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內高校都爭先恐后地辦企業,但是這些高校經濟實體卻未能有效地為高校創造財富。究其原因是出資人、監管人、經營者三者不分。本文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校實體經濟 監控
1、高校校辦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高校可通過興辦經濟實體彌補辦學資金的不足,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的場所。但不少高校經濟實體并未給高校創造應有的經濟效益,但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 產權不明晰
高校實體經濟的責權利不明確,高校校辦企業或多或少存在某些歷史原因,實體經濟成立時并沒有相關法規參考和規范,高校成為高校實體經濟的擔保,實際為全資無限責任公司,全部資產歸學校所有,實體經濟資產與高校本身教育資產混在一起。隨著企業不斷擴大,已經很難確定凈資產的歸屬問題,致使校企之間產權變得模糊不清。此外,部分高校僅要求校辦產業上繳各項費用或者完成學校下規定教學實習任務即可,對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及企業的發展方向,反而被忽略。
1.2 企業體制不夠規范
在創辦初期,高校實體經濟都是由原高校實習基地轉變而來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屬于學校的一個教學部門,基本沿用高校管理教學那種行政干預的辦法來管理企業。絕大部分的高校實體經濟不能完全按照《公司法》的規定,獨立開展經營,以及承擔相關的企業責任。在企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時,由于責權不清,決策遲緩,錯失大好投資機會。這種這種事企不分的管理體制使企業經營者進退兩難,禁錮了高校實體經濟的發展。
1.3 用人制度不規范,激勵機制不完善
由于我國高校實體經濟屬于高校的一個部門,多數職工由學校人事處統一管理,企業用人須由學校協調安排,企業缺乏用人選擇權;且高校實體經濟職工的待遇基本都是由高校統一發放,導致激勵機制在高校實體經濟失效。高校實體經濟缺乏對人的管理手段和力度。這些在公司效勞的學校職工,基本工資學校照發,還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公司存在,它們收益,公司垮臺,這些人仍然可回學校,行政級別照樣受用,可以說無任何風險。所以高校企業的員工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有的憂患意識和奮斗精神。
1.4 財務管理體制不健全
兩種財務管理模式并存。目前國內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財務制度不同,由于高校實體經濟這種事企不分,存在兩種財務管理模式。以事業法人財務管理模式統攬企業財務管理,實體經濟沒有財務自主權,實體經濟財務成為高校財務的附屬品,甚至成為事業財務處理不便時滋生腐敗的沃土。另一種不良趨勢,高校實體經濟以模糊財務管理模式管理企業財務,實體經濟自主權過大,從而造成實體經濟經營者權力超過了限度,使高校資產蒙受損失,虛置高校作為出資者的權利。其結果是,財務被經營者所利用,企業損益無從考證,高校無法確知其實體經濟經營狀況,基本處于長期虧損狀態。由于產權不清,企業長期無償占用大量高校資產,使高校經營性資產與高校教學資產混淆,高校教學資源隱形流失等現象。再加上部分高校領導忽視或缺乏財務約束機制,沒有及時建立一套權責明確、相互牽制的財務監督制度,致使企業在財務管理上漏洞百出。
2、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從目前高校企業存在的問題和當初國有企業改革前具有相當多的類似性,必須要建立以市場作為經濟行為的基礎,以企業法人制度的完善作為主體工作,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以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形式,以管理科學、權責明確、產權清晰、政企分開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2.1 產權清晰
產權清晰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1)作為高校實體經濟的出資人,高校應對高校經濟實體行使處置、使用、占有和收益等權利。(2)高校實體經濟的邊界應當清晰,即要“摸清家底”。第一,應當搞清高校實體經濟實物形態的邊界,如機器設備、廠房等;其次要搞清高校實體經濟的價值和權利邊界,包括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的價值量,高校實體經濟的權利形態(股權或債權,占有、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的分布等),總資產減去債務后凈資產數量等。
2.2 權責明確
“權責明確”是指在確定企業制度時,通過對比各自的責任合理區分和確定企業所有者(高校)、經營者和勞動者(職工)的權利。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在高校實體經濟運作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同,那么所承擔的責任和權利也應不同。
2.2.1 高校的權責
高校按其出資額,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高校實體經濟破產時則對企業債務承擔相應的有限責任。高校實體經濟在其存續期間,對高校實體經濟財產擁有占有、使用、處置和收益的權利,并以企業全部法人財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必然要承擔企業經營的風險,那么為了減小這種風險,就必須要采取相關措施,使經營者可以更好地為高校實體經濟保值增值。
2.2.2 經營者的權責
經營者受高校的委托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擁有經營高校實體經濟資產及其他生產要素并獲取相應收益的權利。那么就要求高校實體經濟的經營者應和高校之間僅存在合同關系,而不是高校派出者。經營者還必須有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如果其不能讓高校實體經濟保值增值,那么高校也有權利讓其下崗,而不是高校自己派有行政級別的干部去經營,出現問題以后也無法追究相關責任,企業倒閉后,經營者還是可以回高校,處于有權無責狀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必須要做好經營者的權責明確。
2.2.3 勞動者的權責
勞動者按照與企業的合約擁有就業和獲取相應收益的權利。勞動者只是和高校實體經濟這一企業發生合同關系,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職工收益密切相關,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如果高校實體經濟企業的職工的收益和高校實體經濟的收益不關聯的話,那么職工是無法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這不是有句俗語叫做“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
嚴格意義上說,責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說的承擔風險的內容。要做到“權責明確”,簡單地說平衡高校實體經濟參與者之間的權利和責任相。此外,還應當建立起高校實體經濟體運作內部各組成的相互依賴又相互制衡的機制,這是因為高校實體經濟是一個有效的整體,屬于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
2.3 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一個含義寬泛的概念。它包括了企業組織合理化的含義,具體表現為企業的高效運作,科學的決策機制;從較窄的意義上說,“管理科學”要求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通過合理地調節高校實體經濟各部分的利益分配,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其核心是激勵、約束機制,其目的就是要為員工和企業創造更多的利益。對于管理是否科學,雖然可以從企業所采取的具體管理方式的“先進性”上來判斷,但最終還要從管理的經濟效率上,即管理成本和管理收益的比較上做出評判。
3、高校實體經濟監管的措施
保值增值是評價高校實體經濟監管效率的唯一標準。高校實體經濟監管的目的不是削弱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的管理,而是要在明確了高校和高校實體經濟經營者之間的責權利的情況下,相互揚長避短共同發展。并且監管不是直接管理,否則高校的實體經濟只能是回到計劃經濟時代,而且經營者沒有積極性以后,也無法保證實體經濟的保值增值。
3.1 理順高校與高校實體經濟的關系
高校校辦企業產權不清的問題比較突出,企業創辦之初營運資本來源多種多樣。理順高校與其實體經濟的產權關系是高校實體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以此為基礎,通過依法設立經營性國有資產獨資公司,對校辦以及國有資產的監督、經營以及管理工作進行負責,且承擔相應資。當前,大學肩負著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以及社會的增值、保值責任,以投入到相關資產經營公司的資產為標準,學校承擔相應的責任。設立資產經營公司,意味著學校和企業的分治與從屬關系,此后學校不再直接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角色從事經營活動以及開展對外投資,徹底實現“校企分開”。這樣可以必須監管過程中的最重要的問題,經營者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還是規則的制定者。理順了高校和高校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這是實現有效監管的基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另一方面就是要理順高校的人事和企業人事之間的關系。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則,讓高校部分擅于經營的人才流向企業。流向企業的人才的待遇和企業的經營狀況相關,而不是由高校承擔其相關待遇。
3.2 強化對經營者的監管
這里所說的經營者人,指的是職業經理人,而那些由高校行政級別領導來擔任的企業經營者的企業就不是現代企業,企業不是政府和事業單位,不應該具有相關的行政級別。所以這里所指的監管不包括那種非現代企業制度下的高校實體經濟。
對經營者的監管關鍵在于實現資本管理與經營者人事管理統一起來,按一般市場經濟原則由高校作為企業出資者任免企業經營者。該企業經營者的任免不應該只是由行政上級任免經營者,而應該是公開選拔的經營者。并且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結果同經營者聘任與報酬掛鉤。否則,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就是一句空話。對于公司制企業,經營者的任免權在董事會,高校可以就高校實體經濟組成情況產生董事會行使投票監督權,以此表達高校實體經濟出資人對經營者的選擇權。
與此同時,對經營者的監管關鍵在于財務監管,可通過委派財務總監或獨立財務負責人來加強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及產權代表對經營者的監管。
3.3 強化對經營者的有效激勵
為了使經營者為實現高校實體經濟保值增值的目標而努力,不僅要對經營者進行嚴格的監管,還應當對其有相應的激勵。經營者擁有董事會授予的限額以下的投資權以及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控制權,面臨著重大的管理責任以及經營風險,應當根據其業績對其予以激勵。可以通過發放獎金、給予高額薪金、升級等方式進行進行激勵。近年來,我國某些國家控股公司實施有補貼售股以及給予股權等靈活的激勵方式,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果。這種對經營者“植入股東基因”的激勵方法,可以在總結經驗、存利去弊、不斷完善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加以推廣。
4、總結
高校的實體經濟監管和國內很多政府辦企業之間存在諸多類似的地方。首先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理清高校和高校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及高校與高校實體經濟經營者、職工之間的關系。加強對高校實體經濟經營者的管理和有效激勵將更有效地對高校實體經濟進行監管并能保證高校實體經濟的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夏伍珍,高校校辦產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探討[J].經濟師,2005(11):89-90
[2]蘇和,加強監管 促進國有企業平穩較快發展[J].地方國資,2009(06):11-14
[3]李埩,曾上,論我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完善[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26-28
[4]李偉,加強監管 積極創新 不斷提高產權管理工作水平[J].國有資產管理,2007(06):4-11
(作者單位: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