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目前處于經濟轉軌時期,證券市場是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中運行,社會也要求證券市場發揮某些特殊的作用,這在客觀上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證券監管提出了特殊要求,為了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滿足國民經濟的需要,必須完善證券監管制度。本文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分析比較三種主要的證券監管體制,結合國際證券監管發展的最新趨勢,立足我國國情,提出了更具現實性、合理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證券監管;理論分析;國際比較;政策建議
證券市場的特殊作用對證券監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因此為了適應當前現實同時也保證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研究特殊時期的監管。目前我國的監管框架還處于初級階段。認真研究發達國家證券監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根據我國的國情吸納和引進國際上證券監管的現有成果,對促進中國證券業的合理、穩定發展和業務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證券監管制度比較
證券監管體制是指一個國家對其證券市場運行和發展所采取的管理體系、管理結構、和管理模式的總稱。由于各國的歷史和具體的國情不同,世界各國對證券監管所持的態度,制定的法律和采取的管理方法肯定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的國家專門制定證券法或證券交易法來嚴格管理證券市場,而有的國家則是在相關的法律如公司法)中附帶或分類制定若干法律條款來管理證券市場,有的則主要以自治自律為主。根據這些差異可將各國證券監管體制劃分為三類:
.自律型管理體制:英國模式
英國模式是典型的自律型管理體制。政府除了某些必要的國家立法外,對證劵市場的管理主要由證券交易所及證券商協會等組織自我管理。其主要特點是對交易所及其成員采取自由放任的態度。除英國外,屬于這一體系的國家和地區還有荷蘭、津巴布韋、肯尼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
2.集中立法型管理體制: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是典型的集中型管理體制,它的特點是政府通過制定專門的證券市場管理法規,并設立全國性的證券管理監督機構來實現對全國證券市場的集中統一管理;此外,各種自律性組織,如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商同業公會等,在政府的監督下,也保留有相當的自治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聯邦、州及證券自律組織所組成的即統一又相對獨立的管理體系。除美國外,屬于這種體系的國家和地區有加拿大、日木、菲律賓、韓國、巴基斯坦、臺灣等。
3.中間型管理體制:歐陸模式
中間型管理體制,既強調立法管理,又注重自我管理。這一類型的各國對證券管理多采用嚴格的實質性管理,并在公司法中規定有關新公司的成立與證交易等方面的規章。屬于這一體系的國家除歐洲大陸的西方國家外,還有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
二、借鑒國際經驗、完善我國的證券監管
.集中立法型管理體制適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
通過對世界各國證券監管模式的比較,我們知道證券監管模式的設計必須考慮兩個基本因素: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政府對經濟運行調控方式。鑒于我國證券市場管理經驗等現實情況,我認為。我國現階段缺乏實行自律型監管體制的基礎條件。由于我國的證券市場起步較晚,起點低,必須依靠政府的強力推動和法律的嚴密規制才能使其迅速發育成熟并穩定有序地運作。因此,我國在借鑒各國經驗設計證券監管體制的基本框架時,應側重于考慮美國經驗,適當參照英國經驗,從總體上采取集中立法型管理,即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統一管理,并制定一整套證券法規,對證券市場及其參與者活動進行嚴格的規范和制約;同時在法定監管體制中,納人證券交易所證券業協會等自律機構的自我管理、具體要求為:
要有一部或幾部關于證券市場的大法,做到政府的管理有法可依。
2要有一個獨立的、強有力的機構來監督強制法律的履行。
3法規的制定要靈活多變,適應證券市場的變化,隨時修改舊法,制定新法。
2.證券監管市場化
監管者不能替代證券市場作用。從理論上說,凡是市場機制自身能解決的,或是市場能比政府更有效率解決而又不危機社會整體利益的,就應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政府不該直接進入市場,去包辦一切,監管者要充分尊重證券市場機制作用的規律。我國證券監管部門近年來加大了對市場欺詐與股價操縱行為的打擊力度,但由于行政性監管一般是事后監管,從發現到立案調查到處罰執行需要較長的時間,從而使我國證券監管長存在滯后現象;同時由于監管人員力量有限、調查取證成本高,導致一些市場欺詐行為未能獲得調查、處理,容易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
鑒于行政性監管本身有一定的缺陷,所以針對我國的具體時情,建議證券監管部門從以下方面構造監管工作的微觀基礎:
應當加強交易信息的透明程度,監管部門應當定期及時公布上市公司的股東戶數的相關資料。
2應當積極推行股票交易實名制。股票交易實名制是國際慣例,在實名制下,投資者開戶時券商要了解其真實身份,其所使用的資金是否屬于投資者本人。
3應積極推進中小股東集體訴訟制度與利益賠償制度
3.培育理性投資者
培育理性投資者,是規范投資者行為,減少市場風險的根本所在。在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間短、市場不成熟的“初級階段,這項工作顯得尤其重要。針對我國在培育理性投資者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建立責任機構,將培育理性投資者工作納入日常管理之中。發動社會各界為培育理性投資者盡責盡力,然而,將責任完全推向社會,沒有責任機構具體負責,將使培育工作缺乏系統性、長遠性。
2實施長期的風險教育戰略,逐步建立起投資者行為軟約
束機制。培育理性投資者關鍵是要建立起投資者行為約束機制,
使理性投資成為投資者自覺自愿的行動。
3建立股價波動與經濟波動的分析體系,引導投資者理性預期。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的預期是決定股價波動的重要因素。理性投資者通常以過去的經濟信息為條件對未來經濟做出預期,從而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為使市場達到這種狀態,需要建立股價
波動與經濟
波
動的分析體系,為投資者提供經濟運行以及股價波
動與經濟波動關系方面的分析結論,引導股資者理性預期。
三、結論
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已經進人一個新的時期,經歷了十幾年飛躍式的發展,中國的證券市場需要適當的加大監管力度。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更需要政策的制訂者及監管者予以推動和指導。規范和發展是證券監管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國內外證券市場運行的理論和實踐都已充分證明,規范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必須依靠有效的監管才能真正保護投資者,確保公正、有效,并減少系統風險,只有在規范中求發展,才會有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傅紅春:《美國聯邦政府對股票市場的監督與管理》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 葉青:《培育理性投資者——我國證券市場風險管理的一項重任》,《人大復印資料》,復印期號200003
[3]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民營經濟課題組:《完善資本市場監管機制之探討》,中國證劵報,200,0).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