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總消費與分配理論的基礎上,首先測算了我國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和基尼系數,并研究了二者的時間序列的特征。然后根據兩變量的數據特征建立平均消費傾向與基尼系數的誤差修正模型,并利用兩變量建立的模型分析了長期影響趨勢和短期非均衡波動。最后從結論出發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平均消費傾向 基尼系數 誤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分配與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兩個環節,并且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認為,社會生產成果在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或社會各個階級之間的分配決定者消費。在西方經濟學的消費理論里,消費力是由消費傾向衡量的,并且認為收入分配是影響消費的重要的客觀因素。凱恩斯以人們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心理為基礎論證了收入分配對消費的影響。由于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遞減的行為規律,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率是在下降;同時,因為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低于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所以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會降低整體的平均消費傾向。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都對收入分配差距與消費傾向的關系做了實證研究。然而,得出的關于收入分配差距與消費傾向關系的結論卻是不盡相同的。1975年,Blingder考察了1947年到1972年美國的收入差距與消費的關系,結果表明通過縮小收入差距的方式并不會增加人們的消費傾向。Valley等(1976年)通過經濟計量方法得出,消費傾向不僅與收入差距有關,而且還可能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居民的消費傾向卻在不斷下降。根據傳統的消費理論以及國外的實證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可能是消費力下降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存在著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而這被認為是消費傾向下降的客觀因素。朱國林等(2002年)的研究認為,我國的總消費與收入分配有密切關系。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非常嚴重,也就是說當一小部分高收入階層擁有極高比例的收入,而其他大部分人只擁有少量的收入時,社會總消費就會低迷。楊天宇和朱詩娥(2007年)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實證得出我國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與收入水平大致呈“倒U”型關系的結論。吳曉明和吳棟(2007年)通過建模和計量分析發現,現階段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引起了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減小,且長期這種關系更為顯著。
本文旨在結合已得的研究結論,更加注重統計數據的計量分析,對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與消費傾向的關系進行計量研究。試圖探索收入差距對消費傾向的變化影響。
二、變量選取
1.消費傾向
本文采用平均消費傾向這一變量來刻畫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力。平均消費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APC表示平均消費傾向,c、分別表示人均消費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表1是根據1986-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出來的我國城鎮居民24年的平均消費傾向。
由圖1可以看出,近24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呈現出有波動的逐年遞減的跡象。
2.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有著簡單明了的經濟含義,但是由于數據統計方式方法的不同,基尼系數的計算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法。國內學者胡祖光(2004年)在經濟運行規范性的假設下利用簡易計算公式測算出基尼系數的理論最佳值,并且取得很好的預測結果。其證明了在收入五分法下基尼系數等于最高收入組與最低收入組各自所占的收入比重之差。即計算公式為:G=P5-P1 。其中,G代表基尼系數,P5表示最高收入組所占的收入比重,P1表示最低收入組所占的收入比重。
本文選取1986-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按收入分組統計的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按上述計算方法測算基尼系數,計算結果如表2。
由圖2可以看出我國近24年來基尼系數呈現有波動的遞增的趨勢,說明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是逐漸擴大的。但是據測算表2,基尼系數仍在0.3到0.4的合理區間。
三、建立模型
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經過嘗試,平均消費傾向的一階差分序列通過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平均消費傾向一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統計量為-4.97,在顯著性水平為1%的條件下拒絕序列不平穩的原假設,即平均消費傾向的一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因此,平均消費傾向是一階單整的時間序列。
經過嘗試,基尼系數的一階差分序列通過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4,基尼系數一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統計量為-3.72,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拒絕序列不平穩的原假設,即基尼系數的一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因此,基尼系數是一階單整的時間序列。
2.協整檢驗
由平穩性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平均消費傾向序列與基尼系數序列并非平穩時間序列,所以不能直接用經典回歸模型,否則會出現虛假回歸問題。對于非平穩時間序列如果存在協整關系則仍可以發現其長期的穩定關系,并進一步可以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刻畫短期非均衡變動。為此首先需要進一步考察兩變量是否具有協整關系。式(1)建立平均消費傾向與基尼系數的回歸模型:
(1)
從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方程的擬合程度為0.863,參數估計的t統計量分別為43.95、-11.77。這說明模型和參數的估計是顯著的。然而,由DW=0.556看出模型存在序列相關性。因為不僅需要判斷出是否存在自相關,而且對于殘差項的自相關形式如何也是所關心的。因此此處采用回歸檢驗法,以便確定序列相關的具體形式。
經嘗試,對上述回歸模型的殘差建立自回歸模型,選取合適的模型如下:
(2)
從上式可以看出,方程系數通過檢驗;且DW=1.64,方程不存在自相關,故殘差回歸模型是合適的。
結合以上分析,可以用Cochrane-Orcutt迭代方法建立對方程(1)的自相關補救模型:
式中, , 。,為殘差序列回歸方程系數,μt為不存在序列自相關性的隨機擾動序列,β0和β1為待估參數。
采用OLS估計回歸模型經過一次Cochrane-Orcutt迭代如下:
(3)
由上式回歸方程可以看出,經過一次Cochrane-Orcutt迭代的回歸方程,參數的估計分別為β0=1.074,β1=-0.928,參數統計檢驗的結果是顯著的,且由DW=1.62看出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
根據Engle-Granger檢驗方法,檢驗上述修正的回歸方程的殘差項序列et是平穩的,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殘差序列的ADF檢驗統計量為-3.79,小于1%的臨界值,因此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表明殘差項序列是穩定的。據此可以判斷,平均消費傾向與基尼系數存在(1,1)階協整,這說明了兩變量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由于長期(long-run)為-0.928,所以基尼系數的與平均消費傾向長期呈負方向變動趨勢。
3.誤差修正模型(ECM)
Engel與Granger在1987年提出了著名的Granger定理:如果變量X與Y是協整的,則他們間的短期非均衡關系總能由一個誤差修正模型表述。由式(3)整理可以看出APCt-0.709APCt-1和Gt-0.709Gt-1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根據Granger定理,可以進一步建立兩者的誤差修正模型:
(4)
其中, ,。
式(4)為平均消費傾向向量與基尼系數向量的誤差修正模型,刻畫了兩向量間的短期非均衡波動。由于短期(short-run)為0.583,所以基尼系數的短期波動與平均消費傾向的短期波動呈正相關關系。
從以上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平均消費傾向序列與基尼系數序列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而短期存在非均衡的波動關系。從長期趨勢看,平均消費傾向與基尼系數之間存在負的相關關系。這表示當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基尼系數變大,而平均消費傾向將減小;當收入分配差距縮小,基尼系數變小,而平均消費傾向將增大。從短期波動看,平均消費傾向增幅與基尼系數增幅之間存在正的相關關系。具體來講,收入分配差距的急劇擴大,基尼系數增幅為正,進一步增大平均消費傾向的增幅,意味著長期平均消費傾向將急劇下降;相反,收入分配差距的急劇縮小,基尼系數增幅為負,基尼系數的增幅為負,意味著長期平均消費傾向將急劇上升。
四、結論
本文從實證的角度定量分析了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與基尼系數的關系。就收入差距來講,根據本文基尼系數的測算,近年來我國的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盡管基尼系數的測算并沒有超過國際貧富差距的警戒線,但是基尼系數的增大,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首先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問題。根據本文的實證結果可以看出,基尼系數與平均消費傾向長期呈負的相關關系。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必將削弱消費,而消費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分配和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分配和消費的關系,最終會影響生產,從而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將出現問題。其次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是社會的一個政治問題,貧富懸殊對于社會的穩定是不利的。
對于收入差距增大的趨勢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從以上分析的平均消費傾向與基尼系數的關系長期負相關關系,而短期呈現正相關關系的結論可以知道,對于收入差距的調節節奏需要穩定有序。急劇的調節方式將對消費產生過大的震動影響,不利于經濟平穩發展。當前適宜的方式是加強再分配的手段,增加再分配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講究縮小基尼系數。
參考文獻:
[1]喬為國,孔欣欣.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傾向變動趨勢的影響[J].當代經濟科學,2005,(5):1-5.
[2]朱國林,范建勇,嚴燕.中國的消費不振與收入分配:理論與數據[J].經濟研究,2002,(5):72-80.
[3]楊天宇,朱詩娥.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與邊際消費傾向之間“倒U”型關系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3):50-56.
[4]吳曉明,吳棟.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與收入分配狀況關系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與研究,2007(5):22-32.
[5]胡祖光.基尼系數理論最佳值及其簡易計算公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4(9):60-69.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