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主管委派制是發達國家公司、政府機構和公益性組織內部管理中普遍采用的一種監管制度, 是資產所有者約束和監督經營者行為、保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有效方式。隨著我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不少報社都已經完成了集團化企業的改制,下屬的子報實體都是在集團下邊獨立的會計主體。為了加強財務管控,大多數都實現了集團對子報實體的會計(財務)委派管理體制。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就進一步完善此項工作本文提出了一些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報業集團 會計 委派 改進
一、報業集團建立并完善會計委派機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報業集團實現企業集團化管理,做大做強的需要
報業集團的成立是報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客觀表現。原有的財務管理模式在新形勢下存在財務信息失真,財務監管效率低下的問題,以致集團的經營活動和理財觀念在下屬經營單位(系列子報社)得不到有效地貫徹。為了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加強經營單位(系列報)的財務管理和監督,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須實行會計委派制。報社改制后,報業集團是按企業集團模式構建而成的會計主體,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必須具有明確的企業目標與財務戰略。運用財務委派制這一業已推行數年的財務管理模式,有利于貫徹報業集團整體的企業目標與財務戰略,加強對報社的管理與考核,實現集團整體的做大做強,作用是非常明顯有效的。
(二)是現有基礎上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會計主管委派制是會計管理體制的一項創新。財政部從1997年開始會計委派制的試點工作,并于2000年由財政部和監察部共同簽發了《關于試行會計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見》。會計委派制度是代表派出機構監督資產經營和財務會計活動的監督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需要,是加強廉政建設、防范經濟犯罪的需要。報業集團從成立以來,基本上就采取了類似于國有企業集團的會計委派體制。根據報業集團的社會職能、資金管理特點、經濟利益及會計監督要求等不同因素,主要會計委派模式有如下幾種:
1.財務總監、總經濟師、總會計師委派。主要對那些占用集團資產比例較大,經濟業務量較大的企業或集團公司,如主要子報社、產業公司、廣告公司等均可實行財務總監或總經濟師或總會計師委派制。
2.財務主管委派制。對那些經營規模較小,經濟活動量不大的衍生企業、集團內外的合資公司、二級核算單位可實行主管會計委派制。
3.會計集中辦公形式。對于規模較小、經濟業務量不大的單位可將所有核算單位的會計從人事、經費、物資等方面集中管理,實行會計人員的優化組合。
在具體實踐上,報業集團的委派會計大多數實行兩條線的管理模式,即受派出單位(報業集團)與基層單位的雙重領導,向報業集團財務領導與基層單位的行政領導負責并報告工作。在人事關系上,受委派的財務人員一般隸屬于派出單位,由派出單位進行考核。目前,會計委派工作已經實施了多年,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因此,在此基礎上,考慮會計委派制的進一步完善,有其現實意義。
(三)是提升報業集團管理水平的需要
1.有利于加強會計監督,規范報業集團經濟秩序。報業集團實行企業化經營后,收入來源多元化,經費支出渠道、分配模式也隨之增加,容易讓內部一些單位逃避上級財務監督、亂開賬戶、私設小金庫,造成資金“體外循環”,分散財力甚至產生隱患。報業集團實行會計委派制后,會計人員主在很大程度上必須對派出單位負責,才能有效地貫徹集團的管理意圖,在充分支持二級單位依法核算、合理理財的前提下,發揮會計監督作用,客觀上促進了報業集團“統一領導,分級管理”財務管理體制的落實。在該體制下,報業集團按照統一的財經政策、統一的財務收支計劃、統一的財務規章制度,統一的資源調配計劃,統一的業務領導開展業務活動,從源頭上扼制了不合理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可以有效地防范財務舞弊和不法行為的發生。
2.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財務信息使用人的要求。在原有管理模式下,報業集團基層單位內部存在會計信息失真、會計效能偏低,雖然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若內部部門領導為了追求政績而進行做假賬、設賬外賬、該入賬的不入賬,這必然嚴重擾亂經濟秩序。實行會計委派制,被委派會計人員直接參與了二級單位的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證了財務處理的合理性、合法性。
3.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員與財會人員的素質。隨著企業管理經驗的逐步積累,內部考核體制的日臻完善,在實行會計委派制后,會計委派人員的責任和權限將增大,對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考核標準也比較高,通過考核將及時清除那些不合格人員,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水平,會計人員必將主動及時學習新業務知識,盡快熟悉本工作崗位的業務流程,提高本身的業務能力,確保不被淘汰,必將對集團公司會計人員水平和素質的提高形成有效的推動。
二、報業集團當前實施會計委派機制的現狀分析
(一)對會計委派制認識不到位
一方面是一些基層單位對會計委派制有抵觸情緒, 認為限制了單位負責人財務審批權力,觸動了小集體利益;另一方面是一些委派會計主管認為自己只對上級財會部門負責, 與受派單位之間相對獨立, 不能主動自覺地協調與受派單位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 委派會計主管得不到受派單位的支持, 將很難順利地履單位職責、發揮會計監督管理的作用。有些基層單位的負責人認為有了委派會計主管,自己就不用再操心內部管理的事情了,當起了“甩手掌柜”;有些委派會計主管則認為委派制不過是“作秀”,是“換湯不換藥”,怕管理嚴了會影響與受派單位人員的關系,工作不敢大膽地抓、大膽地管。而基層單位的人員則認為委派會計主管是上級單位下派的監督人員,對其懷有戒備心理,容易造成被架空的局面。
(二)委派會計的定位不明確、職責交叉
委派會計主管通常受委派單位和受派單位雙重領導, 其自身的雙重角色在實際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多頭管理問題, 工作協調難度較大。一方面由于委派會計主管受上級委派部門領導, 導致基層單位負責人管理意識淡化, 一味地依賴于委派會計主管,大小事均交由委派會計主管負責, 弱化了其監督管理職責的發揮。另一方面委派會計主管又受受派單位負責人領導,使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削弱了規范內部管理、依法合規經營的制度執單位力。另外,在會計委派制實施后,上級財務部門對會計的管理工作實質上變為了對下級單位的直接財務管理。同時還要對派出人員的考核、提拔、培訓、交流、資格認證等都需要有專門的班子和人員負責,增加了企業的人力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
(三)對受派的會計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會計人員評價方面,委派會計人員是由委派單位提供證明,寫出鑒定,還是由上級直接考核;考核和考評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和方法,考核和考評成績優秀或不合格的會計人員如何獎懲等問題,很難確定科學的方法與措施。委派的會計主管是基層單位防范業務風險和案件的第一道關口,在當前不斷加大的內控要求之下,他們要比其他人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由于目前尚未有較好的制度來明確其與風險相對應的待遇,致使個別委派的會計主管感覺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從而客觀上形成了一派了事、工作照舊的被動局面。比如由于各基層單位的工作量、工作難度和經營效益各不相同,如果把委派的會計主管納入受派機構考核,則工作相同待遇不同,不合理;如果按統一固定標準執行,則勢必形成吃“大鍋飯”的現象,不利于工作的開展。
三、進一步做好報業集團會計委派工作的建議
(一)端正認識,堅持會計委派制度并不斷完善
實行會計委派制是一項系統工程,政策性強,同時由于報業集團經濟業務日益復雜,理財責任相應加重。因此,只有領導全力支持,搞好宣傳動員,使集團上下統一認識,集團會計管理機構和基層單位緊密聯系、相互配合,解決實際困難,才能推動會計委派工作的順利開展。委派會計也才能夠大膽工作,堅持原則,依法公正辦事,充分發揮出委派會計的監督作用。
(二)明確委派會計的責權,正確處理監督與服務的關系
為了使委派會計有效行使其反映和監督的相應職能,必須賦予委派會計相應的權限和職責。實行會計委派制后,會計人員與基層單位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雙方都要及時調整角色,正視彼此間相互牽制、相互監督作用的存在,積極發揮這種作用的正面效應,努力消除負面效應,避免雙方對立起來。委派會計要做到服務與監督并重,在行使監督權的同時,應多為被委派單位著想,使被委派部門與集團的利益都能夠得到共同健康的發展。基層單位也應端正思想放下包袱,積極配合委派人員做好會計的核算和管理工作,要具有做好新聞工作為導向,以整個集團利益為前提的大局觀念。
(三)會計委派與內控制度建設相互結合,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會計委派制不能代替集團的內部控制制度,兩者應相互結合,集團應給與委派人員良好的內控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委派人員在內控建設方面的作用,反過來促進會計委派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執行。會計委派人員的職責定位具體有三:一是監督;二是服務;三是溝通。作為上級單位的代表,會計委派人員的主要作用是監督職能,通過對企業重大經濟事項的監督,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促進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確保報業集團整體利益。在實踐中,會計委派人員作為財務專業人士,為方便自身開展財務工作,必須將嚴格執行集團內部控制制度,加強企業的會計基礎工作,保證企業的會計信息準確,對經營者提供高效的理財方案等作為自己的主要工作方向,不斷完善內控建設,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聶芳,遲玫.淺談事業單位的財務制度改革[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半月), 2008, (01) .
[2]曹艷梅.財務人員:報業集團內控制度的主體[J].新聞前哨.2006,(01)
[3]鐘貞麟.實行會計委派制,建立新型的財務管理機制[J].中國報業.2003,(10)
(作者單位:四川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