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協副主席陳村這一段又在他主持的九九網站上力推《小說》。個別香港觀眾可能會有點記憶,這部《小說》在2007年的香港電影節上放過。影片十年前就拍好了,陳村、王朔、阿城、余華、方方、林白等國內一批大腕作家都在里面演自己。
村長力薦,我就費了很多力氣在網上看。除了《24小時》沒辦法,作為小強的粉絲,我得在第一時間知道他又遭遇了什么樣的摧殘,一般我不在線看片,費力費神費眼。
還真費眼。不過我在影片前半段結束后,就毅然決然下線了,因為覺得自己違反了國家的道德行為宣傳。我看了一部“疑似黃片”。
資深電影觀眾都知道,所謂的黃片,不是看里面的演員脫到哪兒,也不是看里面的演員性愛到什么地步,黃片的主要考量是,影片的動作連接和空間銜接,用艾柯的話來說,黃片真正的標準是對影片當中停頓的計算。也就是說,從動作A到動作B之間的那些時間是否有價值,或者通俗點說,鏡頭間歇是否提神或必要。
可是,實事求是地說,雖然都是我們熱愛的作家,王朔馬原都還年輕得可以火并小虎隊,但他們一個又一個,哈哧哈哧輪番說,很快就把我弄睡著了。他們討論的話題是“這個年代還有沒有詩意”,現場大概幽默,隔夜卻是呆板,我甚至疑心編導是有心讓這幫作家不僅詩意無存,還無意涉黃。
形式創新本來好事,大腕示眾也是慈善,嘿嘿,阿城長眼袋,王朔摳牙齒,作家也是人。可是十個作家都被拍得神五神六的,跟我們常見的黃片演員有一點相似,即沒有真正的激情,做一場算一場。再說了,廣播體操一樣的黃片有時還講究個主題,比如“制服”比如“海灘”,我看的半部《小說》卻把我們觀眾當第一次接觸性,或者說,詩意,或者說,文學,的人,隨意得像早年黃片,張個大口就算是刺激觀眾了:這是大的。
大是大的,演員陣容還是史上最強,但我得老老實實說,這部作品乃皇帝的新衣。惟一的亮點是村長和女主演在一起很有戲。
貳
《葉問2》上映以來,最大的廣告就是“甄子丹負責葉問,黃曉明負責二”。不過,撇開黃曉明的花瓶腔,《葉問2》還是值得看的。
《葉問2》的故事不如《葉問》,續集無論是在結構還是細節上,都只有功夫片的骨骨骼骼,網上也有大量否定《葉問2》的聲音,包括有人耐心比較出的“葉1”和“葉2”之間的二十大差距,包括有人質疑“和平崛起的年代,中國人怎么還抹不掉被挨打的記憶”,但是,對于功夫片的觀眾來說,只要葉問在,甚至說,只要甄子丹在,我們就有走進電影院的理由。
事實上,這有點類似看樣板戲。傳統京戲中,霸王一個亮相,虞姬一個亮相,而到了現代京劇,李玉和李奶奶那是一場戲也要反反復復亮相,為什么?用他們照亮我們,讓他們的本質變成我們的本質,所以,樣板戲看到現在,還是擁躉無數,因為我們一直沒變成李玉和。武俠電影、功夫電影也是這樣,霍元甲以后看陳真,陳真結束黃飛鴻,黃飛鴻完了方世玉,方世玉以后葉問,然后葉問2,葉問3,故事一模一樣有什么要緊,要緊的是李連杰長袍一撩手一伸,那永遠的戰無不勝的造型。
李連杰不打了,甄子丹繼續,只要我們還沒變成霍元甲沒變成葉問,我們就得去電影院,所以,葉問向狂傲的英國拳王龍卷風揮拳的時候,我們獲得多么大的快感,MD,在那一刻,當然是我們在揍這個死鬼佬,是我們把滿腔憤怒化成詠春拳。所以,功夫片的明星必定是大眾偶像,他是我們受了委屈以后的拳頭,受了欺凌以后的飛刀,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渴望擁有的力量,最渴望變成的人。基本上,這就是我們從小那句“等我……”的完成格式。
所以,在我們的民族人格遠沒完成,甚至是可能走上歪路的時刻,我們需要葉問,我們需要十部葉問,一百部葉問,然后以“十月圍城”之勢,重建信心和理想。這個時候,情節細節,真是有點其次。
這樣,《葉問》這樣的功夫片,一是一,二是二,一百是一百,不嫌多。