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流動性過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為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筆者認為當前形勢下國家積極開展涉外貸款、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意義重大。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涉外貸款;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較快,2006年2月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但過快的外匯儲備增長給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當前最主要的是流動性過剩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中央銀行也采用了緊縮性貨幣政策,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闡述一下涉外貸款對改善流動性過剩的積極作用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意義。
一、開展涉外貸款的動因分析
本文所指的涉外貸款包括外匯貸款和外資企業的人民幣貸款,外匯貸款又包括用于境內項目貸款和用于境外項目“走出去項目貸款。
.開展涉外貸款可以緩解國內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
中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十分貧乏。例如,森林儲量人均占有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7,鋁、銅、鎳和煤炭儲量人均占有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鐵、鉛、磷和石油儲量人均占有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錫儲量人均占有水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0。為緩和能源需求日益增大和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維持國民經濟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開展涉外貸款,扶持企業在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資源的開采利用。例如通過涉外貸款,幫助中國企業在巴西、南非、贊比亞、尼日利亞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實現跨國經營,在增加企業利潤的同時,保證穩定、安全的資源供應,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需求。
2.開展涉外貸款有助于我國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目前,在我國的產業結構中,一些已經相對成熟的傳統產業,如輕紡、機械、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生產能力相對過剩階段,而在大多數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這些產業仍具有一定的技術比較優勢,因此可以通過涉外貸款幫助這些產業轉移到低技術檔次的發展中國家,將過剩的生產力及生產要素輸出到國外進行生產,國內集中有限資源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3.開展涉外貸款可以有效突破貿易保護主義壁壘
我國是一個貿易出口大國,產品以“物美價廉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不斷加劇,尤其是美國和歐盟,通過修改反傾銷法提案、提高貿易壁壘等措施限制進口,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帶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因此,可以通過涉外貸款支持企業走出去,在國外建立分公司,擺脫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華的貿易壁壘。如就美國對“中國制造產品的進口限制,可以利用澳大利亞對美出口的優惠政策,扶持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投資建廠,將帖有“澳大利亞制造商標的產品輕松出口至美國,以迂回的方式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壁壘。
4.開展涉外貸款有助于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與世界級大公司相比,我國企業最為突出的缺陷是技術創新能力弱,而出于保持與增強壟斷優勢的需要,跨國公司無論在技術轉讓還是在對外投資中對關鍵技術都十分敏感,我國企業很難通過技術引進或引進外資的方式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因此,通過涉外貸款可以支持企業主動“走出去,開展以技術獲取為目的的對外直接投資。例如,企業或通過在發達國家購并高新技術企業、跨國公司的研發部門,或者與當地擁有先進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合資設立新技術開發公司,雇傭當地工程師、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利用當地的先進設備,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國外技術集聚地所產生的外溢效應;同時,將海外研發機構生產的大量技術信息及時、準確、直接地傳遞到國內公司總部,使我國企業及時了解世界前沿技術動態,調整技術研發方向,將海外研發機構的成果在國內迅速轉化、投入生產,形成“研發在外、應用在內的格局。
二、涉外貸款的特點與效果
1.開展涉外貸款,支持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可以減少GDP增長對國內資源環境的壓力通過外匯貸款,支持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將過剩產業轉移出去,利用別國的土地和資源,賺取營業利潤。與節能減排一起減少經濟增長對國內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2.開展涉外貸款,支持國內企業 “走出去,可以縮小GNP與GDP的差距,增加社會福利
我國的GNP國民生產總值遠低于GDP國內生產總值表明,外國居民和企業在中國創造的價值遠大于中國居民和企業在國外創造的價值。通過外匯貸款,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雖然不能增加財政稅收和GDP,但企業的盈利水平卻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高,進而提高了我國的GNP水平,縮小了GDP與GNP的差距,增加了社會福利。促進我國從追求外援式經濟增長模式向內生式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促進重視“Made in China向更重視“Made by China轉變。
3.開展涉外貸款,可以減少國際收支順差,緩解流動性過剩
外匯貸款用于境內項目,通過促進國外設備的進口,可以抵消部分經常項下的貿易順差。外匯貸款用于境外項目,促進“走出去項目的開發,可以擴大資本項下凈資本流出。據統計,我國資本項目順差有75%轉化為外匯儲備,從而形成外匯占款。“走出去企業在國外生產經營,不通過出口方式獲得收益,通過出口替代,緩解國際收支順差,對國家不產生外匯儲備的壓力,可從根本上改善目前外匯占款巨大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局面。
三、涉外貸款與其他緩解流動性過剩舉措的比較
目前通過拓寬外匯使用渠道緩解國內流動性過剩的措施主要有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和中投公司直接投資兩種形式。與DII和中投公司的投資相比外匯貸款用于緩解流動性過剩具有以下優勢:
1.“走出去項目的出口替代作用可以動態的抵消貿易順差
DII 和中投公司,分別從一般民眾和國家的層面拓寬了外匯對外投資的渠道,作為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工具,正在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在持續增長的貿易盈余面前,DII和中投公司在緩解流動性過剩上顯得力不從心。
而外匯貸款,通過“走出去項目,一方面可以起到同DII和中投公司一樣的分流外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出口市場容量一定的限度下, 不同實現途徑會發生相互替代,外匯貸款可以動態的解決由貿易盈余造成的外匯占款問題。特別的,目前我國的“走出去項目多為資源導向型和貿易轉移型,從部門來看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部門和自然資源部門,服務業很少。按照世界經驗,自然資源類企業和技術水平較低的制造業轉移對母國出口替代效應是最大的。
2.“走出去是一種長期行為,對過剩流動性的緩解效力穩定、持久
從美國的經驗看,約需9年的利潤收入方可收回全部對外直接投資,也就是說前些年海外投資收益都是小于海外投資支出的除特殊年份外。因此,企業對境外實業投資不像證券市場投資一樣可以方便的贖回,對流動性的分流將起到更加長期和堅實的影響。如果DII的投資業績不能令投資者滿意,則資金會被贖回,那么回流到國內的DII資金無法起到緩解流動性過剩的目的。
3.“走出去項目可以有效分散投資風險
與中投公司相比,“走出去項目的投資風險承擔主體為企業,而不是國家,內外部限制更少,也更容易按照市場規律實現較高的投資收益。同時,由于單個項目的貸款金額相對較小,且分散在不同行業和地區,能夠有效降低非系統性風險。
4.外資企業人民幣貸款可以減少外商直接投資,從而吸收過剩的流動性
外資企業人民幣貸款,以及第三次中美經濟對話中我國承諾認真研究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公司包括銀行發行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允許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公司債券,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法人銀行發行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債券,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政府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等,以上這些渠道都可以減少我國對外商直接投資DI的依賴和我國外債的增長,減少從境外的融資,從而起到吸納市場流動性的作用。
四、涉外貸款的最終愿景——人民幣國際化
1.當前形勢分析
積極開展涉外貸款業務,固然抑制了流動性過剩的過快發展,但其實是被動的對已經輸入的流動性的一種釋放。從國際金融的角度,在疏導流動性過剩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維持并控制流動性本身可能已經成為各國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提高主動控制國內流動性問題的能力。
歐元、美元兩大貨幣通過保持充分的流動性促使貨幣擴張并調控流動性保持貨幣強勢,這是強勢貨幣爭取國際金融市場主導權的必然狀態,國際市場必須接受這種前所未有的“金融秩序,即流動性總是過剩的。其它各種強勢貨幣同樣面臨這種流動性的博弈,這也包括人民幣在內,向國際市場釋放流動性已經別無選擇。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把外匯或者人民幣推出去,向國際市場釋放流動性,與提高準備金率、加息等內部消化手段相比,是更加有效、更加徹底的解決辦法。緩解流動性過剩的手段以及目標不應僅僅囿于國內,而且要致力于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整個過程之中。人民幣逐步區域化和國際化,就是日漸掌握區域性直至世界性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這對于全球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以及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地位均至關重要,是與大國崛起的要求相匹配的。
2.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2005年以來,巨額的外匯儲備已經給中國的貨幣政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解決儲備增長與國內貨幣政策之沖突,中國正在進一步推動貨幣可兌換改革,目前已經從經常項目轉向了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改革。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將放松對資本流出的限制。“走出去將大大增加境外對人民幣的資本需求,也是人民幣獲得更多國際金融市場份額的契機。
目前人民幣正處在國際化發展的初級階段,正在逐漸擴大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使用范圍和使用規模,這一趨勢已經開始, 而且已經具有了一定基礎。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大陸與港澳臺地區經貿技術交流不斷,人民幣的可接受度因此得到極大提高,流通總量也越來越大。當前在中華經濟圈,朝、韓、俄、蒙、越、緬、柬及新、馬、泰等周邊國家及東亞地區都有大量人民幣在流通。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還把其作為一種儲藏手段。因此, 現在的任務就是加速這一階段的發展, 推動人民幣的境外流通, 促進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使用,這可以設定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近期目標。在完成上述階段后, 作為第二步, 就是要推進或實現人民幣的區域化,區域化是貨幣國際化的過渡階段。就人民幣而言, 應當說, 這一階段還沒有開始。
最后,作為第三步, 就是實現人民幣的全球化, 使人民幣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
3.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
降低匯率風險,促進對外貿易與投資的發展
由于國際貨幣被廣泛用于國際間的計價、支付和結算,國際貿易中的貨款結算、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金借貸和本息償還,都是用際貨幣來進行的。若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在對外經濟往來中直接用本幣計、結算,簡捷方便,有利于其對外經濟往來的擴大。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還給本國進出口商、投資者及消費者帶來很大的方便,使其在從事國際經濟交易中可以多地使用本幣而少受或免受外匯風險的困擾。
2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
鑄幣稅的衡量有兩種口徑,狹義的鑄幣稅被定義為“貨幣發行者憑借其發行特權所獲得的貨幣面值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廣義的鑄幣稅被定義為“因本幣國際化而獲得的本幣及其表征的金融資產的凈輸出。
在國際上,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發行國際貨幣享有此種特權,幾乎無成本地從發行國際貨幣中獲利,其獲得的利潤是他國的商品和勞務及直接投資的收益。這等于關鍵貨幣發行國以幾乎無價值的紙質憑證向其他國家奪取資產。
3促進本國金融業的發展
貨幣的國際化也使本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從中受益。各國銀行在經營本幣上無疑天然地具有比較優勢,另外極大地縮小幣種不匹配的匯率風險敞口。
4提升一國的政治經濟地位
貨幣的國際化有利于增強一國在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五、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開展涉外貸款,可以減少國際收支順差,緩解國內過剩的流動性,進而有助于平抑通脹;開展涉外貸款,支持國內企業 “走出去,可以縮小GNP與GDP的差距,實實在在地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和本國福利水平;開展涉外貸款,可以支持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有助于提高我國產業的競爭力,減少GDP增長對國內資源環境的壓力;通過開展涉外貸款和互換等外匯業務,可以有效促進人民幣實現國際化,這是中國走向大國之路、實現強國之夢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馮郁川 《人民幣漸進國際化的路徑與政策選擇》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9-03出版)
[2] 管清友 《流動性過剩距通脹僅一步之遙》 上海證券報
[3] 聶利君 《貨幣國際化問題研究:簡論人民幣國際化》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9-0出版)
[4] 張杰 《銀行制度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歷史、理論與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3出版)
作者單位:山東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