇一個ERP項目實施隊伍。ERP項目實施隊伍負責做企業全面業務調研,根據ERP軟件所體現的先進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流程,進行企業內部的流程重組。按流程重組結果為用戶配置經過嚴格測試的商品化的ERP應用軟件模塊,從而完成ERP實施。但商品軟件追求通用化,其功能無論在范圍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只能使企業的需求得到部分滿足,系統的適應性較差,項目實施的風險大,失敗率高。
咨詢引進ERP模式是選擇一家獨立的具有豐富行業管理經驗的管理咨詢公司進行管理咨詢,由咨詢專家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今后發展的需要為企業選擇合適的ERP軟件功能模塊提出建議,為ERP制定明確、量化的應用目標、建立項目管理體制、制定項目實施方法等。企業根據管理咨詢給出的業務需求方案和流程設計方案,自主選擇ERP軟件。
(三) 以內部流程為基礎向外延伸的企業信息化模式
該模式又分為離散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模式和流程型(連續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模式。
離散型企業信息化的重點內容主要體現在作業層的設計領域和經營層的供應鏈管理方面,其建設的切入點及推進過程一般是先上CAD,提高企業的設計水平,縮短產品的設計周期,通過CAD的普及為企業生存和發展奠定產品基礎,為下一步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與人才資源,逐漸建立高效的ERP系統,以實現人、財、物、信息管理一體化。
流程型信息化的重點內容是通過分布式信息采集和智能控制,提高作業層的生產質量,通過實施生產與管理的一體化,實現高質量的生產。流程型制造類企業信息化的切入點及推進過程是先在現有設備關鍵部位進行改造,增加可聯網的信息采集模塊.進行軟件編程,對過程進行分析和結果顯示,建立工藝流程數據庫,逐漸實現分布式控制系統,逐步優化工藝流程,改進生產過程,實現人、財、物及信息等管理自動化。
(四)以客戶/供應商為中心向內部延伸的企業信息化模式
以客戶/供應商為中心向內部延伸的企業信息化模式強調企業的市場導向,以外部需求帶動內部信息化建設,在供應鏈理論、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幫助下,企業可以首先建立以客戶/供應商為中心的電子商務平臺,然后向企業內部延伸,以外部競爭性需求拉動內部信息化建設,更好地整合和利用企業外部資源。
(五)三方互動共贏的企業信息化模式
近年來,由于企業信息化特別是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企業對管理咨詢服務的需求相應增長,管理咨詢服務對促使企業在內部機制和外部經營環境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使企業更具活力至關重要。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中立、第三方的咨詢服務商【5】,用來溝通、協調企業與應用服務提供商的關系,幫助企業進行可行性研究、整體規劃、選型招標、實施監理和驗收評估,保護企業信息化投資,提高項目成功率。這既是企業信息化咨詢服務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中小型企業、咨詢公司與應用服務提供商三方共贏的必然選擇。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各個地區以及各個企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發展階段的信息化模式,切忌搞一刀切。只有制度、政策、管理理念、人員、設備與信息化手段相匹配,信息技術才能在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中發揮真正的效用。
參考文獻:
[1]李時椿. 信息化推進我國制造業的新型工業化. 科技管理研究. 2007年4期.
[2]耿慶軍. 碩士論文. 基于制造業強省的企業信息化模式研究. 山東理工大學.
[3]陳玲、俞義樵. 制造業信息化推進模式的探討. 今日南國. 2009年第4期.
[4]胥軍. 博士論文. 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策略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2008
[5]2008劉偉. 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冶金信息導刊. 2007年.2期.
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推進湖北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